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進入21世紀時,「散聚宣教」就逐漸出現在宣教界的各項討論會議當中。在全球散聚人口不斷地增加,宣教學者們從中觀察、思考,並探討其中可能帶給普世宣教的挑戰與機會。根據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當面對不穩定的社會和文化處境時,許多散聚人口對於自我認同,甚至於人生方向,都會做出新的檢視,也會重新思考信仰的問題。故此,散聚人口作為傳福音的對象,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宣教契機,這也是當前大部分在宣教界實踐的方向。本文將從個人、教會和族群的角度,嘗試探討我們所需要面對的課題。
過去十年我在準備講道的時候都會使用Logos這款聖經軟體,這套軟體幫助我在獲取各種聖經資訊上提升了速度的方便度,然而當兩年前AI技術的引用,全面衝擊人類社會各個層面時,也讓我開始反思:一味地追求更快速更大量的資訊,甚至讓AI輔助取得這些資訊,到底是祝福還是咒詛。這集邀請到在Logos中文產品聖經軟體的主任高亞雯姐妹,來談談數位科技如何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的話語,同時又有哪些需要注意集警惕之處。
當代的北美華人教會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過去我們也訪談過北美華人教會的牧者談到兩代之間的議題,包括文化與語言帶來差異的挑戰,但若從「宣教」的角度切入,北美內部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又會帶來怎樣的機會呢?這集我們訪談《芝華宣道》的總幹事林恆志牧師來和我們分享在北美華人教會的處境中,以教會為本的跨文化宣教有怎樣獨特的挑戰和機會。
2022年推出的ChatGPT讓全球都開始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並探討背後帶來的挑戰。除了人工智能,另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也正全面影響我們的生活,那就是生物科技的進展。今天我們邀請到在美國長期行醫,同時研讀生物倫理的陳振威醫師,來和我們聊聊當前生物科技的發展會帶來怎樣的挑戰並探索基督徒在今天這個時代到底該如何回應。
疫情對世界帶來很大的改變,也讓教會面臨傳統上僵化的處境,加上今天隨著網路革命和人工智能興起,教會是否面對新的機會呢?這集我們邀請到在美國牧養教會,卻懷著國度心胸的劉曉亭牧師,請他分享他所説的第二次宗教改革以及疫情與AI時代的宣教。
這集邀請Ray Lin傳道談談傳福音也能用藝術來展現,帶出基督教藝術的意義和用處。Ray一路走來,不管身在何處,都希望能在那裡事奉神,他曾嘗試在教會帶敬拜團、創辦樂團七舍克勒樂隊、在父親的餐廳和朋友的鋼鐵廠工作見證、在印度社區辦主日學營等,都是為了傳揚福音,實踐當年對神的一個承諾:要一生來事奉神。
這集邀請到在紐約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事奉的Yenni姐妹,他因在貧民窟看見孩子生活的環境顛覆了他對「成功」的理解,我們所能擁有的是出於神的恩典,重新破碎自己,成為合神使用的器皿。紐約大都會兒童事工是以兒童為中心的主日學,他看見建造生命需要長期的耕耘,並且透過兒童將福音的影響力擴散出去。
普世佳音新媒體的安平牧師認為與其將新媒體看作一個如何去使用的工具,不如說是一個發聲的平台,更是一個窗口或鏡子,或更準確的說,是一座舞台,並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公共神學,努力匯集世界各地的華人在不同處境下的思考,讓公共神學大眾化,支撐我們如何傳播信仰。
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都有青年世代流失的危機,而在美國的華人教會也長期面對這個問題及英語事工定位的困境。這集我們邀請美國馬里蘭中華聖經教會蔣宗昕牧師,分享他在華人教會英語事工的成長與牧養的體會,探討第二代華裔基督徒流失現象背後的原因。最後我們談到世代傳承 ,了解身為年輕牧者接棒的感受與建議。
散聚宣教與傳統的宣教模式不同,消弭了跨文化宣教的地理距離。但是,我們不會忽視為數龐大、仍居住在福音閉鎖區域的「未得之民」,等待神的使者去宣講福音。而「散聚宣教」與「未得之民」的宣教模式是互補的。一個願意「跨街」在本地去愛異文化鄰舍的基督徒,一定也有心志「跨洋」往在異地去讓「未得之民」聽聞福音,成為跨越疆界的宣教士,傳和平的福音給近處的人,也給遠處的人。
慣性思維有時會成為我們前進的障礙?教會有時候也是如此。我們之所以抵制變化,可能是因為我們心中對教會有種固定的印象:只有符合我們的想像,才能被認定為「教會」。本集我們邀請到現任聖地牙哥主恩堂林祥源主任牧師,談談他所看到美國華人教會過去發展的樣貌,以及在不斷變遷的處境中,他看見教會如何辨識時代的脈動,回應上帝的使命,並帶我們一起反思「好教會」的定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