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建立

現今世代的年輕人正處於日新月異的科技世界,社交媒體為他們帶來24小時不停的新資訊和文化。對於青年基督徒,他們面對著很大程度與信仰對立的世界價值觀和文化。藉由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玻的青年基督徒研究,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靈性狀況與福音需求,期盼能與他們一起同行。
許家欣姐妹透過兩項研究,探討青年基督徒的靈性狀況與挑戰,發現離開教會並不意味遠離上帝,許多青年依然渴望信仰連結,但對教會制度或文化的不滿成為阻礙。青年基督徒面對現代社會資訊過載、多元價值觀及信仰反思等壓力,表現出對上帝的渴望與對教條的不滿足。研究顯示,他們重視屬靈反思和討論,卻常缺乏安全的空間與導引。教會應重視聆聽,創造親近上帝的環境,並以真誠的同行與青年建立連結。牧者若能坦誠自己的經歷可以拉近彼此距離,進一步體現恩典的力量,讓青年感受到被理解與接納。
柳子駿牧師以「典範轉移」切入談世代的差異,從根本假設出發,創新教會運作方式,例如:容許年輕人發揮創意解決問題,並採用靈活的文化以吸引和留住新一代。在不同世代背景與需求差異中看見嬰兒潮世代偏好穩定,而Y、Z世代更重視變化與參與。對Z世代,應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給予挑戰性任務、清晰目標與即時回饋,並建立「Ownership」文化,讓年輕人感受到責任與權利共享。最後,子駿牧師提出以「問問題」取代說教,並強調世代傳承的重要性,讓教會延續使命並世代榮耀神。
莊迺民傳道分享如何透過新媒體事工傳福音及以年輕一輩領袖養成過程。首先,他以基督徒YouTuber身分,突破資源與專業的限制,觸及難以進入教會的年輕男性,並以影片開啟討論空間,吸引基督徒及非基督徒對信仰議題展開對話。他透過創意內容與事工目標,實現了「突破同溫層」、「開啟討論」與「培養新媒體領袖」三大目標。其次,他分享成為領袖的挑戰與支持,強調教會需放手讓年輕人嘗試,並建立互信。他亦鼓勵持續學習新科技工具,為福音運動注入創新動能,進而召喚更多基督徒投入新媒體福音運動,搶回年輕人的時間和心靈。
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 EA)指18至30歲間的年輕人,特徵為生活多變、專注自身、探索身分認同。他們面臨自我定位、人際關係和社會角色轉換的挑戰。陳保焜傳道建議以開放心態支持青年,透過聆聽與陪伴創造安全空間,並重新審視成功的定義,提供更多元的嘗試機會,如短期宣教,幫助他們在行動中探索適合的角色。同時,需同理其文化適應的困難,陪伴其克服挑戰,支持他們在探索中成長。
「團隊建造」和「領袖培育」對堂會的健康發展有一定的重要性。近年有越來越多的牧者看到,透過「教練(Coaching)」可以作為培育門徒和建造團隊的重要工具,突破傳統作法的一些瓶頸。本集我們邀請到曾是企業教練,現在是台灣繁星教會的主任牧師陳建宏牧師來跟我們分享,「教練(Coaching)」到底是什麼?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善用這個工具來培育領袖、建造團隊。
「如何牧養青年世代」是全球華人教會的大哉問。過去許多佈道和牧養青年世代的作法,這幾十年似乎陸續都碰到瓶頸。隨著今日世界人口的流動比以往更快速,今天青年人的世界觀及對生活、生命的看法為何?教會在今日的環境中,如何有效地做青年佈道與門訓的工作呢?本集邀請到長期在北美服事中國留學生和美漂中國青年的陸尊恩傳道,來分享他過去十幾年的觀察實驗和反思。除了分享青年牧養的常見「誤區」,也舉了許多對年輕世代佈道與門訓的內容實例,發人深省。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突然向以色列發動火箭和地面攻擊,隨後以色列也向哈瑪斯宣戰,展開軍事回擊。持續衝突下,雙方的死傷中有許多是平民,甚至是婦女兒童。面對這樣的局勢,基督徒很多時候也分成兩邊,一邊同情以色列遭受攻擊,一邊為巴勒斯坦人長期受到壓迫的處境抱不平。基督徒到底要如何關心守望以及為中東禱告呢?本集我們邀請到長期居住在以色列的愛臨宣教士,從她的觀點幫助我們釐清對現代以色列的認識,當我們看見中東的局勢,及其背後的問題根源時,該如何保持關心,以智慧行動,並一起禱告呢?
過去幾年世界各地華人教會領袖最普遍談論的挑戰就是「年輕世代的流失」。大家都看到教會需要年輕人,也都努力希望教會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然而,年輕世代離開教會的趨勢似乎仍舊繼續。本集邀請鄧敬獻傳道,他以非典型的方式在服事馬來西亞的年輕世代,他將和我們分享我們對年輕世代常有的刻板印象,哪些大致正確?哪些誤會大了?也提出「牧養年輕世代作主門徒」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許多牧者在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常感到教會的門徒培育出現了瓶頸,上了很多課,教授了很多知識,但生命改變的卻有限。本週我們邀請到新加坡基石教會的吳子平牧師,他過去也曾在牧養的過程中經歷這樣的困境,而開始深入探究到底現行的門徒培育有什麼缺失,以及他與團隊是如何摸索把門徒培育與身心靈的改變更好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