個人成長

最近我以電腦搜尋一家聖經學院的圖書館,逾五百本書關於「領袖」(leader)和「領導」(leadership);我以「僕人」(servant)和「成為僕人」(servanthood)作類似搜尋,卻只有四本。兩者相比,每120關於領導的書,才有一本關於成為僕人的書,足可證明關於「領導」的寫作遠超於「成為僕人」......
「我們的主有清晰的使命,若我們認真看待《聖經》,我們也應如此。」全球性異象為合乎《聖經》的門徒培育帶來動力,抓不住這世界性異象,我們只是遺憾地完成了門徒培育的運作,而失去了其神學上的託負。真正合乎《聖經》的門徒培育影響將及於全球,故別以微觀管理方式進行門徒培育......
教授站在管理課的學生面前,當課堂開始,他靜靜地拿起一個非常大的空瓶子,然後在瓶子裡放滿石塊。接著他問學生瓶子是否滿了,大家都同意。教授又拿起一盒卵石,倒在瓶子裡,輕輕地搖了搖瓶子。卵石跌進石塊間的空隙。然後他再次問學生瓶子是否滿了,大家都同意。教授接著拿起......
1933年,沃斯科.皮克特出版了一本前衛的書:《印度裡基督教群眾運動》(Christian Mass Movements in India),記述了他對3,947位歸信基督的人所作的研究。每位歸信者按其歸信基督的動機編入四個不同的類別。基於「屬靈」原因歸信的人為第一組,第二至第四組為「非屬靈」原因(社會地位、朋輩壓力、家庭傳統)。四組人都在接受浸禮後被給予嚴謹的門徒訓練。皮克特博士對他們作出仔細監測。皮克特博士發現......
艾塞克斯(Essex)伯爵羅伯特.德弗羅(Robert Devereux)在一五九九年對威洛比.德斯比勳爵(Lord Willoughby)說:「理由不像衣服一樣會穿破。」合適的理由不會用壞。相反,它們恰好為持久的行動奠定了基礎。因此,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時不時地退一步問自己:「我為甚麼要做我現在做的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