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力豪牧師(The Hope教會主任牧師)
我不是個懂很多的人,但是個非常有好奇心的人。如果有人問我:「你的特殊能力是什麼?」我會回答:「我是一個非常有好奇心的人。」也經常告訴自己:「保持好奇心久一點。」我經常反思做某件事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是否有新的可能性?
在很多事情上會「我們以為……」,我們的做法是基於某些假設,但時間久了之後也沒有質疑原本的假設、出發點或方向是否正確。以下我會列出幾點教會一直「以為」的事,能否有不同的看待方式?這不代表「我們以為……」是錯的,而是幫助大家重新思考。
我們以為……門訓方式與內容應該要更有創意吸引更多的人願意參與
過去我認為要用創意的方式來吸引人參加門訓。但是否有種可能,不是大部分的人沒有參加門訓,而是連少部分的人都沒有接受適當的門訓。20/80法則讓我看到有些時候重點不是多數,而是少數人的看見和行動帶動整個方向。或許門訓課程不是吸引更多人來參加,而是提供完整的門訓給可以被門訓的人,即使只有10%到20%的人。其次,門訓的目標不是創意而是更有系統的教導,先思考要訓練出什麼樣的門徒再設計課程。
The Hope在第三年時,領袖團隊第一次聚在一起問:「門徒的定義是什麼?」如果定義不清楚,這些課程就只是在佔據信徒的時間,而不是去創造出我們要的門徒。若不知道要蓋什麼樣的房子,就不知道要如何建造地基。我是靈恩派的背景,靈恩派認為門徒必須要有超自然事奉,但在我們團隊裡這不是最終目標。最重要的是要門徒結出兩個果子:愛和信實。對神及對靈魂的愛,路加福音十27:「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是神給我們的大誡命,也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信實,沒有信實的愛走不遠,例如:男朋友說他很愛妳,若沒有信實千萬不要嫁給他。愛和信實結合才有辦法達到目標。當我們在設計課程時就是朝這個方向。不需要每個人,但必須有些這樣的人被訓練出來。
再來是系統的教導(systematic),今天門徒訓練最大的挑戰是沒有正確的認識論(epistemology),事情的看法是從哪裡來?後現代主義裡,人的認知和感受有很大的關係,但這很危險。如果不能幫助一個人理解,事情的對錯和個人感受沒有關係,就沒辦法訓練出他們生命該有的根基。唯獨聖經是基督教或新教一直以來的教導,但我覺得要再加上教會過去的傳統和歷史。我們教人讀聖經但沒有教教會歷史,信徒不知道教會歷史曾如何看待某些議題,例如:在母腹中的孩子——生命的神聖、婚姻和兩性關係。這些議題在教會歷史中已有許多精彩的討論,但我們沒有借鑒這些來幫助信徒理解聖經。
我們以為……特別的福音主日是我們傳福音最好的方式
很多教會都會做福音主日,不是說不要繼續辦,而是福音主日之後,這些人下禮拜會回來嗎?例如:今天到一家餐廳吃到全世界最好吃的義大利麵,下個禮拜再回到這家餐廳時吃不到了,因為這家餐廳平時只提供三明治。你對這家餐廳的看法是什麼?還會繼續來嗎?是否能讓每個主日都有傳福音的機會?是否將每個主日的訊息和福音結合在一起?若主日的訊息不適合呼召,那訊息就不是以福音為根基,因為福音是起點也是終點。保羅在加拉太的教會提到:為什麼你們從福音開始,後來卻演變成很多其他的東西。福音不是初階而是根基。我們所講的道,一定可以和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完成的工相連接,否則就只是勵志的演講或是把業界的知識拿進教會講。所以,每個主日的信息,一定要讓會眾在聚會之後可以做回應,每個主日都是福音主日。信徒就知道每個主日都可以帶朋友來,而不必等到特別的主日才可以帶朋友來。
我們以為……數字沒那麼的重要,因為我們看重的是品質不是量
雖然這樣講,但每個禮拜還是在點人數,為什麼要去數我們不想做改變的東西?如果沒有要減肥,就千萬不要站在磅秤上。我們都會去數生命看重的東西,例如:我們知道銀行裡面有多少錢。有沒有可能問題不是數字,而是我們為了達到別人的數字而試著效法別人的做法?馬太福音二十五14-19:「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帳。」在這才幹的比喻中有精確的數字,是因為主人給他們的不是機會而是責任。在當代譯本(CCB)把算賬翻譯成結帳,結帳就跟數字有關係。我給你多少而你做了什麼?如果神給我們的不是機會而是責任,最後就會有問責(accountability),問責不只是數字但也離不開數字。
路加福音十五3-4:「耶穌就用比喻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在這九十九隻羊的比喻中,如果沒有數,九十九隻和一百隻看起來是一樣的;如果有數,那麼你知道少了一隻。因此,我們不是不看重而是要看對數字。不是不算聚會人數,而是需要將人數量化(quantify),從而檢視我們的做法和最後的目標是否符合。當它們不符合時,我們是否從新思考更好的做法?
我們以為……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偉大的異象帶著我們向前走
大部分的教會不一定有這些最有魅力和異象的領袖。其次,這些有極大魅力的領袖,他們的生命中都有極大的挑戰,這些人不一定是最合適的領袖。我們常把教會的主任牧師當作執行長(CEO),他要有異象然後其他人配合執行。有沒有可能教會的主任牧師比較像營運長(COO),是去執行原本就有的異象。在我們的教會,我們沒有每年定異象,我們的異象就是兩千年前耶穌基督給我們的——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我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上做我可以做到的,我不需要每年都有異象,因為耶穌給我們的異象還沒有完成,我沒辦法去想其他的。我們要去做的就是忠實地執行神已經給我們的,不要太容易被風向影響,有時候可能因為累了或覺得太沉悶,就去做很多其他的東西,但卻忽略神要我們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最後,我們常覺得如果要成長就要不斷地創新。所以我們說:「We have to think outside of the box(打破常規的思考)。」但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框架,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有些比較大、有些比較小。雖然如此,那就讓不同的事物來刺激和挑戰我們既有的框架。
文字整理:洪凱明弟兄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
本文整理於2024年5月亞洲華福峰會未來教會@亞庇,主題一:教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