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

「音樂平台Hypersonic Lab最大的價值不是音樂,因為音樂很快會被人忘記,但要是能帶給人盼望就是寶貴的」。本著「啟發、曝光、凝聚」而建立的Hypersonic Lab是一個怎麼樣的非傳統平台?如何藉著成為「不同」做「成全」的工?新舊世代的張力下,何為真正的成全? 若每個獨特的聲音都能響亮地發出,以不同的風格榮神益人,那麼這個世界上會迴盪起一首怎樣的歌?快來聽聽不太傳統的基督徒音樂人Harold的分享吧!
10萬移民大軍抵達英國,華人信徒空前倍增,看似皆大歡喜,卻也有許多隱形的挑戰。英國華人群體有多樣性、多語言、流動性大等特色,加上新老信徒在數量上的主客矛盾,促成了教會怎樣的新格局?如何迎接挑戰,當中又有何宣教契機?保存教會自身實力和宣教差傳怎樣平衡?縱觀英國華人教會的歷史和現狀,未來會如何發展?神在這樣接待與被接待的關係中,為祂的國度、子民預備了什麼更大的祝福?快來聽聽呂牧師的解析吧!
多元文化是祝福也是張力,教會應當如何面對?分堂聚會怎樣建立家庭式的歸屬感?近年的香港移民潮對加拿大本土教會有何影響?1.5代如何牧養?如何促進兩代之間的溝通?神學教育和實際牧會有怎樣的關聯? 王理智牧師的分享展現了在複雜多變的時代中不停止對話的精神和多元文化中福音無限的可翻譯性。不是為了對話而對話,而是為了愛彼此。一起來聽聽王牧師從70年代留學加拿大,經歷排華,到牧養多元文化神學生和教會的故事吧!
城市貧富差異的悲哀、第三國家遍地貧窮的傷痛,這一幕幕的情景搖撼了怡涵的心,聖靈從此把她的心與非洲繫上不解之緣。 在台灣出生長大,到香港讀語言學,畢業後卻沒有留在城市發展。一個九零後女生,毅然前往非洲,上帝於是為她開了一條與別不同的路。她投入關懷非洲婦女的愛女孩計畫,隨著計畫規模成長,最終發展成「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Love Binti International)。從教導當地婦女製布衛生綿到翻新學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等,致力從農業、健康、教育各層面服侍非洲婦女。 一個在物質豐裕地方成長的年輕女生,如何能跨越地理、種族、語言,從熟悉的範圍跨進全新而充滿挑戰性的旅程?是什麼原因讓她能突破自我限制和攔阻,以行動見證基督的愛? 這一集,她將與我們訴說展開服侍的心路歷程。也同時分享她走過臺灣、香港、英國、非洲等多個城市的文化與信仰反思。
從工業革命走到廿十一世紀、從日報發展到新媒體。時代的變遷少不了改變與創新,但也免不了人類對新事物的適應與抗衡。教會持續與「媒體」學習相處,到底文化、科技與真理之間如何尋找平衡,並產生對信仰有價值的互動?這一集,《台灣醒報》副總編輯邱慕天傳道將從日報產業談起,反思教會在適應新時代事物時應有的心態。 此外,他也將深入探討華人身份的認同與建構。從歷史、政治、社會發展、文化和信仰的角度、以批判性的角度切入,帶領我們再思基督徒的「核心身份」與「次要身份」的命題。這一集,豐富且深入的訪談,幫助我們抓緊基督門徒的身份,在動蕩多元的時代依然安身立命,活出基督門徒的樣式!
談到「門徒培訓」,它到底是什麼?它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把握好信仰基礎後的「然後」又是什麼?為何教會在推行「門徒培訓」課程後依然不見突破?信仰、見證、傳福音、行動,與門徒身份的塑造有何互動?我們的福音,是沉重的,還是讓人狂喜的?既然是讓人狂喜的,為何我們總是頓足在「知道」而無法踏出? 門徒培訓是許多華人教會所注重的一環,然而課程過去了總會來到更關鍵的議題── 如何實踐?來自香港而目前在澳洲當地教會服侍的何俊文牧師,認為「行動」也許是突破的關鍵。傳福音不只是大牧者的責任、也不是大型佈道會才能達成的事!門徒,就是走在人群中流動的佈道者。行動式的門徒培訓到底是什麼?它如何為教會注入新動能?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在追求門徒塑造時的心路歷程、突破與洞見。
美國管理學教授Ronald Heifetz曾經說過:「人們抗拒改變,害怕的不是改變本身,而是恐懼失去熟識的事物。」疫情蔓延導致全國封城,不少教會在突然失去了習以為常的實體團契、聖餐和節期禮儀,感到方寸大亂。然而,在種種的「失去」中,卻意外重啟了家庭祭壇的大門,重現上下多代一同崇拜的美好畫面。在面對社會危機的過程中,謝木水院長從新加坡教會「政教養成」的角度出發,探討信徒獨立思考與基督徒群體生活的反思。他寄語信徒要摒棄二分化的思想、教會應以神學和群體利益為基礎而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