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培育

職場事工作為近二十年華人教會所關注的重要課題,探討在職場的信徒如何實踐大使命,已成為福音派教會發展的關鍵議題。本次調研旨在深入了解華人教會牧者對職場事工的認知現狀,識別他們在牧養職場信徒時面臨的核心挑戰,並基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四地福音派基督教的實踐經驗,為教會和牧者提供突破障礙的具體策略。這項收集的最終目標是了解華人牧者對職場的認知,並嘗試提供回應如何推行職場事工。
隨著社會的急劇轉變,今日的年輕人有別於我們的 「當年」,在處境上的不同會怎樣影響我們與他們在信仰上同行的方式呢?陳保焜傳道近年專注於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的佈道和門徒培育工作。希望透過本文幫助讀者了解這個群體的特性,如何向他們傳福音,以及如何陪伴他們走宣教路。
文字事工是個重要但常常不容易被關注的事奉,但回顧過去一百年華人教會的歷史,就會意識到文字事工在華人教會的發展中,一直是扮演重要且關鍵的角色。這集邀請到校園出版社的總編輯應仁祥弟兄,來和我們聊聊校園出版社現在的出版方向,過去十年又做了哪些調整,對於未來有何想像和規劃,以及背後反映出華人教會整體的狀態又是如何。
過去十幾年,世界許多地區都有所謂的健身風潮,健身也在不同的年齡層中盛行起來,這集邀請到熱愛健身並在牧養教會的過程中,開始把健身與牧養的呼召結合起來,且於幾年前開始Petra Training健身房教練的陳培倫牧師,來和我們聊聊健身與基督信仰之間的關係、建立教會與經營健身房之間的異同與困難,以及他探索如何把熱情與呼召連接起來的過程與反思。
未來教會的領袖需具備使命驅動與適應力兼備的特質,帶領教會在吸引模式與使命模式之間尋求平衡。黃偉仁牧師強調「為散而聚」,要求教會深入人群,擺脫節目化和數字化思維,轉向生活化的福音實踐。疫情揭示了教會對實體聚會的依賴與脆弱性,而未來的教會需訓練門徒在社區和職場中服事,體現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萬力豪牧師則提出領袖需反思對門徒訓練、福音主日及數字的迷思,應強調連貫性和長期執行神的異象。綜合來看,未來教會領袖應具備靈活適應、堅持使命及跨越社會階層的胸懷,實現教會在任何處境中都能延續其使命的願景。
想像一下,若上帝帶領你在一個地方植堂、建立教會,你會怎麼做?又會如何思考這間新堂會存在的意義?這集很開心邀請到馬來西亞的劉育仁牧師,他在馬來半島南端、距離新加坡只有一橋之隔的城市——新山(Johor Bahru)建立「綠洲」這個群體,他的許多做法顛覆傳統對植堂的想像,非常有創意和啟發性。我們將一起聊聊,他建立「綠洲」這群體所試圖要回應以及背後的理念是什麼?並談談教會如何持續的心意更新而變化,服事上帝把我們安置在的處境和時代。
這集邀請到在紐約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事奉的Yenni姐妹,他因在貧民窟看見孩子生活的環境顛覆了他對「成功」的理解,我們所能擁有的是出於神的恩典,重新破碎自己,成為合神使用的器皿。紐約大都會兒童事工是以兒童為中心的主日學,他看見建造生命需要長期的耕耘,並且透過兒童將福音的影響力擴散出去。
萬力豪牧師強調教會應聚焦核心使命,重新思考門徒訓練與福音傳遞的方式。門徒訓練不在於吸引大量參與,而是專注於培養少數結合愛與信實的門徒,以清晰的認識論和聖經根基進行系統化教導,同時借鑒教會歷史的智慧。傳福音應融入每個主日訊息,而非依賴特定活動,讓每次聚會都能吸引新人參與。對於人數的追求,牧師認為其意義在於反映神託付的責任,幫助檢視目標與行動的一致性。最終,創新在於挑戰與豐富現有框架,而非單純打破常規,藉此實現持續而深遠的影響力。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台灣神學研究院系統神學的梁越美老師來談一談在女性的處境中,如何因著神所給的恩賜,回應呼召。另外,在台灣生根最早的教會台灣長老教會中是如何看待和剖析教會青年流失的現象,並帶我們從神學教育的角度來探討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教會又可以如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