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代

柳子駿牧師以「典範轉移」切入談世代的差異,從根本假設出發,創新教會運作方式,例如:容許年輕人發揮創意解決問題,並採用靈活的文化以吸引和留住新一代。在不同世代背景與需求差異中看見嬰兒潮世代偏好穩定,而Y、Z世代更重視變化與參與。對Z世代,應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給予挑戰性任務、清晰目標與即時回饋,並建立「Ownership」文化,讓年輕人感受到責任與權利共享。最後,子駿牧師提出以「問問題」取代說教,並強調世代傳承的重要性,讓教會延續使命並世代榮耀神。
世界各地華人教會的歷史長短不一,但現今在這些西方國家的華人教會所面臨的一個大哉問是:面對說英文、西語、義語、法語......等等的下一代,華人教會到底該如何理解和看待「華人」這文化、語言和身分的根?本集我們邀請到出身於香港,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黃志文牧師,分享身為雙重文化身分的祝福與掙扎,並從一個「接棒者」的角度,來反思華人教會的「傳承」。
現代強調創新,但我們卻常忽略了所有的創新都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上!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並建立了教會,肯定了人類歷史的意義;如今教會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面對未來,我們非常需要在回顧過往中前瞻未來,在傳統的基礎上持續創新前行!本集我們邀請到在溫哥華牧養教會,長年投入「口述歷史」研究的謝大立牧師,來和我們分享什麼是口述歷史,口述歷史對跨代同行,以及對今日教會踐行宣教的意義。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美國的華人教會,大多是從上個世紀 70 和 80 年代北美查經班開始,漸漸堂會化而發展成今日的面貌,隨著華人在美國落地深耕,第二代和第三代大多是以英文為母語,與第一代移民不論是在成長經驗、語言和文化上都有明顯的差異,美國華人教會的英文事工也往往遇到極大的挑戰,華人教會裡英文牧者不但缺乏,且流動率也居高不下。本週我們邀請到長期在美國華人教會牧養英文群體的 Solomon Liu 牧師,聽聽他怎麼看這些現象,以及自己為何委身牧養這群體,又對美國華人教會的英文事工有怎樣的建議和期待。
上帝既然容許這麼多不同的世代,一起出現在同一個時間、空間,一定有祂的美意,其中一個美意,是讓我們看到彼此的優點、缺點、盲點,但是看到後不是要指謫批評,而是要讓光照進來,互相建造,彼此傾聽、悔改、願意新創造,透過跨世代的和解共構一個教會。
從新加坡到英國、現在在西班牙,服事已二十五年的胡德明老師談起所見所思,最關注的還是海外華人教會信二代的未來。究竟「保留華傳統」和「屬靈敬虔」孰重孰輕、孰先孰後?那些「傳統」和「敬虔」中有哪些是相近或其實哪些是相異?跨代的差異的現象和背後思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能如何為之禱告,或起身改變?請收聽本集精彩又扎心的內容!
從聖公會青年牧者到投身國際宣教機構「青年使命團」(Youth With A Mission),Joseph Chean回顧這25以上的事奉生涯,跨文化事奉使他能不斷的經歷到神是如此榮耀的存在,他特別提起巴西教會向亞馬遜叢林的未得之民傳福音,徹底打破了他對敬拜的想像;他曾向未得之民分享何為「牧者」,以致於看見上帝如何使用不同的人參與在神國教會的建造當中。Joseph不僅談到自己的跨文化事奉,也鉅細靡遺的分享他如何帶著新加坡教會一起參與、差派,透過他的事奉宣言,再一次的聚焦福音與生活的緊密連結,也消弭機構堂會的張力:我們正在和國度家人攜手衝破「the finish line」!
時代背景下,「選擇過剩」和「絕對真理」之間有何衝突?身兼YouTuber和傳道人「雙職」的他有怎樣的體會?在跨越的過程中,他看到華人教會怎樣的「大象」?作為年輕一代的他,如何解讀教會年輕人流失的危機?年輕一代受了什麼傷?為何離開?怎樣的溝通才是真正的溝通?兩代間如何才能合一與同工?快來聽聽迺哥的獨到見解吧!
過去幾千年,來華傳教士作光作鹽,在缺醫少藥的年代客死他鄉,將一生奉獻給中國,正如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他們不僅是用文字,乃是以生命和行動翻譯信仰。當今,華人文化置身於西方思潮和中國哲學傳統的碰撞、真理和世俗化的博弈中,今天的宣教工作可以從歷朝歷代的西方傳教士身上學到怎樣的洞見?這樣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持,做蒙召的「使命門徒」見證福音?又該如何將福音地道地翻譯進華人文化?快來聽聽梁博士的分解吧!
多元文化是祝福也是張力,教會應當如何面對?分堂聚會怎樣建立家庭式的歸屬感?近年的香港移民潮對加拿大本土教會有何影響?1.5代如何牧養?如何促進兩代之間的溝通?神學教育和實際牧會有怎樣的關聯? 王理智牧師的分享展現了在複雜多變的時代中不停止對話的精神和多元文化中福音無限的可翻譯性。不是為了對話而對話,而是為了愛彼此。一起來聽聽王牧師從70年代留學加拿大,經歷排華,到牧養多元文化神學生和教會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