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崇拜

雲端教會、社群媒體、線上聚會……我們被這些詞彙四⾯環繞。許多教會希望成為善於經營網路媒介的教會,但苦於資源有限、缺乏⼈才,⽽停滯不前。事實真是如此嗎?還是教會本⾝對世界媒介⽣態圈有著強烈的批判性,不願意同流合污?不論教會是否認同網路媒介,會眾已經在世界媒介⽣態圈中⼯作、⽣活,教會無法迴避⾃⾝與世界媒介⽣態圈的互動,必須順應時代轉變,發展出適合的利⽤之道。放下對媒介⽣態圈的評斷,聆聽神對這個世代的呼喚,將神的⼼意⽤現代語⾔傳遞給媒介⽣態圈中的⼈們。
顏璽軒弟兄從2012年開始利用網路傳福音的經歷與學習。起初,他抗拒在短影音平台上創作,後來在神的帶領領悟到利用大眾關心的話題(A企劃)包裝福音信息(B企劃)的策略,讓影片播放量大幅提升,並成功吸引未信主的群體尤其是男性。經營YouTube頻道「軒哥GOD聊」,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傳遞真理,突破同溫層,建立與觀眾的連結。此外,他也利用科技發展線上課程,從吸引訂閱到建立關係,進而將人帶入教會或小組。疫情期間,他進一步發展線上教會,透過持續的創意與努力,逐步將生命、生活和生意結合,實現更多福音果效。
李潔人牧師是第三代信徒,海外留學後再讀神學院,其後十多年在瑞典牧會也在芬蘭開拓,13年前受邀回到北京國際教會開始華語崇拜,親身見證了中國教會的興發與收斂。在本集訪談中李牧師暢談北歐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中國宣教運動歷程、及疫情對教會衝擊的自省,句句真誠又精闢。
譚子舜牧師從社工與音樂背景出發,再取得崇拜學博士學位,過去10多年在香港最大的教會─播道會恩福堂服事。本集節目中他深入淺出的分享關於教會崇拜的許多面向─特別在「聖餐」和「聖道」(講道與讀經)兩方面,他舉出了許多生動又發人深省的例子。並由此出發,看疫情後的教會崇拜,究竟如何在環境的限制中,仍然思索出討神喜悅的崇拜方式?最近幾年,譚牧師也深為著教會中下一代的流失憂心,因而開始了臉書與IG專頁"Pastor off-stage"。在社群媒體的經營與牧養年輕世代方面,譚牧師也有獨到的見解─建立更真實、不懼揭露軟弱 ,更能成全僕人牧養的服事。
新冠疫情的持久戰不只影響著個人,也衝擊著教會。然而,它卻像一把去偽存真的雙刃劍,考驗牧者、領袖和教會。提醒牧者緊守牧養之核心── 門徒訓練,深思如何培育出真門徒。疫情共存的處境也推動教會跟上科技時代,為神去得網絡世界的「未得之民」。黃牧師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我們,在神手中,一切危機都能是契機!快來聽聽他的分享吧!
目前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研究的Calida因著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的事件,從公共神學的領域走進了數位神學的探索(Digital Theology)。隨著疫情爆發,教會被催促走進網路世界。面對陌生又「虛幻」的數位空間,教會在積極學習之外,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神學討論。Calida也提到在疫情期間,因著英國與香港的文化差異,兩地的信徒以很不一樣的心態來回應網路崇拜。向來重視個人主義的英國社會,為何抗拒網路崇拜?而數位時代又為教會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會?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造就了「關鍵意見領袖」 (KOL) 的興起,他們往往從網路到實體帶動意見潮流的走向,那到底KOL與今天常提到的「無大台」概念有沒有抵觸?教會又是否可以擁抱「無大台」概念?
教會是愛下一代,還是只是需要下一代的能力?談到跨代牧養,這尖銳的問題實在值得提問。義大利華人教會青年流失嚴重,沈利牧師認為語言隔閡和不適應教會傳統文化是箇中原因。談到補救方案,沈牧師直說:「他們需要真正愛他們的牧者」,而門訓正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鍵過程。網路崇拜在疫情之下興起,專業的器材、用心的「製作」真的能連結生命,造就門徒嗎?對於教會而言,疫情的出現似乎是一場考驗。當各地牧者領袖都面對著遠距離牧養的痛苦時,是什麼讓大家堅持下去?面對疲於奔命的生活、愈漸黑暗的時代,「捨掉可以捨掉的,抓住不能失去的。」這是沈牧師給華人教會的忠告。
1960年代,6個教會家庭,32人從台灣移民到巴西建立教會,造就了「巴西六家莊」傳奇。走到今天廿一世紀,巴西華人教會已到了第四個新世代。這一集,作為移民後代的陳進宏牧師將與我們分享巴西華人教會的世代差異、疫情下當地教會的牧養與福音策略。網路崇拜、距離牧養和團契有利也有弊,上帝到底讓他們看見怎樣的宣教契機呢?上一代抱持著亞伯拉罕的信心離開本鄉本族開展新生活,如今新世代也同樣迎向無法預測的處境和挑戰,對於散居華人的身份和教會的意義,陳牧師將與我們分享他真誠的洞見和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