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

現代主義若是科學家的時代 後現代主義則是藝術家的時代.看重想像力美感和說故事。今天我們邀請到在美國耶魯大學讀書的林韡承弟兄,大學讀資訊工程的他到底是怎麼一頭栽進戲劇的世界裡?象徵符號非語言的力量,對基督徒的崇拜又意味著什麼有哪些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地方?一起來聽聽。
譚子舜牧師從社工與音樂背景出發,再取得崇拜學博士學位,過去10多年在香港最大的教會─播道會恩福堂服事。本集節目中他深入淺出的分享關於教會崇拜的許多面向─特別在「聖餐」和「聖道」(講道與讀經)兩方面,他舉出了許多生動又發人深省的例子。並由此出發,看疫情後的教會崇拜,究竟如何在環境的限制中,仍然思索出討神喜悅的崇拜方式?最近幾年,譚牧師也深為著教會中下一代的流失憂心,因而開始了臉書與IG專頁"Pastor off-stage"。在社群媒體的經營與牧養年輕世代方面,譚牧師也有獨到的見解─建立更真實、不懼揭露軟弱 ,更能成全僕人牧養的服事。
約翰·派博牧師曾寫道「我們宣教,是因為萬國的敬拜還沒有發生」。「萬國」將會如何敬拜?只有我們熟悉的「讚美之泉」和Hillsong,還是各有獨一無二的方式?除了音樂,還有什麼藝術形式可以使人朝向神?藝術表達和生命轉化又有什麼關係?所有藝術是否都能為神所用、世界通行?各地教會該如何將藝術融入的宣教實踐中呢?「民族敬拜學 Ethnodoxology」將為您解答以上問題。 聖經說,我們要用「心靈誠實」敬拜,心靈的轉化才是宣教的核心。敬拜,當用「萬國」的心靈的語言!來聽聽潘傳道生動的分享吧!
談到街舞 (Street Dance),人們往往聯想起美國黑人文化,甚至暗黑的幫派文化。然而隨著網路、娛樂、影音平台的發展,街舞開始普及,年輕一代更致力結合敬拜和信仰的元素,發起舞蹈宣教的事工。這一集訪談的對象是年輕又有活力的方逸熙弟兄 (Eric)。他從大學時代開始學習街舞,其後到韓國交流時被燃起對舞蹈宣教的火,回來後更加入了舞蹈機構D.O.G Power (Dancers of God),與一群同樣帶職事奉的年輕同伴一起到外地短宣,也到教會、監獄、中小學表演和舉辦工作坊,傳揚基督信仰。 舞蹈和信仰有何關係?藝術宣教到底是什麼?街舞文化與基督信仰相違背嗎?兩者怎樣融合?舞蹈如何引入信仰?任何人都可以用舞蹈來敬拜嗎?用藝術做宣教更有果效嗎?以舞蹈作為事奉能養活自己?上帝創造的兒女擁有各種各樣的恩賜,這一集讓我們一窺舞蹈、信仰、宣教之關的奧妙之處!
Clubhouse、MeWe、Telegram、Signal、Instagram、Whatsapp、Line、Wechat、Youtube、Facebook、Podcast、Zoom等等。你的手機已安裝了以上的軟體了嗎?在疫情和社會不穩之下,新媒體興起和轉換的速度變得前所未有般快。為了適應時代和尋找出路,教會群體加緊學習,連神學院也推出了網上神學教育。但改變卻沒有為全職事奉的人數帶來新高峰,不增反跌。擁有資深媒體界經驗的現任神學院講師蔡玉玲老師一針見血地提出反思:「基督教群體是正在使用媒體呢?還是被媒體使用呢?」當代信徒被持續不斷和海量的媒體資訊包圍,各種各樣的觀點角度爭相建構著我們的世界觀,最終在不同群體中造成層層撕裂。到底教會該不該談論政治議題?最後,作為女性基督徒領袖,蔡老師將淺淡男女領袖跌倒的個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