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

想到未來你心中會浮現怎樣的畫面?有人可能想到人類與人工智能大戰;有人可能想到的是科技發達的太平盛世……。一方面我們無法掌握未來,一方面我們又會因著對未來的預期而影響當下的選擇和行動。這集邀請到吳國雄博士他研究的領域就是未來學,到底什麼是未來學?未來學和基督信仰之間的關係又為何?理解未來學又對我們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呢?我們一起來探討。
黃志靖長老以「回應神,而非回應時代」的核心理念,闡述教會具備媒體屬性,應注重傳播的準確性與到達率,耶穌既是媒體也是內容,教會的使命是透過福音改變生命。科技工具如AI與數據洞察,應輔助教會關注「真實的人性洞察」,超越商業導向。牧者的價值不可取代,以生命的真實影響他人。而科技的發展揭示了人性需求與福音契機,促使人重新思考生命意義。最後志靖長老提出「鄰接觸」、「臨接觸」、「齡接觸」及「靈接觸」等方式,無所不用其極地傳播福音,回應當代挑戰並見證神的作為。
宣教與佈道的工作,除了需要清楚掌握基督的福音是什麼,同時也要認識和了解我們的對象,認識他們的文化、處境和世界觀,才能更有效地溝通和引起共鳴。本集邀請到在台灣長大,北美生活十五年,現在在馬來西亞服事的莊智超牧師。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題目是「台灣的宗教文化土壤」,並在理解後提出這對福音佈道的意義為何,也讓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反思自己處境,如何能在自己的處境中更有效地溝通基督的福音。
過去幾年世界各地華人教會領袖最普遍談論的挑戰就是「年輕世代的流失」。大家都看到教會需要年輕人,也都努力希望教會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然而,年輕世代離開教會的趨勢似乎仍舊繼續。本集邀請鄧敬獻傳道,他以非典型的方式在服事馬來西亞的年輕世代,他將和我們分享我們對年輕世代常有的刻板印象,哪些大致正確?哪些誤會大了?也提出「牧養年輕世代作主門徒」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回顧兩千多年的基督教歷史中,基督徒使用空間的方式,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和典範變遷。本集節目邀請到香港的王緯彬博士,他是專業的建築設計師,參與了三百多項各種大小型態的教會設計工程,不單曾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也在哈佛大學和香港伯特利神學院研讀神學,近年更是致力推動和實踐教會及宣教群體空間的轉化,強調「使命空間」的概念。 來聽聽「使命空間」究竟是什麼,以及這如何更新我們對空間使用的想像!
姜文琪老師在父親過世後才開始想了解排斥已久的基督信仰,雖然還不理解聖經和全部的信仰內容,卻因為經歷神的經驗使她重新決志、很想傳福音給身邊的人。在大量接觸人的過程中,理解到許多慕道友或初信者的想法和經歷,和自己過去排斥基督信仰的理由類似。在職場工作雖然忙碌,但使用教會的材料去一對一慕道友過程中,實踐整理出一套「從懷疑到相信」(簡稱懷相)的課程。姜老師的分享鼓勵了我們現在就走出去,為主得人!
家驊牧師指出「我們就是教會」,是「上帝所召聚的一群人」,不是指建築物,也不是所謂的地方堂會,不管是哪個組織,我們是這兩千多年基督身體的一份子,因此需要常常反省一個問題:我們的組織是否已經偏離了上帝要的使命跟異象?不斷地更新,在世界中見證耶穌基督的國度。
上帝既然容許這麼多不同的世代,一起出現在同一個時間、空間,一定有祂的美意,其中一個美意,是讓我們看到彼此的優點、缺點、盲點,但是看到後不是要指謫批評,而是要讓光照進來,互相建造,彼此傾聽、悔改、願意新創造,透過跨世代的和解共構一個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