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金發(賴秋玲譯)
「我們的主有清晰的使命,若我們認真看待《聖經》,我們也應如此。」全球性異象為合乎《聖經》的門徒培育帶來動力,抓不住這世界性異象,我們只是遺憾地完成了門徒培育的運作,而失去了其神學上的託負。
真正合乎《聖經》的門徒培育影響將及於全球,故別以微觀管理方式進行門徒培育。這就是為何普世福音遍傳要建立在堅實的《聖經》基礎上如此重要──起始點是檢視《聖經》就神對迷失的人類所懷心腸和救贖計劃作了甚麼全面性的教導。當代哲學多元主義帶來的啟迪,與及後現代世界顯示對《聖經》無知的現實,我們必須刻意和嚴謹地重新嚙合《聖經》。
大圖畫
耶穌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15)若我們忽略了祂所說的差傳動力,祂在大使命中重申這重點:「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二十八19、20)檢視《聖經》,我們會發現三個佔主導地位的主題:
一.差傳主題
《聖經》強調神在人類中的工作。要了解普世差傳使命,我們必須抓住兩個範式:創造秩序(參創一)及救贖秩序(參創三)。差傳使命不是始於《創世記》第三章神因人的墮落而作出的救贖計劃;相反,這使命實際上始於《創世記》第一章人類被造。更重要的是,《舊約》創造神學確立了神掌權這合乎《聖經》的獨有權利。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約》重點不太著墨於創造神學(《舊約》佔主導的主題),而是在再創造神學(參林後五17;弗四23、24)。
《新約》的一個明顯重點,就是將人和社群得著更新與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救贖工作緊密地連繫在一起(參彼後一3、4;來九14)。
二.差傳託負
神曾差遣一名以色列人或整個國家到外邦人中間嗎?《舊約》曾提及差傳任務嗎?有趣的是戴維·博希(David Bosch)在《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一書中指出,在《舊約》中「沒有跡象顯示舊約的信徒被神差遣跨越地域、宗教和社會群體界線,使他人歸信耶和華。」然而,華德.凱瑟(Walter Kaiser)撰寫的「以色列的差傳呼召」(Israel’s Missionary Call)一文指出,《舊約》最少三處根本性經文論及差傳託負,從中我們發現神的特殊呼召:
(一)宣告祂要賜福萬族的計劃
「……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十二3)
(二)參與在神的祭司職分之中,作祝福的仲介人
「……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4~6)
(三)證明祂要賜福萬國的決心(參詩六十七)
「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詩六十七2)從《舊約》的第一頁到《新約》的最後一頁,迴盪著從神而來的差傳託負。事實上,《新約》的託負植根於《舊約》之中。例如,當我們讀到耶穌對門徒說:「作我的見證。」我們最容易想到《使徒行傳》一章八節。然而,耶穌說這話時,門徒並沒想到《使徒行傳》一章八節(因為《使徒行傳》還沒有寫成!),他們反而想到《以賽亞書》四十三章十及十二節,神對以色列說:「你們是我的見證。」不僅是應許,而是命令。最不幸的是,紐必堅(Newbigin)[「教會作見證」(The Church as Witness),《改革宗評論》(Reformed Review)]將「作我的見證」解釋為需相信的應許多於需服從的命令。未來時態的「將」(英文shall,〈和合本〉譯作「要在」)主要有三種可用方式:祈使式(命令)、前瞻式(應許或預示)、格言式(原則)。忽略了《使徒行傳》一章八節的祈使式感覺,便削弱了耶穌給門徒這強烈使命的明確動力。毫無疑問,《使徒行傳》一章一至八節的上下文規定了未來時態用於祈使式;因為聖靈的能力(在接著的經文,一8上)被賜下,使門徒得著能力去履行主給予的託負。
耶穌在這裡所做的是將教會帶回極其重要的《舊約》根源。他頒布一嶄新的命令給教會,是昔日以色列無法完成的使命,即為那位普世和至高的神作見證。留心明顯的對比:神在《舊約》興起以色列成為祂的見證(參賽四十三10),以色列在這使命中卻徹底失敗;神則在《新約》興起教會來實現祂的救贖決心(參徒一8)。
此外,在《舊約》中,神的子民與外邦世界之間看來更多為一種向心的連結;而在《新約》的託負中,《使徒行傳》記載的是教會更多是一種離心的擴張。
三.差傳的彌賽亞
在具有歷史意義的亞伯拉罕之約(參創十二1~3)中,神應許亞伯拉罕三大福分:應許之地、觸目的生命和豐厚遺產。這祝福的遺贈臨到「地上的萬族」是普世性的,並因彌賽亞的來臨而成就。保羅本人作為偉大的《新約》差傳神學家,他將亞伯拉罕遺留的祝福詮釋為這是神的心意,要藉信靠基督耶穌來拯救地上的萬國(參加三8)。
激進救主之聖戰
《舊約》其中一個關鍵主題是神的彌賽亞。《舊約》預見萬國將在末世被招聚,這個涵蓋全球的預言性行動完全與神在基督裡的工作有密切的關係。彌賽亞和其全球性事業在神的時間表中成為焦點(參加四4)。
耶穌宣稱《舊約》在本質上是關於祂(參約五39),因為祂就是《聖經》所說的彌賽亞。在祂裡面,「地上的萬族」都會蒙福。《舊約》和《新約》都以彌賽亞基督和祂的全球性事業為中心。關鍵性的區別是彌賽亞在《舊約》中被預示,只在《新約》才顯露出來(參來一1~3)。另外,猶太人受遮閉於他們對彌賽亞的期望,他們無法接受這位差傳的彌賽亞,因為祂來,不是得勝的君王,反而是受苦的救主(參約一11)。《新約》深刻地延續這完全相同的主題──為這樣一位激進的救主進行激進的門徒生活操練!
總結
《舊約》和《新約》以持續的聲音述說神關心失喪的人類,而人的迷失促成以色列(和教會)受召負起差傳的託負。新約教會興起是為了回應差傳的託負,而這必須扎根在堅實的《聖經》基礎上。在我們所處的後現代中,為真理確立基礎時,傾向將《聖經》邊緣化,我們必須回到合乎《聖經》的神學。盼望透過《聖經》提示,我們理解與有分於差傳的彌賽亞所領受的差傳託負,祂已取得《聖經》中所有差傳主題的意象和核心!
編按:原文摘錄自曾金發教牧導師所著 [For All The World, Article] 2004 © 新加坡聖約播道會。出版和翻譯經由新加坡聖約播道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