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金發
領袖斷層現象
有誰可以取代偉大的摩西呢?沒有,他是無可取代的!百姓仰望他來做最終決定。他們甚至願意從早到晚排隊站在他的左右,就為了等待他調停糾紛(參出十八13、14)。
「從早到晚」不只表明摩西有多麼忙碌,也指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它揭示了三種領袖斷層現象:領袖認為自己不可或缺、百姓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及雙方不可避免地都感到疲憊不堪,而這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他們無法維持社會和靈命的健康。
《出埃及記》就是一記警鐘。這卷書所關乎的,並不是如何擺脫奴役,也不是如何在曠野中生存,而是神是誰以及祂向祂子民要的是甚麼。《出埃及記》這卷書提醒讀者,與神同行的基本法則為何。即使這是在貧瘠荒蕪曠野中的一段漫漫長路。讓我們重新看看《出埃及記》十八章。這章經文是論及領導之道的偉大篇章,也是《舊約》中深刻闡明門徒之道的篇章!
三種領袖斷層
在這裡,我們進入了領導力的神聖殿堂,我們見證了摩西領導力的決定性時刻。《出埃及記》十八章以非常新奇的方式逐步展開了對領導力的敘述。經文一開始記載了一位岳父親身拜訪女婿的事情。從經文對這次意外拜訪的敘述中,我們發現有三種領袖斷層現象浮現出來:
一.第一種斷層現象:領袖認為自己不可或缺(參第十三至十四節)
一旦領袖認為自己不可或缺,代表危險的開始。這時他們就會成為瓶頸。百姓從早到晚站在摩西的左右,等待他調解他們之間的糾紛。在此,《聖經》中並沒有記載糾紛的內容是甚麼。根據《出埃及記》十七章,在他們大大勝過亞瑪力人之後,他們爭論的主題之一很可能是該如何分割戰利品。一旦人的內心充滿屬肉體的東西,神的賜福有時就會成為爭論的焦點。從早到晚,摩西就在那裡審判那些有爭議性的問題。他認為他不可或缺。沒有誰能像摩西那樣將這些問題處理得好。或許,他發自內心地這麼認為。
二.第二種斷層現象:百姓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參第十六節)
看到這種不健康的處理方式,葉忒羅問了摩西一個問題,目的是為了啟發他進行一些反思:「你向百姓做的是甚麼事呢?你為甚麼獨自坐著?」摩西就他為何審判百姓這一點做出了回答。他說:「他們有事的時候就到我這裡來。」但他錯失了問題的另一個部份,即:「你為甚麼獨自做這事?」
其實,葉忒羅是在問摩西:「你為甚麼沒有訓練門徒?你為甚麼沒有授權給他人?你為甚麼不放手將事工交給你可以興起並授權的同工領袖?你為甚麼在獨自施行審判?」這種欠缺所導致的結果是,百姓產生了習得性無助感。牧師和教會領袖不對教會成員進行門徒訓練,就會使會眾產生習得性無助感。他們沒有被授權、激發和挑旺,去參與全球宣教。他們無所事事,卻佯裝自己是教會。
三.第三種斷層現象:不可避免的疲憊感(參第十七至十八節)
葉忒羅明智地指出摩西當前的做法會產生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摩西啊,你要聽!你和這些百姓必都疲憊。」這是一條無法永續發展的道路,也必會導致不可避免的疲憊感。為了強調這一點,葉忒羅甚至第二次說道:「因為這件事負擔太重,你獨自一人處理不了。」在我與領袖互動的過程中,我經常發現牧師和領袖,即神的僕人和使女,處在精疲力竭的狀態下,他們承擔著過多的工作,卻缺乏與神的連接。有一種疲憊和事工繁重的感覺壓著他們。那麼,葉忒羅提出的眾所周知的建議是甚麼?權力下放!
權力下放的微妙藝術
權力下放的微妙之處在於放開控制權。問題不在於權力下放,而在於放手。對於控制慾過強、進行微觀管理的領袖而言,這是一場重大的模式轉變。「讓他們施行審判。」令人難以置信!根本沒有人比摩西(或我!)更有資格施行審判了。「永遠讓他們施行審判吧!」我們沒有聽錯吧?永遠?這太冒險了,也很可怕。用新加坡人的俚語說,就是:「怎麼可以這樣呢?」他們太年輕,太缺乏經驗,更欠缺裝備。
但事實是:沒有誰是不可或缺的。承認這一點可能會傷及我們的自尊,但這是基本原則。讓他們施行審判吧!我們要教導、培養、訓練和授權他們,這是放手的原則。一旦教會領袖玩弄控制教會的世俗權術,問題就會變得更加複雜。一些被誤導的領袖確實認為,重要且有效的做法就是讓百姓從早到晚都站在自己的左右。他們的自尊使他們最終失敗、精疲力竭或忽視那些需要優先考慮的重要事情,例如自己的家庭或個人與神同行的生活。
時候到了,我們應該學會訓練人、授權給人和放手。但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不負責任呢?不是的。只要我們遵守第二十一節中提到的揀選原則:「並要從百姓中揀選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管理百姓。」你應當讓他們各立其位,授權給他們,並讓他們管事。但你要揀選合適的人選。
然而,他們若是遇到他們解決不了的事情,那又該怎麼辦呢?這裡涉及到第三個原則,即不棄責原則:「大事都要呈到你這裡。」(二十二節上)權力下放並不代表你不負責任,也不意味著你將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委託給他人去做。然而,權力下放的最重要原則是:我明確神賜給我的職責是甚麼,然後將分散我對這些職責的注意力的任何事務委託給他人,好讓我可以專注於神賜給我的職責。說了這些以後,我們要來探討領導之道和門徒之道的最重要原則:命令和使命!
命令和使命
命令必須先於使命。因為神的心意是要讓命令成為使命的基礎!當今教會發出(特別是向年輕人發出)的緊急呼籲是:「你準備好了嗎?」,尤其是:「你做好爭戰準備了嗎?」我認為我們提錯了問題。
今天我們要問基督徒(特別是下一代)的首要和基本問題應該是:「你是否有扎好根?」我們若沒有扎根的話,就永遠不會做好準備。我們需要在《聖經》和神學上扎根,並過著一種根深柢固的生活方式,那就是跟隨耶穌。這就是主耶穌生動闡明、作激進門徒所當有的那種連接(與神連接──譯註):「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十五5)住在基督裡,這是成為門徒的關鍵。這是《舊約》中「他們當行的道」這個命令在《新約》中的實質體現。這個命令是要住在耶穌裡──要擁有某確類的人品,要接受某確類的生活。
這樣在靈命和《聖經》上扎根,正是當今教會的迫切需要。惟有順從這個命令,我們才能完成使命!下表總結出了使命和命令之間的區別:
請允許我對葉忒羅的建議進行延伸解讀。我的解讀實際上如下:你的所作所為──從早到晚獨自審判百姓,並不是件好事。摩西,請聽我說!我要給你一個建議。
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專注!身為領袖,你要始終專注於神呼召你做的事。讓我告訴你,你應該專注的事是甚麼:你應該專注於祭司和先知的職責。伴隨明確的領導責任而來的,是明確的領導角色。首先,你要扮演祭司的角色,在神面前代表百姓。其次,你要發揮先知的角色,讓百姓知道兩件至關重要的事:他們當行的道和他們當做的事。要專注於這兩點──使命和命令。但要注意,命令先於使命!
要將重要的事情擺在首位──先是他們當行的道,然後才是他們當做的事。這是一項重大責任。因此,接下來你需要認識到你不是不可或缺的。你要揀選合適的人選,然後下放權力。你要讓他們施行審判。不要甚麼事都自己做。要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正如我前面所說的,使命很重要。但是,命令必須先於使命。我們必須將重要的事情擺在首位。
將重要的事情擺在首位
此原則能讓我們正確全面地看待大使命。大使命是教會的核心使命,而非主要命令。我們若不踐行大誡命,就無法卓有成效地完成大使命的工作。我們在完成神賜給我們的這個使命之前,必須首先服從神,執行祂賜給我們的命令,也即履行大誡命: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參可十二30)。
順從始終先於工作。因此,大使命不只是神賜給我們的工作,它要求我們順從神。因此,除非我們對準神;除非我們清楚我們當行的道,我們就永遠無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我們當做的事。我們可以讓教會燈火通明,我們可以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和制訂大量的計劃;但是,我們若不以命令為使命的基礎,就不會倍增出正確類型的門徒。
作激進門徒的呼召,首先是一個要愛神並住在祂裡面的呼召。我們惟有在愛中順從神,才能獲得神的資源和能力,然後靠著聖靈成就神的旨意,使神得榮耀。作激進門徒所關乎的,是完全順從。這就是《聖經》中的策略:為著改變世界這個使命,一心一意服從一位主人!早期的門徒理解這一點。對他們而言,成為門徒首先是個人與耶穌的關係,即將祂當作他們起初的愛以及生命的主宰。這是作某確類的門徒。而且,透過作這種某確類的門徒,他們改變了所處的世界!
編案:譯文引自曾金發牧師所著《某確類》一書,按華福出版部編輯原則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