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宣教士

年輕信徒如何在不同的處境下回應主?堂會面對本地工作與跨文化宣教,是否注定只能要二選一?師母的分享令我們看到,今日世界無一處絕對安全,不如將生命交託神手中任祂差遣!在地的信徒培育、神學院中的宣教學教育,與差派宣教士前往遠方,都能參與在「讓全體教會一起回應大使命」。讓我們一齊向標竿直跑!
宣教大會一屆屆火熱舉行,真正走出去的宣教士卻寥寥無幾。是什麼造成了這種落差? 神的教會,不是某一間堂會。宣教,不是一次性的活動,是神給全地教會的使命。如何能成為以宣教為本的教會?需要怎樣的結構性、心態上的轉變?資源不豐富的中小型教會能否做宣教?有什麼共同的難題?教會的增長是指教會內人數的增多,還是整體數量的增多?牧者要如何培養神國度的胸襟、眼光和使命感?來聽聽杜牧師的經驗分享吧!
緬甸政變,逃難中衣食不飽的弟兄姐妹,張口只要500本聖經,這樣的信心是廣福牧師的鼓勵;疫情當前,沒有網絡的村莊,牧者犧牲奉獻挨家挨戶去講道,這樣的服事是他的榜樣;停電兩月,燒柴洗澡,這樣的挑戰是他一家人的日常。這樣的信仰實踐給安穩地區的教會怎樣的啟發?給同樣面對挑戰的弟兄姊妹怎樣的亮光?給全球化之下「家門口」的宣教怎樣的學習?來聽聽廣福牧師的分享吧!
耶穌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同樣的問題觸動了當時年輕的莊育靖牧師。直到他在非洲短宣中親睹宣教現場以後,上帝再一次向他說:「沒有什麼,就是因為愛。」看見非洲禾場復興的趨勢和需求,育靖牧師不禁好奇到底這些人歸主後,是誰來訓練他們成為門徒呢?如果2050年福音的國度將從西方社會移向整個大南方,那非洲準備好了嗎? 年輕的他,在上帝的引領中,進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異文化世界,一晃十幾年。像嬰兒一樣重新學習語言、在完全陌生的環境重頭建立人際網絡、擔心孩子們的教育和適應、努力面對與他成長以來完全相異的文化處境。當發現自己竟然什麼都「不能」的時候,他體會到什麼?一切由零開始,心中充滿了無力感,甚至對異文化充滿的困惑和批判,他如何尋找突破? 回過頭來十幾年,作為前線的宣教士,他有什麼話想對跨文化宣教有負擔的年輕人說嗎?到底我們能不能才能打從心底去接納一個文化?為什麼這趟宣教歷程,竟然也是一趟悔改之旅?這一集,莊育靖牧師將敞開心屝,與我們分享他在宣教工場中生命和眼界的轉化。
2009年,他從優渥的美國舊金山矽谷舉家搬進位於南太平洋小島的一個原始部落Biem,開始了宣教之旅。他用了三到四年的時間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成為世上惟一三位可以講當地語言的外來人。2012年他建立了當地初代教會、2017年按立了五位本地長老,大致完成新約聖經翻譯,回到臺灣。他,是陳維恩牧師。對於這些常人看來奇異又感人的經歷,他回應:「很多人看到我們的故事表示會流眼淚,其實我寫書時並沒有期待。因為我只是在描述我應該做的事──就是把整全的福音,把『不要愛這個世界』的教導留給下一代。」 這一集,陳維恩牧師將會分享作為跨文化宣教士的關鍵心得。關於學習語言,它為何如此重要?而從學習語言中,他對聖經有何新的理解?宣教士所肩負的是什麼角色?而在荒島上實踐「門徒訓練」又為大都市的門訓帶來什麼重大的啟發?最後,他將淺談「苦難神學」如何幫助我們定義今生的意義、動力與盼望所在。這是一場誠懇、直接、具有挑戰性的對話,它將直達紅心,讓我們不得不與心底最深處的價值赤裸相見。你預備好了嗎?
緬甸── 歷史中被許許多多衝突、高壓和恐懼佔據的一個多民族國家。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各地人民起來示威反抗,軍政府武力鎮壓。面對這一波政變,生死攸關,局勢持續惡化,緬甸上百個民族卻呈現了前所未見的團結和意識形態上的覺醒。儘管歷史中緬甸受著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掣肘,信仰終究在這土地上茁壯萌芽。面對當前水深火熱的處境,緬甸的社會和教會抱有怎樣的看法?他們實際上如何應付?這一集,生於也長於緬甸的張青青傳道將與我們分享緬甸歷史、社會和宗教的綜觀,同時也細談緬甸政變後,教會的態度、應對和信仰的反思。當傷害自己同胞的軍隊天天在家門經過,甚至駐紮家裡,作為基督門徒,該怎樣面對?而同為基督身體的我們,又該如何為緬甸教會禱告?
詩人約翰遜.歐德曼(Johnson Oatman, Jr.)曾經提醒我們:「主的恩典樣樣都要數,主的恩典都要記清楚」(見《頌主新歌》三九七首〈數算主恩〉副歌)。是的,投身香港浸信會差會的事奉者,總應該數算主在我們中間的各種施恩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