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華福文庫

CCCOWE ArticleLib

Primary Menu
  • 首頁
  • 全球華人教會
  • 普世宣教
  • 神學教育
  • 門徒培育
  • 教會發展
  • 職場使命
  • 電子書
世界華福中心
  • Home
  • 基督徒該如何為以巴局勢禱告?
  • 普世宣教

基督徒該如何為以巴局勢禱告?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突然向以色列發動火箭和地面攻擊,隨後以色列也向哈瑪斯宣戰,展開軍事回擊。持續衝突下,雙方的死傷中有許多是平民,甚至是婦女兒童。面對這樣的局勢,基督徒很多時候也分成兩邊,一邊同情以色列遭受攻擊,一邊為巴勒斯坦人長期受到壓迫的處境抱不平。基督徒到底要如何關心守望以及為中東禱告呢?本集我們邀請到長期居住在以色列的愛臨宣教士,從她的觀點幫助我們釐清對現代以色列的認識,當我們看見中東的局勢,及其背後的問題根源時,該如何保持關心,以智慧行動,並一起禱告呢?
2023-11-16
EP137

EP137 OM世界福音動員會愛臨宣教士:基督徒該如何為以巴局勢禱告?

嘉賓:愛臨宣教士(OM世界福音動員會)

主持:董家驊牧師


董: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的激進組織哈馬斯突然向以色列發動火箭攻擊和地面突擊,造成了上千人的傷亡。隨後以色列政府也向哈馬斯宣戰,展開軍事回擊,也造成了上千的傷亡。在這持續的衝突中,雙方死傷者包含了許多平民,甚至是婦女和兒童。面對這動盪的局勢,基督徒有時也分成兩邊站,一邊同情以色列所遭受到的攻擊,一邊同情巴勒斯坦人長期的處境。基督徒到底該如何關心、守望,並且為中東的局勢禱告呢?今天我們邀請到長期住在以色列的愛臨宣教士,從她的觀點提醒我們,可以如何關心中東的局勢並為此代禱。愛臨,請你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讓我們更多地認識理解你的處境。

愛:大家好,我是在以色列的宣教士,目前在OM世界福音動員會工作。我們團隊目前有五十幾個人,主要是向猶太人跟阿拉伯人傳福音,也會進入(約旦河)西岸工作。我們團隊在這種衝突的時候,會盡量保持比較中立的立場,因為我們團隊裡有猶太人也有阿拉伯人。

傳揚和好的福音—與神和好,以巴和好

董:你到以色列已經多久了?你是怎麼樣領受這樣的帶領,以至於今天在以色列事奉呢?

愛:我在2014年1月進入工場,所以已經十年了。一開始我以為上帝呼召我傳福音給巴勒斯坦人,所以我當時的立場是非常偏向巴勒斯坦的。甚至有一段時間,當我聽到以色列、看到以色列國旗、聽到錫安主義時,我就會感到一股無名火上湧,彷彿站在巴勒斯坦這一邊。

然而,我在神學院的這段時間裡,神讓我看見,祂也將猶太人的得救需要放在我的心裡。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求,我確定神要我做的事,是傳揚和好的福音,而這和好的福音當然不只是他們兩邊的和好,而是他們首先要先與神和好,才有可能在基督裡進一步去談論彼此之間的和好。這也是我來到以色列的原因,因為只有在這裡,才有可能接觸到這兩群人。我加入OM的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在這個團隊裡,不管你被呼召做猶太人或做阿拉伯人的工作,你都得做,你都得傳。我們並沒有清楚區分某個團隊是傳福音給阿拉伯人,另一個團隊則做猶太人的工作。由於這個環境、這個團隊的宗旨符合我所受的呼召,所以我便加入了OM。

以色列人口組成與身分認同的改變

董:請你簡單介紹一下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處境。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分屬兩個不同的政權嗎?或者他們是住在一起?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呢?

愛:我先講國土面積。通常我們不會把錫安和加薩算在以色列國土裡。所以以色列的面積比台灣稍微再小一點,全國九百多萬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阿拉伯人,四分之三是猶太人,外加非常少數的其他種族。

其實我在分享或和其他人——特別是和弟兄姊妹——討論以色列的時候,常常遇到一個困擾,就是我們會把聖經中的以色列和現代的以色列混淆。聖經中的以色列人其實指的是種族,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猶太人,但是現代以色列指的是有以色列國籍的人,所以在以色列裡的阿拉伯人也是以色列人。

這些年來,我覺得觀察阿拉伯人如何看待自己其實很有趣,在這個以巴衝突的環境之下,你可以藉此發現他們如何生存。對猶太人而言,看待自己身分的方式很簡單,因為他就是覺得自己是猶太人,以色列則是我的國家。但是對於這些在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人,他們本身就是巴勒斯坦人的後代,他要如何去看待自己「在血緣上是巴勒斯坦人,在國籍上是以色列人」的這個事實呢?所以每次以巴發生衝突時,他們其實也是最衝突的一群。以我自己的觀察,加上相關研究顯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他們的身分認同正在改變。年輕的一代已經不太稱自己為巴勒斯坦人了,他們會說自己是以色列阿拉伯人,也就是同時強調他的國籍和種族。

另一個正在增加的族群,則是直接稱自己是以色列人,而且這個族群正在快速增長中,所以這是一個蠻有趣的現象。首先,這讓我們看見以色列的阿拉伯人開始出現一種「我和巴勒斯坦人不一樣」的想法。第二就是他們對這個以色列的國家認同有所提升。某種程度這也反映出族群之間的互動。如果族群之間的互動是如我們外界以為的很有張力,那麼這個現象就不會發生。事實上,以色列阿拉伯人知道,阿拉伯人跟猶太人是可以共處的,因為這是他們在以色列所擁有的經驗。

在此分享一個小例子。我有一個穆斯林的朋友,我認識她的時候,她還是已婚身分,不過不久後她就離婚了,這是她選擇,因為她在婚姻裡很痛苦。離婚以後那段時間,我是唯一可以聽她講話的人,因為她比較不想要跟其他阿拉伯人講內心的話,由於我是一個完全在她族群以外的人,所以她願意向我傾訴。她說,她其實非常感恩自己生在以色列這個國家,能夠在以色列當一個穆斯林女性,因為以色列這裡的法律至少保障了她身為女性的基本權益,所以她離了婚以後,比較不容易被歧視,也可以打官司拿贍養費,保有自己的財產,擁有基本的女權。她清楚知道,如果她是在其他阿拉伯穆斯林國家,她會失去這些東西。

在網路上也可以看見所謂的穆斯林錫安主義,而且這幾年越來越多這種人。他們是穆斯林,可是他們支持以色列建國。穆斯林錫安主義的人會在網路上表示,他們非常感激有以色列這個國家。他們覺得「這就是我的國家,我為什麼不能站起來維護我國家的權益?我為什麼不能站起來為我的國家發聲?」當然,我還是要強調,這是少數,但目前有這個趨勢,而且這些人是存在的。平常沒有戰爭,沒有衝突的時候,大家是可以和平相處的。特別是我所住的城市—海法,是以和平著名的城市,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可以和平共處,這也是海法人非常驕傲的一件事情。

以色列是多元宗教的世俗國家

董:一般我們想像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人的衝突,應該是黑白分明、界線明確的兩個不同族裔。然而由於地緣、歷史的關係,目前在以色列境內有相近四分之一所謂以色列國籍的阿拉伯人。按照我們原來的歸類,他們是巴勒斯坦人,但他們的自我身分認同,正隨著時間發生變化。身為華人的我們,或許也不難理解這種情況,例如許多第一代華人移民到美國之後,生了第二代華人,他們逐漸開始稱自己為美籍華人,後來乾脆連美籍華人都不說了,就直稱自己是美國人。由此也可看出身分認同是會流動的,而這也是許多時候華人教會在看待這一次的衝突,或者在關心當代以色列政府所統治的國家時,可能不會注意到的差別。

愛臨你在上禮拜的聚會中,分享的主題叫做:「關於以色列,你不知道的五件事」。第一件事情就是古代以色列人和現代以色列國的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那另外四件事又是什麼呢?

愛:除了以色列族與以色列國的差異,還有阿拉伯人身分認同的改變。第三點就是士兵人口的組成。例如我們現在正在打仗,以色列軍隊裡也有阿拉伯士兵,甚至我們華人教會創辦人的孫子孫女們,此刻都在前線當兵。根據以色列的規定,阿拉伯人基本上是不用服義務役的,他們是志願役,但是其他人無論男女都要當兵。不過現在阿拉伯人志願當兵的人數也有增加的趨勢,據我所知,今年大約有超過一千人。我認識的朋友裡面,也有阿拉伯裔的後備軍人被徵召到前線去。所以阿拉伯人從軍的人口變多,某種程度也反映出阿拉伯人對國家認同的轉變。

第四點就是,很多人——不管是非基督徒或基督徒——對以色列有個誤會,以為以色列人都信上帝。但我必須要說,以色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世俗國家,就和台灣及其他國家一樣,以色列雖然看似有一個所謂的國教,但是這個國教應該是非常少數人的信仰,而在以色列的猶太人中,大約有50%到60%的人其實不算真正信奉猶太教。所以我們認為猶太人就一定是信耶和華,其實不一定。

十月七號的那場大屠殺,始於雷姆音樂節(Re’im music festival),那場音樂祭本身就是世俗音樂祭,它裡頭還供了一尊很大的佛祖像。我上禮拜在那場聚會中把照片拿出來給大家看時,大家還非常震撼。其實早在猶太大屠殺之前的十九世紀末,世俗化的猶太人口就已經增多,後來接受社會主義的人也非常多。所以以色列早期在建國的時候,本來就有許多人支持社會主義和無神論。所以以色列一直在兩條路線之間掙扎,一個是成為世俗的民主自由國家,另外一個就是成為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以猶太教為中心的一個宗教集權國家。但是現在目前的大部分的人口,還是傾向民主世俗的這條路線。

猶太人裡面,其實有非常多人是無神論。即使他們想要尋求某種宗教,新紀元運動也會是大宗。在早期新紀元運動很興盛的時候,以色列本身就是新紀元運動一個朝聖之地,因為新紀元運動的人很喜歡來到以色列的曠野默想,也在曠野舉辦許多派對和營會。所以這個國家本來就很世俗。

還有一件事也令許多基督徒朋友相當震撼,就是以色列有全歐洲規模最大的同志遊行。每年五月在特拉維夫都會有同志大遊行,規模之大,使得特拉維夫也被稱作是「同性戀之都」(Capital of Homosexuality)。我們要先搞清楚,雖然以色列有所謂猶太教的傳統,而且拉比在政治上有相當的影響力,也有少數人守安息日,但以色列仍是一個不折不扣世俗國家。不要以為這裡的人都很神聖,即使他是猶太教徒,但是他們是不相信耶穌的。雖然他們相信耶和華,但猶太教對耶和華的理解,和我們對耶和華的理解還是有差別。世俗的人不相信耶穌,猶太教也不相信,他們甚至認為耶穌是假先知。

猶太人信仰光譜

董:總結剛剛所談的內容,第一點是,現代以色列不等於聖經中的以色列人。第二點是,並非所有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都會說自己是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裡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是所謂阿拉伯人,然而他們的身分認同也在發生改變。第三個,其實當中有一些阿拉伯裔的以色列人也在參軍。所以今天看似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戰爭,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的黑與白。而第四點是,現代的以色列人,即便在血緣上是猶太人,猶太教徒的比例其實不高,其中許多是所謂世俗化的猶太人,他們可能是無神論者,或者信奉新紀元或東方神明宗教。總之,他們不是我們心中想像那種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所以這四點讓我們知道,我們過去對以色列的一些觀念和如今的以色列是有落差的。那第五點是什麼呢?

愛:第五點是關於以色列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建國。基督徒中有些人抱持著基督教錫安主義的想法,相信以色列建國是出於神的心意和聖經的預言。但是就像我剛剛所講的,很多猶太人根本不相信上帝,所以他們也完全不相信以色列建國是出於上帝的工作。另外,我覺得許多人對錫安主義也有誤會,其實錫安主義本身用了宗教的口號來召喚猶太人回來巴勒斯坦,回到應許之地,可是這個運動本身並不具太多宗教成分。就某種程度來說,他們知道應許之地就是他們落葉歸根的地方,也只有這個地方,但他們不是真的非常信奉上帝,因為他們當中許多人支持社會主義和無神論。

我常常去他們當初建國的那些集合農場傳福音,他們會說:「什麼年代了,還有人相信有上帝這種事喔!」所以他們基本上普遍抱持著無神論的思想。前兩天我去傳福音,一位老太太來跟我講話,因為她看見我是亞洲人,所以很好奇我怎麼會在這種時候來以色列。總之,我跟她聊了一下,表示我住在這裡快十年了,最後我給了她一張單張,單張上用希伯來文寫著:「什麼時候戰爭才會結束呢?」她說她回去會看。我在跟她道別時說:「上帝一直都與我們同在。」然後她就說:「對對對,我們的軍隊很厲害。」由此可見,猶太人基本上情願相信軍隊,也不願相信上帝。他們認為他們一定會贏,是因為他們這個國家很團結、軍隊很厲害、科技很先進。所以他們普遍不覺得是上帝在保護他們,也不覺得以色列建國是因為上帝的工作,更不會覺得,他們在五次中東戰爭中能夠打贏,是因為上帝保護和保守。

至於相信上帝的猶太人裡,大約有20%~30%的極端正統派,他們的世界觀跟思維又是不一樣的。他們不用當兵,而他們不用當兵的爭議由來已久。雖然法律規定每個人都要當兵,但是他們在國會裡頭的代表會施壓給政府,導致政府等於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沒有強迫他們一定要去當。

可是,這一次也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一些沒有當過兵的極端正統派也開始覺得應該去保衛自己的國家,所以他們自願去當兵。由於他們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所以他們所做的也比較是周邊的工作,無法到前線打仗。當地的報紙有報導,談到他們這群人的態度改變了。他們以前不當兵的原因是,他們認為自己主要的工作就是讀經跟禱告,不過實際上他們也不工作,當中很多人是男性去經學院或會堂讀經禱告,太太或女兒則要負起賺錢養家的責任。

從以巴戰爭看人類處境

董:我們之所以談論現在的以色列,是因為我們接下來要談的是如何看待現下在中東地區的衝突。因為許多時候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是建立在我們對該地區的想像。我們剛剛花時間理解現代以色列這個國家的處境、組成、文化、人民,重點不在於介紹以色列這個國家,而是幫助我們建構出背景知識來理解這個國家,而現在我想要切入的主題是,作為一個基督徒,或者作為基督徒群體,我們該如何看待今天發生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呢?

愛:每一次有衝突發生,特別是以巴有衝突發生時,整個世界就會分兩邊站,教會也是如此,有人挺巴勒斯坦,有人挺以色列。我自己最近在思考的一件事情就是:到底全世界有哪一個衝突,會像以巴衝突這樣,一發生衝突,全世界就分兩邊?似乎很少,而且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我想,我們多多少少都懷抱著一種心情,那就是我們希望有正義,希望不公義的事情可以被伸張。然而問題在於,以巴衝突讓我們看見,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如此黑白分明,沒有絕對的壞人或好人,也沒有絕對是誰對或誰錯。之所以有以巴衝突,是非常多的錯誤累積而成的,而這個錯誤以巴雙方都有責任,甚至整個世界都有責任;也就是說,阿拉伯國家如何反應,西方國家如何反應,都促成了現在的如此局面。而這場正在進行的戰爭,雙方如何反應,阿拉伯國家如何反應,西方國家又是如何反應,也都會影響後來的發展。

我看到的是,以巴衝突是整個人類世界的縮影。那就是我們本來就在彼此傷害,我們會在新聞媒體裡面看見那些被炸的巴勒斯坦小孩和婦女,覺得他們很可憐,而以色列這邊也一樣,以色列也有兩百多個人質被擄,然後某個村在一天之內被燒毀,四十幾個小孩被割頭。兩邊其實同樣都在承受這些暴力,以及彼此傷害所造成的傷痛。

所以,如果我們硬是想要當個審判官,我們其實在自找麻煩,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審判。我們不是那一位終極審判官,沒有辦法告訴別人誰對誰錯,這不是我們的角色,也不是我們應該要做的,我們做不來。當然,也有些人很想要搞清楚以巴衝突誰對誰錯,若真要說,那就是兩方都有錯,兩方都有權益要維護。

所以我覺得首先我們要理解到,人類沒有辦法脫離如此宿命,特別是我們活在一個墮落世界,就算沒有戰爭,我們的日常生活不也常常如此嗎?在職場上,我不也常常為了保護自己而攻擊別人或詆毀別人嗎?我們不也常常受到別人的攻擊或傷害嗎?所以,以巴衝突讓我們看見,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宿命,因為我們在一個有罪的世界裡,而且我們完全沒有辦法靠自己得到平安。這是我覺得首要的看待角度。

以暖心故事取代仇恨資訊

董:謝謝愛臨的提醒,以巴衝突展現的是全人類困境的一個縮影,這不代表我們心中沒有公義的一把尺,也不是這個世界沒有是非,正是因為我們如果若要認真看待上帝所賜的公義,我們就會看到,這整個局勢演變到今天,其實不單單是現在衝突兩方的責任,也是許許多多的人責任,在歷史中攪在一起。所以如果我們今天真要說這是誰的問題,把責任全部歸在其中一方的話,這一定不是一個公正和公義的看法。所以愛臨的第一個建議就是,作為一個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要學習在這個衝突當中不去當那個審判者,也不去成為散播仇恨的那個人。

愛:你提到散播仇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如果我們的神呼召我們做和平之子,那麼你就不要轉傳那些讓你看了會生氣的資訊,那些資訊既然會讓你生氣,就表示會引發仇恨。所以不管你覺得那件事情再怎麼正確,可以怎樣讓事情平反,其實對局面都沒有太大幫助。因為你在轉傳的同時,另外一方也會因此受到傷害,導致他們的攻擊又更加猛烈,結果只會造成更多仇恨。

那我們可以散播什麼?這個部分我們比較少聽到,那就是暖心小故事。在戰爭過程中,我們其實還是會看到一些暖心的小故事。我昨天才聽到一個同工跟我分享的故事。我的同工是以色列阿拉伯人,她的孩子在我們這附近的一所私立中學就讀,她也在學校裡擔任義工媽媽。這間中學裡本來就有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戰爭開始之後,義工媽媽們自願發起一些活動,例如支持一些逃難中的家庭、前線的軍人,或者那些家裡有人、甚至是先生已經被徵召的家庭。學校裡的這群媽媽們,有猶太人也有阿拉伯人,平常相安無事,但是戰爭開始之後,阿拉伯媽媽們就不敢出現了,因為他們在以色列可以說是夾心餅乾,每次只要戰爭或衝突一爆發,他們就陷入一種兩邊都不是人的狀態。這一群阿拉伯媽媽表示她們不敢出現,因為不知道猶太人會怎麼看她們。結果,那些猶太媽媽們就主動去找她們、擁抱他們,對她們說:「你們不要害怕,我們還是很愛你們。」我們要轉傳的應該是這種故事,藉此告訴大家,在仇恨以外我們有另一個選擇。我們不要去散播仇恨,因為已經太多了,所以我們需要散播的是更多正面的故事。

董:我覺得這也是個很好的提醒:在一個破碎墮落的世界,我們仍舊被賦予繼續創造的責任跟使命。然而問題在於,我們要繼續創造什麼?我們要繼續讓仇恨更加擴大,還是我們可以在仇恨當中看到希望和愛的種子,並且成為呵護種子的那個人,將之傳播出去?盼望在一片扭曲的戰火中,我們能夠讓這份希望和愛擴大它的影響力。這並不是在忽視那些苦難,而是我們要看到,在這墮落扭曲的世代中,人有一個創造的使命和責任。

愛:這是我的經驗,因為受傷的人也需要看見這些故事。如果我們一直幫助雙方傳播仇恨的話,仇恨本身會強化他們的受害者情結。這也是我想提的第二點:他們都是受害者。其實我們都是受害者,因為我們所有人都被別人的罪所傷害,我們也被困在自己的罪裡。

其實,我把兩邊都當作同一群人在看待,為什麼?因為他們都親歷過家破人亡、生命被威脅的種種痛苦。他們都承受了極大的傷害,但是他們既是受害者,同時也是加害者。如果他沒有辦法從他的受害者情結裡走出來,他就會合理化他的攻擊、他的行動。無論是哈馬斯還是以色列,他們的過度反應,某種程度也是因為如此。若他沒有被醫治,他就會站在一個受害者情結的角度和處境裡看事情,自己也會被困住,導致他看不到他的仇敵是有可能會愛他的。

我來以色列定居之前,曾經住過巴勒斯坦一段時間,我在巴勒斯坦時,很深地感受到他們那種被困住的感覺。有一次我嘗試告訴他們,以色列也有猶太人在為巴勒斯坦人努力地爭取權益,但我的巴勒斯坦朋友完全不想聽,因為他們不想相信仇敵會愛他們,一旦他相信了,他心裡復仇的力量就會變少,以至他沒有辦法去對抗他的敵人。當你陷在受害者情結裡面,除了暴力,基本上你沒有其他出路。所以我們必須要看到,他們雙方都是受害者,而且如果他們沒有被醫治,他們也有可能會變成加害者。

雙方都需要醫治

董:的確,在衝突中,我們很容易去簡化情況,並且把一邊無限地妖魔化,而將另一邊正義化,好讓我們在選邊站的時候,自己的良心過得去,或者讓我們覺得自己有個比較穩定的世界觀。然而在真實的情況下,平心而論,我們和他人的衝突和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有被不公正地對待過,可是我們對別人難道又是完全的公正嗎?在許多衝突和張力中,雙方其實都是受害者。如果我們持續強化受害者的心態,覺得報復回擊才是唯一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看到雙方都需要福音和醫治,這才是重要的。

愛:對,他們都需要醫治。醫治不是我幫他講話或是我站在他那邊,他罵以色列,我跟著罵,他罵巴勒斯坦,我跟著罵,這些其實都於事無補。我想來想去,他們能夠真正經歷醫治的唯一途徑,就是從基督來的醫治。不過老實說,現實也沒有那麼理想化,因為我遇到非常非常多的信徒,都陷在這樣的衝突裡面,卡在他從前所受的傷害裡。

例如戰爭爆發的時候,我有個同工是猶太人,他本身也是大屠殺倖存者的後代。戰爭爆發之後,他就變得極度敏感。當時我們的國際總幹事寫了一封信給我們團隊,想要鼓勵跟安慰我們,信中用了一個詞:「Ongoing Conflict」(持續的衝突)。我想他想要講的是,在這樣的持續衝突中,團隊一直承受著一些壓力。他想表達是,不單指這次的戰爭,更是以巴長期的衝突所帶給我們的衝擊,他想要同理我們在這個環境中所承受的壓力。但是我那名同工一看到那個詞就情緒大爆發,他認為「持續的衝突」只是在試圖淡化現在的情況,我們此刻就是在戰爭中。由此可見他變得很敏感。於是我們也知道,他還沒有從他的傷痛中走出來,即使他已經信主,但他還沒有經歷完全的醫治。所以,即使是信徒,當中也有許多人仍然需要經歷從神來的醫治。我沒有辦法指出一定要怎麼做,唯有當他自己有所覺悟,意識到自己需要去解決這個問題,來到神面前請求神的醫治才行。而這是一條漫長的路。

以神的受苦來回應苦難

董:一開始你提到你們團隊在以色列所做的事情,包括同時接觸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甚至在這兩個群體進行和好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們想到去以色列宣教、去阿拉伯世界宣教,我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是:辦個佈道會,然後宣講「你是罪人,需要耶穌基督悔改」的信息。這些都對,然而在以色列的具體處境中,這種真實的饒恕、醫治、恢復、和好的群體見證,某種程度上反而是更有力量的一種見證。我好奇是,當你們服事這兩個那麼多歷史恩怨的群體時,是如何去分享福音的呢?

愛:其實與兩群人的接觸方法不太一樣。面對猶太人,我們通常一開始還是會使用舊約聖經來開啟與他們的對話。不過對於穆斯林阿拉伯人,我們一開始的重點在於建立關係,所以面對兩者的方法有點不太一樣。當然,我們也要與猶太人建立關係,只是會直接從聖經的角度切入,和面對阿拉伯人或是穆斯林比較不一樣。然而即使是這兩種不同的人,到最後我們要談的還是耶穌的愛。只是究竟要如何傳達這份愛,這也是值得我們基督徒好好去思想的議題。簡而言之,神自己成了一個嬰孩。當耶穌成為一個嬰孩的時候,祂其實身陷極大的危險之中,為要躲避希律王的追殺。一直到祂生命的盡頭,祂都是身陷危險之中,甚至到最後是被不公不義所殺。然而,這卻是上帝回應不公不義的方式。這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衝擊。當我們眼見這地上所有不公不義,包括一般的衝突,不僅難以理解也難以回應。可是這位苦難的上帝,卻讓我們看見有一條不一樣的路徑,去回應我正在這地上所受的苦。

我覺得對猶太人來說,我所面臨的困難在於他們很多人都是大屠殺的後裔。我曾經跟一個老先生談福音,他本身就是大屠殺的倖存者。我問他說:「你相信上帝嗎?」他說:「我對上帝很不滿。」對他們來說,如果上帝是存在的,為什麼猶太人要經歷六百萬人被屠殺?他們無法理解,所以他們情願不要上帝,這也是為什麼猶太人現在變得比較世俗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當下的我真的沒有辦法告訴他說:「上帝愛你。」這在他耳中聽起來想必很諷刺,所以我完全講不出口。所以從那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下次我再遇到這樣的人,我到底要如何和他對話。我想,我大概只能告訴他:「耶穌和你一樣,祂也經歷過這些,所以祂懂。」我希望這可以幫助他看見,上帝不是一個殘酷的神,祂是一個在苦難當中與我們同在的神,而且到最後,這一切的邪惡都會被消滅。上帝已經得勝,只是在這一切發生之前,祂用的方式就是,祂成為我們的樣子,與我們一同在苦難中受苦。

董:謝謝你特別提到上帝對於這世上不公不義的回應。如果我們只是用理性分析的角度來看待苦難,這是無解的,然而耶穌基督卻是為了愛我們被殺,承擔這些苦難,不單為我們受苦,也與我們一同受苦。因此,要回應今天這樣傷痛的時代,我們需要回到耶穌基督的所作所為,耶穌基督的所是,才能夠真正的看到和好的盼望。

愛:作為信徒,我們不是耶穌基督,我們不會為他們釘十字架,我們也不可能三天後復活,這也不是我們的工作。但是根據從耶穌所學到的榜樣,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與他們一同受苦,與他同哀哭,並且同理他的感受。你不需要跟著他一起罵對方,因為我剛剛提過,你在罵對方的過程當中,你以為你在安慰他,但其實你是在強化他的受害者情結。但是當你陪伴他的時候,其實你是在幫助他被理解,然後讓他可以慢慢地從受害者情結中走出來。

為以巴與世界禱告

董:謝謝愛臨今天的分享,帶我們去認識今天的以色列,也從當代以色列的處境,以及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處境,反思此刻的衝突與戰爭。並且談到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該如何看待以巴衝突,可以如何關心他們,甚至為這地來禱告。最後,我覺得今天最合適的結尾,不是下一個結論,而是我們用禱告來結束。我想請愛臨帶我們一起為著以色列、巴勒斯坦,以及在當中受苦的人來禱告。

愛:好,我們來禱告。主耶穌謝謝你,你深知道我們在這地上的痛苦,我們被自己的罪所困住,以至於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彼此傷害。主啊!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從暴力的循環中掙脫,我們看不到出路,甚至看不到盼望。因為我們知道,就算現在消滅了一個恐怖組織,以後還會有更多的恐怖組織出現,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宿命。但是,主我感謝祢,祢早就知道,而且祢早就給了我們一條出路,在兩千年前,祢自己成為那個嬰兒,誕生在一個極其兇險的環境中,為了愛我們,祢成為那最脆弱的,甚至願意為我們被不公不義地對待,被釘在十字架上。主啊!當這最不公義的事情發生時,祢卻說,祢的公義成就了。主啊!我實在不懂,但求祢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思想這公義的時候能更清楚地知道,我們要回應不公不義的方法,其實是來到祢的面前,求祢幫助我們省察我們心中所受的傷,也省察我們心中可能已經長出根來的恨。主啊!不管我恨誰,可能是那些傷害我的人,可能是我原生家庭的長輩們,甚至我所恨的,可能就是現在我婚姻裡面的伴侶,求祢幫助我們,因為這並非出於祢。主啊!讓我們能夠省察我們所受的傷,並且來到祢的面前請求祢的醫治,好叫我們可以經歷復原,也經歷到這個恨可以被根除,以至於能夠在新生中更加知道如何為這世界的苦難來禱告。

我們來到祢面前,把以色列、巴勒斯坦兩邊的人民恭敬仰望交托在祢手中。主啊!我們知道,他們心裡面的恨已經漸漸地長大,佔據了他們的心。他們也在這過程中將自己的各種暴力回應合理化。主!求祢憐憫,唯有祢才可以把我們心裡面的恨拔掉,以祢的愛來代替。所以我懇求祢,把祢的愛傾倒至這地。每一個人——以色列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都需要來到祢面前,都需要救恩,都需要一個出口,以至於能夠從仇恨、暴力的循環裡出來。願祢拯救我們,拯救此地的百姓,

主!我也特別為著這地區真正跟隨祢的人來禱告,不論是在以色列、巴勒斯坦,或在加薩。我們也很容易受傷,我們也會不小心讓仇恨在我們心裡面長大,求祢也幫助我們。求祢先醫治我們,也讓我們這些信徒,能夠在這個黑暗的時候,成為祢的光和見證,把永恆的盼望帶給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主啊!願他們都能夠看見,那真正能夠帶給他們平安的,不是建立一個國家,而是在祢裡面。唯有與祢和好,才能夠有真正的平安。

主!我也為住在海外、吵個不停的基督徒們來禱告。求祢保守憐憫,讓我們能夠從祢的眼光來看待事情。主啊!祢愛以色列,祢也愛巴勒斯坦。祢渴望兩邊的人民都能夠更認識祢的愛。願祢幫助我們有祢的眼光,好讓我們不去做那我們不能做的事情或角色,乃是來到祢面前更多的禱告和祈求,讓這個衝突能夠有所改變,並且先從人心開始改變。

主啊!謝謝祢,求祢按祢的心意成就,讓這些衝突不只是讓我們看見自己的罪,我們的困境,也看見我們還是有盼望的。因為祢愛我們,主!謝謝祢聽我們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門!

董:謝謝愛臨宣教士的分享。

文字記錄:秦蘊璞姐妹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

分享此文:
Facebook電子郵件Google+WhatsApp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溫州教會模式的再思 
Next: 向年輕一代佈道與門訓

相關文章

li-yang-oS2MSW5ipH0-unsplash
  • 普世宣教

全球移民潮中的福音使命——香港移民與散聚宣教的新視界|譚文鈞

2025-01-15
地圖
  • 普世宣教

散聚宣教契機 ——全球移民中的挑戰與跨文化福音機會|王欽慈

2025-01-13
Podcast 改版 - S4 (16:9) - 31
  • 普世宣教

「認知學徒制」:培養「帶得走」的信仰

2024-08-22
Search for:

熱門標籤

何珍好 何俊明 任克達 以色列 三一神論 中南美 中國 亞洲 中美洲 何有義 Ray Lin 何漢榮 何建榮 世界觀 丁聖材 中國教會 人際關係 Patricia Lau Joseph Chean 何智雄 于迦勒 中亞 中國文化 何瑞芳 于慕潔 Paul Stevens u vu Sophia Chen Jimmy Harold Chan 何世川 dailyprompt 三一神 何伯昌 今日華人教會 10/40之窗 中國心 dailyprompt-1845 人性 何仁豪 中東 何俊文 何玉峯 Alex

熱門文章

宣教的整全使命|王永信 宣教神學 1
  • 普世宣教
  • 神學教育

宣教的整全使命|王永信

2010-12-03
福音未及之民的定義、現況及反思|葉大銘 sippakorn-yamkasikorn-dcR19WRRobU-unsplash 2
  • 普世宣教

福音未及之民的定義、現況及反思|葉大銘

2014-06-19
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可行策略|黃約瑟 masjid-pogung-dalangan-DBsQFuIbXg4-unsplash 3
  • 普世宣教

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可行策略|黃約瑟

2012-06-16
差傳過來人的佳美見證|歐陽瑞萍 rock 4
  • 普世宣教

差傳過來人的佳美見證|歐陽瑞萍

2011-07-07
如何以國度思維建造地方堂會? 14 5
  • 教會發展
  • 門徒培育

如何以國度思維建造地方堂會?

2022-06-30
馬來西亞華人的農曆新年|余自力 humphrey-muleba-dYqMMG6LdZs-unsplash 6
  • 普世宣教

馬來西亞華人的農曆新年|余自力

2015-02-01
重新想像教會的未來! 12 7
  • 教會發展

重新想像教會的未來!

2022-06-16
10th_CCOWE_KV_1200_Artlib
全球華人教會

第十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董家驊

2025-03-25
rirri-z4KhbVhPP7s-unsplash
教會發展

網絡社會中的宣教事工與科技更新|朱珩甄

2025-01-17
marvin-meyer-SYTO3xs06fU-unsplash
教會發展

教會真的要做媒體嗎?|崔文青

2025-01-17
North Borneo Sabah, Malaysia
神學教育

抗爭與共融 ——馬來西亞公共神學的思考與踐行|張俊明

2025-01-16
florian-weichert-95flJvpA5Iw-unsplash
神學教育

從關係看基督信仰中的和平之道|郭偉聯

2025-01-16
li-yang-oS2MSW5ipH0-unsplash
普世宣教

全球移民潮中的福音使命——香港移民與散聚宣教的新視界|譚文鈞

2025-01-15
  • 全球華人教會
  • 神學教育
  • 普世宣教
  • 門徒培育
  • 職場使命
  • 教會發展
Copyright 世界華福中心 CCCOWE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