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門徒Podcast

文字事工是個重要但常常不容易被關注的事奉,但回顧過去一百年華人教會的歷史,就會意識到文字事工在華人教會的發展中,一直是扮演重要且關鍵的角色。這集邀請到校園出版社的總編輯應仁祥弟兄,來和我們聊聊校園出版社現在的出版方向,過去十年又做了哪些調整,對於未來有何想像和規劃,以及背後反映出華人教會整體的狀態又是如何。
過去十幾年,世界許多地區都有所謂的健身風潮,健身也在不同的年齡層中盛行起來,這集邀請到熱愛健身並在牧養教會的過程中,開始把健身與牧養的呼召結合起來,且於幾年前開始Petra Training健身房教練的陳培倫牧師,來和我們聊聊健身與基督信仰之間的關係、建立教會與經營健身房之間的異同與困難,以及他探索如何把熱情與呼召連接起來的過程與反思。
這集邀請到在《今日基督教》雜誌擔任中文校編負責人蔡怡庭傳道,他將從奧古斯丁的神學來切入,談談神學對他信仰實踐的塑造為何?以及在《今日基督教》雜誌服事的過程當中,他從後台閱覽的數據看到華人教會是怎樣的面貌和所關注的議題是什麼。
香港浸會大學郭偉聯教授他研究和實踐如何在一個對立撕裂的社會當中栽種和平,而他另一個研究項目則是研究華福運動過去四十八年的歷史,在這過程當中有何發現。這集他將和我們分享他的研究:栽種和平與華福運動這兩個主題的心得,以及這對今日教會的意義。
徐西面博士以神學倫理視角探討人工智能,指出許多討論忽略了對其本質的探究。他認為AI如同鏡子,並非擁有上帝形象,而是人類的慾望與需求的投射。又因AI運作過程如同「黑箱」,其不透明性與強大的運算能力,加劇了人們被取代的恐懼。然而,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被造,是包含身體和靈魂的整全存在,這是AI無法複製的。我們需要擁抱自身的獨特並承認有限,才能在與他人真實的互動和團契中,如同徐博士提到的「聖徒肉身相通」,活出上帝的形象。
過去十年我在準備講道的時候都會使用Logos這款聖經軟體,這套軟體幫助我在獲取各種聖經資訊上提升了速度的方便度,然而當兩年前AI技術的引用,全面衝擊人類社會各個層面時,也讓我開始反思:一味地追求更快速更大量的資訊,甚至讓AI輔助取得這些資訊,到底是祝福還是咒詛。這集邀請到在Logos中文產品聖經軟體的主任高亞雯姐妹,來談談數位科技如何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的話語,同時又有哪些需要注意集警惕之處。
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已經過去,疫情對我們個人以及教會群體的衝擊,引發了我們對教會存在方式和使命的許多反思。這些反思不應該隨著疫情的結束而被忘記,反而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繼續前行。這集,我們邀請到在馬來西亞神學院(STM)教授教牧學的黃偉仁牧師,請他和我們分享他在疫情期間以及疫情之後的反思,以及他為何開始重視「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這一概念。究竟「使命教會」是什麼?它又如何挑戰、改變並更新我們今日教會的牧養與宣教呢?具體的實踐又是什麼?
現今,許多學者認為我們正邁入另一場重大轉變中。因著網路無處不在、感測器體積縮小、性能更強而成本卻更低,加上人工智能和機械學習的高速發展,這對今日教會的意義是什麼呢?這集,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在台灣政治大學教書、研究心理幸福感、傳播科技及元宇宙等領域的年輕女學者林日璇老師。她將與我們分享當代科技的發展,對教會在數位時代的門徒訓練的重要影響。
全世界穆斯林最多人口的國家不是在中東而是在印尼,在這三億多人口中有10%是基督徒,華人和華裔也在這當中占了一千萬之多,印尼華人教會從許多角度來看都被上帝安置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這集邀請到印尼華福聯區的總幹事洪繼育牧師來和我們分享印尼華人教會的挑戰和機會,以及教會更新與創新關鍵的因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