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62 訪談孔雷漢卿長老:雙職事奉「感謝神!星期一又到了! 」
嘉賓:孔雷漢卿長老(「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事工創辦人)
主持:董家驊牧師
從Trouble Maker到Peace Maker的神蹟人生
董:不知道你是否曾想過,我們的信仰和每日的工作有什麼關係?今天我們特別邀請美國「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事工創辦人孔雷漢卿 Elaine 老師分享。身為一個在美國科技業工作的理工女,如何意識到原來我們的工作和基督信仰密不可分,以及過去20年,上帝如何帶領她推動職場使命的事工?如何鼓勵工作者裝備領袖、擴展網路,使上帝的國在職場被見證出來?
華福從2019年起推動「商界使命門徒」,後來也重新思考,其實使命門徒不單單只是對傳統定義下的商人,我們服事的對象包括創業者、經營者、管理者……,因此在談「商界使命門徒」時,更大的一個框架應是「職場使命門徒」。2021年底的大會中,我們和 Elaine 長老連上線,發現原來他們早已用「職場使命」這個名稱。今天先請 Elaine 介紹自己。
孔:我生長在香港,家裡非常貧窮,爸爸在廣州,媽媽帶著我跟我姐姐,曾經無家可歸,有很多心酸的過去。14歲時,我們和爸爸重聚,16歲以難民身份到美國時信主,之後經歷很多奇妙的神蹟,可以說是一個神話故事。神的話語在我生命的故事,因為這樣的生命翻轉,讓我體會神是何等真實!在那麼貧窮、根本不可能的情況下,竟然可以去讀康乃爾大學及研究院,因此一直以來,我很重視信仰及與神的同行。
剛到美國時,語言根本聽不懂、說不通,開始練習時,朋友要我別再說了,因為雞皮疙瘩都出來了。現在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好多了。在美國我讀的中學是基督教學校,很多同學都是基督徒,但我覺得神太遙遠,非常拒絕。成長環境使我相信一分努力一分收穫,去教會太浪費時間,只想好好用功,用成績打敗他們 。我一直是個很驕傲、很自私、很功利主義的人,只想追求結果,也可說是Trouble Maker惹麻煩的人。信主後整個人被神翻轉,成了一個Peace Maker,整個人生接著繼續經歷很多神蹟和驚喜。
大學到了康乃爾,申請清寒獎學金、助學金,因有政府津貼,所以有機會幫一位有名的教授做研究,他介紹我到AT&T貝爾實驗室暑期實習。我不但在大學畢業前被AT&T僱用,也被送到普林斯頓讀研究院,真的很奇妙!神使用我們很多的掙扎、困難及不懂的事,這讓我常說,神很中國化,因為祂什麼都不浪費。
回顧過往經驗,真的看到神的工作,很感恩。從工作、結婚、生子,這些家庭幸福、事業有成的經歷中發現,我們每個人在職場工作的時間是我們大部分的人生,白天清醒的時間大部分都在工作,比在家的時間還長。同時我的公司也提供各種多樣化的支持,包括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興趣的ERG(Employee Resource Group),讓員工可以聚在一起彼此幫助。我當時參加了亞裔同事的ERG講座,討論亞裔該如何好好發展職涯。後來這讓我想到,我們的信仰豈不是應該更有優勢?更有助我們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現?我們應該在工作中好好尋求神的幫助。於是,我和同事同工們禱告,決定要有一個以信仰為主的ERG,幫助我們學會辨認耶穌在我們職場中的作為,瞭解信仰和工作之間的關係,「職場使命」事工就是這樣開始的。
從科學家的見證看見科學與信仰並無衝突
董: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會認為學理工、學科學的人,對於信仰總是敬而遠之,或者只有周日上教會,但是平時工作歸工作。您遇到過這樣的掙扎嗎?
孔:這是很好的問題,其實也是我信主的原因。我從中學就很喜歡數理化,後來讀電子工程,在貝爾實驗室的工作最早期的研究是半導體,一直以來都是高科技,就是個理工女。信主前也很疑惑,神怎麼會跟科學有關係?但其實我就是在研究中看到,原來很多很有名的科學家,包括牛頓、法拉第、帕斯卡……都是基督徒,特別是法國的帕斯卡,很有意思,他是物理學家、數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神學家,「壓力」就是用他的名字為單位。他說過一句名言 :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真空,是神的形狀。」[1]而用任何其它的名利地位愛情成就金錢都不能填補,因為這句話讓我反思,開始思考信仰,後來發現科學和我們的信仰完全相輔相成沒有衝突,科學讓我們更明白神創造的奇妙。當然,在貝爾實驗室有很多成功知名的科學家,所以我在傳福音時也會有挑戰。不過也有很多例子,包括我在普林斯頓的崔奇教授,得過諾貝爾獎,也是基督徒,所以很清楚明白神和科學完全沒有衝突。
董:我岳父讀的是材料科學,也是基督徒。他常說,人所能知道的太有限了,愈研究愈發現我們以為懂得的東西背後,真的有太多神奇的部分是我們不懂。 可能就是這樣半懂不懂,以為自己很懂,才會認為科學和信仰是對立的,當我們更深更謙卑去探索上帝創造的物質世界時,真的會驚嘆:「哇!原來上帝的創造是這麼奇妙!」奇妙到有些我們可理解,有些我們至今都無法理解。
與不同文化的人開始「職場使命」的實體聚會與事工
孔:我在1996年開始職場使命事工時,決定不依賴公司的經費支持,在外面和很多教會、團契一起合作。做了25年的職場使命的事工,早期每年都是實體meeting,接觸的講員非常廣泛,各行各業、大公司高管、白宮查經班或政府聘請的牧者……,15年來都是英語特會,東岸約有兩百多人參加,直到2011年。
董:從1996年2011年,這些人慢慢連結,也對這個異象有回應。妳從16歲移民到美國,當然英語很流利,但一般華人在美國做這樣的事工,多是針對華人,你怎麼樣在一個以英語為主的地方,推動這個事工?有什麼優勢?或者遇到什麼困難?
孔:其實1996年和我一起創辦事工和特會的都是美國人,我們的對象是所有種族所有文化,真的不只是為了華人,來聚會的有白人、黑人、西班牙裔、華裔、韓裔……,當時公司裡有各種語言的查經組,每年也有一起聚會。但公司外的「職場使命」一直是用英語,英語是我的第二、第三語言,一直也在學習。
2011年因為主要的同工變動,我也預備2013年配合公司總部從東岸搬到德州。同時,我也看到15年來的特會遇到掙扎,每次都聽到很好的回饋:很有幫助、很實際,可是最大的挑戰是:在特會中所學的,如何持續一年?之後十年,我慢慢學到怎麼做,在這個等待期,同工們分別受邀去到各地分享中英文的職場使命。
「職場使命」事工從暫時休息到爆炸性的成長
董:所以1996年到2011年,一群有共同異象的人聚在一起辦特會。2011年碰到兩個主要的問題:一是,大家需要分散、搬遷;第二,雖然每年一次的大會真的挑旺了人心,知道信仰跟生活應該是在一起的,也知道工作是呼召的一部分,卻很難在每天的生活具體地去做。不過,在2011年之後的休息,某種程度也不是真的休息,更像是種子撒到不同的地方。過去這十幾年累積的同工群,大家開始到處去分享、去舉辦類似的聚會,而不再是自己辦一個中央的「Called to Work」大會。
孔:2013年我進入準備期。當時我在的德州是個很保守的州,有神學院、也有很多聚會。神很奇妙的預備,各方面的聯絡網,人脈人員非常齊全。2016年,剛好是事工20年的紀念,很驚喜的是,有個美國主流教會舉辦的職場特會,其中有五個參與者曾是「Called to Work」的講員,神一方面讓我們在不同地方繼續分享這個異象,同時聚焦在德州,讓我們也發展很多有相同異象的美國人或華人,這是一個預備成長期。
董:這是很棒的提醒!我們常常覺得事工要不斷做下去,特別在華人教會當中,很害怕停止或收掉一個事工,似乎象徵一個失敗與結束。但其實有時候休息是為了預備,或者上帝也提醒我們面對未來的變動,可能只是需要換一個策略。只是當我們不懂得放下現在手邊的事情,堅持把事工握在手裡,不肯讓上帝改變,很多時候會錯過被轉變的機會。現在回過頭來看,2011年這個聚會停下來後,並非一個事工的結束,而是為了2013年開始的預備期。然後到了2016年,開始看到這段休息時間,雖然表面上並沒什麼動靜,下面已經生根,土壤上突然長出初熟的果子。
孔:後面愈來愈精彩,從啟動期、等待期、準備期,2016年開始成長期。工作33年,在崗位的變動中,神很清楚地讓我看見,過去如何尋求祂的心意,現在同樣聽憑神說什麼時候退休?去哪裡退休?如何退休?就像主耶穌在地上33年後,有了全新的一頁。2017年底,我們夫妻決定退休,其中當然也有很多見證和神的帶領。2018年從德州搬到南加州,兒子媳婦都在這裡。
以前一年又一年的特會很棒,但中間有瓶頸。準備成長期後,2019年進入一個很大的突破期,從全球到區域到每一個本地城市,都看到神奇妙動工,讓職場事工不再只是一個活動,而是運動。例如你我都很熟的洛桑,45年來第一次在菲律賓舉辦全球職場事工特會,邀請750位我們曾參與的夥伴,有10位受訪分享交流。另外,有一百多位神學家參與的「工作神學」(Theology of work)事工,竟然邀請我把「工作神學」翻譯成中文給董事會。還有基督使者協會,每三年辦一次華人差傳大會(CMC),卅幾年來第一次有雙職事奉的呼召,而且我一個講員在這在四千人的聚會中,有機會做六次分享,並且在宣教、牧師傳道之外,我很有恩典的被指派進行雙職事奉這第三個呼召。感謝主!有四百多人願意回應在工作中、同時在神的國度中參與雙職事奉。以前是幾百人的影響力,現在是幾千人。
同樣也在2019年,在北美很多不同區域,特別在北加州矽谷這個科技最發展的地方,我參加了兩次華人的職場大會。每次都有幾百人,當時都還是實體,有個周末連講九堂,還有一個月內竟然講了26堂分享。
雙職事奉的呼召在呼召什麼?
董:你提到在華人差傳大會當中有雙職事奉的呼召,也許很多人跟我有一樣的疑問,這和一個基督徒好好工作有什麼不同?我知道我是基督徒,我去上班工作或創業,和雙職事奉之間最大的不一樣在哪裡?這個呼召是在呼召什麼?
孔: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我們做「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的原因。在很多職場門訓的課程中,先讓大家明白為誰工作為誰忙?為什麼工作?去哪裡工作?做什麼工作?什時候要換工作?這些讓我們看到工作的意義。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工作是為了謀生。但在我在25年的職場使命的事工中,慢慢從自己的經歷、加上聖經的教導,幫助很多上班族及各樣不同層次的人,明白原來神給我們工作,不是一個咒詛,而是祝福。原來神很在意、很關心我們的工作,原來我們周一至周五、甚至周六工作,不是跟信仰分割的另外一塊。所以,我常說:「感謝主!又是禮拜一!TGIM!」就像美國有個餐館叫TGIF,等不及禮拜五到周末可以不用上班。
我們沒有一個人是部分時間的基督徒,都是全時間的基督徒。不單只是周末有團契、教會、主日學、家庭祟拜,神很期待我們把耶穌帶到工作裡,讓信仰融入工作。當周一到周五都能操練各方面的恩賜及屬靈成長的學習時,可以感到原來我不只是為生計而活。當然賺錢很重要,要用你的優勢,好好發展去貢獻、養家;但更重要的是,工作不只是一件事,同時是在與神互動,是在服事神,是榮神益人。我們可以透過工作祝福你的老闆、同事、下屬、客戶,所以看待工作時,其實我就是一個雙職事奉的宣教士,工作裡面有我的命定、位份來做好工作,把神的真理、神的話語、神的樣式活出來。有機會還可以關心同事們、為他們禱告、傳福音,這就是在國度裡的一個使命,兼具工作崗位和國度的雙職事奉。
董:Elaine 提到一個很大的關鍵,基督徒或華人常常認為工作就是不得已。聖經創世紀第三章講到,人類犯罪後受的咒詛就是要勞力才能餬口。但其實我們忽略了一點,人在墮落之前,上帝是工作的上帝,而且上帝也把管理看守的工作交給人類,所以人類墮落、犯罪之後的咒詛,並非工作本身,而是工作但是徒勞,徒勞才是咒詛。Elaine 提到,我們需要重新恢復我們的眼光,想想我們為誰工作?以及在工作當中,其實我們是在跟上帝同工,對我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如果今天撇開我的責任,我是一個喜歡跟人有關係的人,不是一個喜歡做事工的人,所以很多時候要辦聚會辦活動,對我來講真的是一個Things to get over with,就是不得已要做。但換一個角度看,這是上帝讓我們去經歷祂,讓我們有機會去接觸人去愛人,一個機會一個邀請,這種心態的轉變,就會完全改變我們工作的態度,及工作背後的動力。
孔:這樣的分享很有意思,其實你先天優勢是與人互動,在事工中有很多這樣的機會,會很享受;但在好像在辦特會的過程就會遇到掙扎,辦活動就覺得好累好累。同樣的,我在職場門訓中的課程,常常需要幫助學員明白他們的優勢是什麼?然後按著優勢好好自然發揮,我自己在工作上成長的經驗也是這樣如此。我雖然是個理工女,但不是那麼愛做研究。所以33年職涯裡,有很多恩人、導師看到我的優勢,例如在貝爾實驗室六、七年時,我的高層老闆看出我不是會發明什麼、拿什麼獎的人;但他看到我很喜歡跟人打交道,有領導力,就選我、給我一個領導的機會,讓我得到更多相關的培訓。所以很重要的,在工作中看到神給我們的呼召是什麼?我們事工名為「Called to Work」,神不只是呼召董牧師做牧師,神也呼召我做工程師,做總監,神也呼召某些人當老師、醫師、會計師、廚師,神給每個人都有個別的呼召,按照每個人的優勢興趣,好好去發揮使用。
缺乏從神而來的眼光必然使我們將工作看為咒詛
董:現今20、30歲這一代的年輕人,在社會學上產生很多名詞,像厭世代、躺平,或是覺得非常疲憊。好像這一群人從小到大不斷被灌輸要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出人頭地,但是整個大環境對年輕人似乎不是那麼友善,以致於他們會覺得,那麼累、那麼辛苦工作,最後得到的這一點報酬,也無法過上渴望的生活,乾脆就降低物質慾或乾脆放棄這條路,反正躺著過也是過,努力過也是過。您在北美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現象?妳講得很好,有些人有機會可以在很棒的公司、很有影響力的位置去做一些事,可是大部分的工作會讓人覺得非常routine、非常無聊,甚至自己都看不到意義,也不明白工作的目的,妳會想對在這當中掙扎的年輕世代說什麼?
孔:年輕一代的確有很多這樣的趨勢,特別是有信仰的人更會疑惑與人生的關係?所以,職場門訓課程讓我們清楚工作的意義、以及為何、如何尋求神的心意?很重要的是,去瞭解自己的優勢和熱情,善用自己的強項。也希望亞裔父母不要期待下一代完成自己的夢想,要給他們更多自由去發展。所以,除職場課程,我也會講很多親子關係。近年很多華裔、亞裔有很多優秀表現,打籃球、滑雪、演員、導演……,按著每個人的愛好去發現興趣,再把信仰連結一起,明白神給我們工作是一種祝福。神很樂意跟我們一起去上班,所以不要把信仰留在教會、留在家裡,關在辦公室門外。有了這樣的突破和明白,就會完全不一樣,很多學員上課後,真的看到他們生命的改變。
董:我有很大的一個啟發,很多時候我們會那麼厭倦工作,可能是因為我們被灌輸一個錯誤的目的跟意義?以致於在工作當中,我們發現這個意義和目的是達不到的,就算達到了,我的生命也沒有真的滿足。如果工作的意義跟目的是為了出人頭地,那麼,出人頭地的人就是那麼多,90%以上的人可能根本達不到,而且一山還有一山高,如果要追求世界的「成功」,其實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最後只會愈來愈累。但是如果我們的目的和使命完全轉一個彎,例如今天上帝把我放在工作的目的是去關愛我的鄰舍,會發現不論是有名有權力或有影響力的工作,還是小至端餐盤,甚至很多家庭主婦是無償的,沒有薪水其實也是工作一部分,都是很有意義的。
孔:所以你點到一個重點,我們要明白工作的價值和我們的身份。的確,如果要追著世界認為重要的、多高的職位、多少的薪水,這是追不完的。我很感恩,我的工作算很成功,也得到很多榮譽、成就,但我能享受工作不只為了這些,而是因為清楚目的和意義。
「Called to Work」事工在疫情期間的危機與轉機
董:剛提到2016年的20週年紀念,2019年有很多突破性的成長。可是我們都知道 202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全球的疫情。所以故事聽到這裡,聽眾朋友可能會想是不是又進入另一個休息期?從19年的突破期到疫情發生,在推動整個「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當中,又有哪些新的發展或變化?
孔:2019年突破期後,神在疫情危機中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轉機,也是化妝的祝福。在疫情的兩年內,神很奇妙的把整個世界「縮小」了。前幾年退休時,常外出旅遊、探親、服事……,2020年後只能一直留在家裡,沒想到,我接觸到的同工、同學、事工……,比之前可以出門時還多了好多倍。神把整個運動推進加速期,就像福音書比喻,聚集很多好土,以前實體要侷限在某個地方,回報也未必很高。但現在神讓我們撒一個全球性的、非常大的網,真的很感恩!「Called to Work」兩年教了廿幾個系列的課程,有十幾個不同國家參與,一 千多名註冊學員,最多時每月有35個講座 ,影音檔回放超過上萬次。另外,也連結其他許多事工,包括神學院、各樣福音機構一起推動,特別有十個事工聯合創辦職場事工聯盟。後來因為很多華人教會的邀請,「Called to Work」的相關資源現在大部分是中文。在疫情中,我們有很多機會跟不同機構互動,也獲邀提供不同講座和課程,2020年底雖停止實體聚會,但包括「工作神學」在內,我們有三個機構聯合舉辦英文特會:「職場是工場、本地到全地(Global Local Mission)」。廿幾年來,神一直在帶領、也在連結不同事工,在短短六個月內又安排推出中文特會。在疫情高峰的一年內,職場事工聯盟辦了七次全球的中英文特會,有六十幾個國家、超過六千多人註冊參加。
董:Amazing!這個故事還在繼續下去,上帝在很多地方同時推動我們對職場事工的關注。包括洛桑在2014年、華福在2019年開始看重職場工作的重要,然後現在我們走在一起,在Round Table圓桌會議中Elaine 和洛桑的同工都在當中。大家因此看到其實這不是哪一個機構或是誰的工作,而是上帝的工作。我們帶著國度的心胸,無私的分享與合作。
今日推動雙職事奉的新挑戰
董:職場門徒這一塊,過去 20年可能沒有什麼神學資源,也沒什麼人在意,但現在都很關注。透過我們的夥伴「工作神學」,也匯聚全球一些很重要很精彩的神學家,從神學解經的角度來看聖經對工作的教導。從您的角度觀察,今天在推動職場使命跟回應上帝呼召的工作,最主要的瓶頸在什麼地方?該如何面對 ?
孔:這個事工運動在疫情期間的加速,喚醒很多上班族、企業參與,最重要的是產生很多合作。下一個里程碑,我不認為是瓶頸,而希望是神給的一個挑戰,就是讓職場使命運動落實在教會、在地方堂會中。因為他們是前線,我們這些機構:華福、職場使命、洛桑,做得再好也無法真的落實在每個堂會的第一線中。另外,神學院也很重要,因為神學院是培育牧師的地方,如果有更多牧者能更早看重雙職事奉的概念及職場使命門徒的教導,看到99%的會眾都不是受薪於教會,即使是家庭主婦也是雙職事奉,幫助他們把信仰融入工作,就能有良性循環:如果教會願意關心我所關心的事,工作、家庭,我也會自然更愛我的教會;相反的,惡性循環就會又累又辛苦,導致不想去教會也不願服事。這是個很大的轉折點,今年的新目標就是幫助教會能擁抱雙職事奉,也幫助學員、幫助牧師看到這個需要。
董:這方面的資源真的很需要,身為一個堂會牧師,當我要去牧養職場弟兄姐妹時,也會問自己,我真的懂他們嗎?像我大學畢業、當完兵,然後唸神學院,可能在進入到堂會服事時,講道牧養關懷是熟悉的。可是真要關心弟兄姐妹的工作,有些傳道人自認就是對職場一竅不通,因此很多牧者不是不願看重,而是不知該怎麼去落實去牧養?而機構及神學院也會很急,似乎做了很多事情,但就是有個隔閡存在,您認為我們可以怎樣去跨越?
孔:這就是我現在聚焦並且和其他事工一起做的,我們提供完全免費的資源、支持和同工。我們剛做了亞洲和北美兩期,給教會牧長的圓桌會議,一系列課程門訓讓他們明白並且用得上。每個教會都有很多很有成就的弟兄姐妹們,希望能以各樣資源去栽培。
董:我很興奮也很期待,聽到這集podcast的牧者們,在牧養職場弟兄姐妹時,如果力不從心或不知道該從何開始,「Called to Work」和 Elaine 長老連結的許多的資源,會是很好的幫助,謝謝 Elaine 的分享。
相關資料:
文字記錄:鄭雅文姊妹
編輯:曾伊翎姊妹
[1] 原話為” There was once in man a true happiness of which there now remains to him only; the mark and empty trace, which he in vain tries to fill from all his surroundings, seeking from things absent the help he does not obtain in things present? But these are all inadequate because the infinite abyss can only be filled by an infinite and immutable Object, that is to say, only by God Him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