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志豪(香港遠東廣播公司廣播牧師兼高級監製)
韓國教會差出宣教士的歷史要由一百多年前說起。
一九○一年,滿州(東北)的朝鮮人發出宣教士的呼聲,立刻有一人前往。至一九一五年,在三位韓國傳道帶領下,建立了四十五家教會,共二千七百五十名基督徒。當時東北的朝鮮人口是二萬三千。跨文化宣教則於一九○九年開始,監理教(循道衛理會)將韓國「國內宣教部」改為「國內外宣教部」,翌年差派孫貞道牧師到中國。一九一三年,長老會差派三位宣教士到山東萊陽縣,其中一位宣教士朴泰魯於該年十一月因病離世(殉道),另外兩人因面對艱難,於一九一七年回國。韓國長老會分別於一九一八年、一九二一年、一九二三年、一九三一年和一九三七年差出五屆宣教士到山東;其中方之日牧師堅持事奉到一九五七年才回國。根據紀錄,一九二三年時,有五百九十一名中國人受洗,連同韓國人共八百一十五人,他們建立了二十五家聚會所、十九家私立學校,共四百三十六名學生(註)。當時韓國教會已差派宣教士到日本、西伯利亞(Siberia)、中國東北及山東。正值韓國向中國宣教一百年的今天,中國當局早已警覺韓國的宣教滲透最為嚴重,這是公開的事實,然而我們不便透露他們的實際人數。身為華人,對同胞的獻身與熱愛,相比之下,仍要深刻反省。
一九八六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國際巡迴佈道者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Itinerant Evangelists)上,主要講員之一的韓國佈道家金章煥牧師(Rev. Billy Kim)將韓戰後三十年該國教會的增長數字公諸於世:一九五五年韓國有四千家教會、近一百萬信徒;一九六五年增至八千家教會、二百多萬信徒;一九七五年達一萬六千多家教會、四百三十萬信徒;一九八五年達三萬二千家教會、一千萬信徒。今日我們再回顧時,發現一九八○至九○年代正是韓國教會人數增長的高峰。這位一生獻身領導浸信會、牧養萬人教會並帶領韓國遠東廣播公司的牧者,當年以五個英文字綜覽韓國教會特色:禱告的教會(praying church)、宣教的教會(propagating church)、肯悔改的教會(purified church)、歌頌讚美的教會(praising church)和受苦的教會(prosecuted church)。在該篇信息裡,金牧師平衡地交代了韓國教會的特色。我們認為,宣教士的差派與教會的增長是緊密相連的。據韓國差傳研究學院(KRIM)的文相哲牧師(音譯,Rev. Steve Sang-Cheol Moon)披露的宣教士數字增長,其最高峰也是在韓國教會增長的頂峰,即八十至九十年代。茲摘錄韓國過去四十年來的宣教士增長:一九七九年派出九十三位宣教士;一九八九年達1,178位;二○○○年達8,103位;二○○六年則達14,905位宣教士,目前在全球一百六十八個國家宣教。南韓因此有全球第二大宣教士差出國之稱。以上數據並不包括許多自費的獨立宣教工作者,如上文提及那些到中國的宣教士。
韓國教會史學教授朴容奎指,韓國教會的一大特色為持續的教會復興運動,燃點這把火的關鍵人物仍是早期許多優秀的宣教士。韓國教會的五度大復興如下:一九○三年的元山大復興;一九○七年的平壤大復興,由羅伯特.哈迪醫生(Dr. Robert Hardie)帶動;一九○九年即展開「百萬救靈運動」,並開始差傳事工;一九二○年和一九三○年的復興。韓戰後,教會更廣泛地增長,以趙鏞基牧師為首的五旬節靈恩運動大行其道;一九七四年開始,國際性福音宣教集會接二連三地舉辦;一九八○年代則展開門徒訓練和海外宣教至今。
撇開優秀宣教士的獻身與政策不談,整個文化土壤是不容忽視的因素。韓國學者鍾大衛(音譯,David Chung)於二○○一年出版了他遠在一九五九年完成的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U.S.A.)博士論文《調和主義:韓國基督教起始時的宗教處境》(Syncretism: The Religious Context of Christian Beginnings in Korea),論文導師為著名學者理查德.尼布爾(H. Richard Niebuhr)。書中披露韓國基督教成長的文化土壤,乃三教合一的養分造成。儒家提供了韓國人接受基督教的意識形態與思想結構,至今韓國基督徒對牧師、傳道、長老、勸師(類似女長老)、執事等,長幼有序,禮節分明;佛教的極樂世界提供了他們嚮往天國的背景;道教則預備了渴望靈界神祕力量的基礎。另外,傳統的民間薩滿(巫術)信仰則由基督教的聖靈大能取代。這份論文道出任何社會的教會增長都有值得探討的因素。我們可以說,在韓國,基督教的擴張、教會成長與復興,以至持續的差傳,皆揉合了成功的三大要素:天時、地利與人和。
可以這樣說,當神要使用一個國家,祂可以容許其分裂(南、北韓分裂),也可在多方面配合以合神使用。願華人教會也能發揮天賦的優勢,配合後天的堅持與擺上,不辜負前人的心血,尤其宣教士的血汗,為主完成使命。
註:
朴容奎:《韓國基督教會史》(二)(Word of Life出版,二○○七年),第一○五至一○七頁。
思考問題
- 普遍認為韓國教會有熱誠及付代價的禱告見證,因此聖靈也賜福韓國教會差出眾多宣教士。到底禱告與文化背景有沒有關係?宣教士的量與質是否與「天時」、「地利」及「人和」等多重因素有關?
-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侵韓及韓戰對韓國教會的復興與宣教運動產生重要的催化作用。你認為苦難會使教會軟弱還是剛強?面對大使命的呼聲,許多人裹足不前,他們掛慮的是甚麼?追求安逸的生活是否不妥?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六期,二○一○年二月號,第十六至十七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