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代

職場事工作為近二十年華人教會所關注的重要課題,探討在職場的信徒如何實踐大使命,已成為福音派教會發展的關鍵議題。本次調研旨在深入了解華人教會牧者對職場事工的認知現狀,識別他們在牧養職場信徒時面臨的核心挑戰,並基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四地福音派基督教的實踐經驗,為教會和牧者提供突破障礙的具體策略。這項收集的最終目標是了解華人牧者對職場的認知,並嘗試提供回應如何推行職場事工。
當代的北美華人教會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過去我們也訪談過北美華人教會的牧者談到兩代之間的議題,包括文化與語言帶來差異的挑戰,但若從「宣教」的角度切入,北美內部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又會帶來怎樣的機會呢?這集我們訪談《芝華宣道》的總幹事林恆志牧師來和我們分享在北美華人教會的處境中,以教會為本的跨文化宣教有怎樣獨特的挑戰和機會。
柳子駿牧師以「典範轉移」切入談世代的差異,從根本假設出發,創新教會運作方式,例如:容許年輕人發揮創意解決問題,並採用靈活的文化以吸引和留住新一代。在不同世代背景與需求差異中看見嬰兒潮世代偏好穩定,而Y、Z世代更重視變化與參與。對Z世代,應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給予挑戰性任務、清晰目標與即時回饋,並建立「Ownership」文化,讓年輕人感受到責任與權利共享。最後,子駿牧師提出以「問問題」取代說教,並強調世代傳承的重要性,讓教會延續使命並世代榮耀神。
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都有青年世代流失的危機,而在美國的華人教會也長期面對這個問題及英語事工定位的困境。這集我們邀請美國馬里蘭中華聖經教會蔣宗昕牧師,分享他在華人教會英語事工的成長與牧養的體會,探討第二代華裔基督徒流失現象背後的原因。最後我們談到世代傳承 ,了解身為年輕牧者接棒的感受與建議。
世界各地華人教會的歷史長短不一,但現今在這些西方國家的華人教會所面臨的一個大哉問是:面對說英文、西語、義語、法語......等等的下一代,華人教會到底該如何理解和看待「華人」這文化、語言和身分的根?本集我們邀請到出身於香港,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黃志文牧師,分享身為雙重文化身分的祝福與掙扎,並從一個「接棒者」的角度,來反思華人教會的「傳承」。
現代強調創新,但我們卻常忽略了所有的創新都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上!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並建立了教會,肯定了人類歷史的意義;如今教會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面對未來,我們非常需要在回顧過往中前瞻未來,在傳統的基礎上持續創新前行!本集我們邀請到在溫哥華牧養教會,長年投入「口述歷史」研究的謝大立牧師,來和我們分享什麼是口述歷史,口述歷史對跨代同行,以及對今日教會踐行宣教的意義。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美國的華人教會,大多是從上個世紀 70 和 80 年代北美查經班開始,漸漸堂會化而發展成今日的面貌,隨著華人在美國落地深耕,第二代和第三代大多是以英文為母語,與第一代移民不論是在成長經驗、語言和文化上都有明顯的差異,美國華人教會的英文事工也往往遇到極大的挑戰,華人教會裡英文牧者不但缺乏,且流動率也居高不下。本週我們邀請到長期在美國華人教會牧養英文群體的 Solomon Liu 牧師,聽聽他怎麼看這些現象,以及自己為何委身牧養這群體,又對美國華人教會的英文事工有怎樣的建議和期待。
上帝既然容許這麼多不同的世代,一起出現在同一個時間、空間,一定有祂的美意,其中一個美意,是讓我們看到彼此的優點、缺點、盲點,但是看到後不是要指謫批評,而是要讓光照進來,互相建造,彼此傾聽、悔改、願意新創造,透過跨世代的和解共構一個教會。
從新加坡到英國、現在在西班牙,服事已二十五年的胡德明老師談起所見所思,最關注的還是海外華人教會信二代的未來。究竟「保留華傳統」和「屬靈敬虔」孰重孰輕、孰先孰後?那些「傳統」和「敬虔」中有哪些是相近或其實哪些是相異?跨代的差異的現象和背後思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能如何為之禱告,或起身改變?請收聽本集精彩又扎心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