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工作

職場事工作為近二十年華人教會所關注的重要課題,探討在職場的信徒如何實踐大使命,已成為福音派教會發展的關鍵議題。本次調研旨在深入了解華人教會牧者對職場事工的認知現狀,識別他們在牧養職場信徒時面臨的核心挑戰,並基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四地福音派基督教的實踐經驗,為教會和牧者提供突破障礙的具體策略。這項收集的最終目標是了解華人牧者對職場的認知,並嘗試提供回應如何推行職場事工。
世界華福中心從2022年年初,以「職場和使命不可分」為理念推動職場宣教運動,名為「職場使命門徒」(Missional Discipleship@ Workplace - MDW)。過去三年舉辦了線上圓桌會議、年度大會、並出版了《使命門徒的職場生活》一書,2025年我們盼望透過調研及實體會議,更深入地探索職場使命的實況與挑戰,並搭建職場人與牧者間能彼此理解互助的橋樑。
過去十幾年,世界許多地區都有所謂的健身風潮,健身也在不同的年齡層中盛行起來,這集邀請到熱愛健身並在牧養教會的過程中,開始把健身與牧養的呼召結合起來,且於幾年前開始Petra Training健身房教練的陳培倫牧師,來和我們聊聊健身與基督信仰之間的關係、建立教會與經營健身房之間的異同與困難,以及他探索如何把熱情與呼召連接起來的過程與反思。
蔡志堅牧師擔任美崙浸信會主任牧師,致力於將教會模式擴展至城市共用空間、聯合辦公室及社會事工,如花蓮幸福聖誕城和台灣青少年領袖高峰會。這些事工強調與職場弟兄姐妹的合作,並體現「使命門徒群體」的理念。此外,透過COE模組(教會—機構—企業)的架構,整合堂會、機構及職場,強調在不同場域中恩賜的重要性,致力於成全弟兄姐妹,發揮其恩賜以建立基督的身體,拓展教會的使命與影響力。
陳敏斯教授借用聖經中以色列人在巴比倫被擄的情境,強調基督徒應以「祝福那城」的態度面對職場文化的差異與困難。探討基督徒在職場中的信仰挑戰和應對之道,文中提到職場基督徒需要主動融入並影響工作環境,避免被動等待或逃避衝突。他們應保有服事的心態,並透過行動活出信仰,見證神的同在。牧者也應更多關注職場信徒的處境,幫助他們在挑戰中堅守信仰,成為祝福他人與環境的器皿。
本集邀請到香港鴻福堂集團司徒永富博士從他多元的職場歷練,重新定義什麼是成功,體現上帝對人生命的心意,不是追求世俗眼中的成功。而我們的工作不應只是一種做事(doing),更是一種存在(being),我們被呼召成為上帝的子民,應發揮所賜的恩賜才能,並在職場中實踐整全使命。
基督徒要看顧身邊最小的,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帶領身邊人看見他們真正的盼望在哪裡。真正的盼望不在於解決了現有的問題,在這個破碎的世界,我們認識的福音是耶穌基督要我們帶給別人幫助和盼望,所以在職場中,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帶給身邊人盼望,最後把盼望指向耶穌基督。
在廣告行銷公關公司任職多年,白崇亮弟兄曾出版了「勇於真實」和「樂於委身」兩本書,一方面是在職場與信仰中的思索,更多的是面對挑戰的幾帖信心良藥。退休後的白弟兄有更多機會在職場神學領域探索與分享,面對職場的高壓和競爭,他更鼓勵人在靈修中與神相親對話;面對職場領域的福音工作,他也有獨到的見解。在工作中尋找神的心意、在神的恩典中去執行工作,他深有體會。請來收聽本集節目精彩的訪談!
毛樂祈(毛叔)從自己的職場經驗出發,在對工作的倦怠中往神學院進修,他寫作「小老百姓神學」到「我的人生施工中」,都提出對資本主義和信仰生活的反思、關注與對話。透過「教會青年思考健身房」,他藉著閱讀和閱讀的人交流,將神學與生活交揉在一起。 在這集節目中,毛叔特別談了「慾望經濟學」這本書,對「使命門徒」的聽眾拋出一個詰問:經濟學/資本主義在塑造人類的慾望,這種慾望(愛)也帶來很多的「門徒」。我們在推動使命門徒的門徒,和「慾望」的門徒究竟不同之處在哪裡? 在我們的敬拜與事奉當中,又有哪些資本主義可能「滲透」的危機?快來聽這集訪談,檢視我們正在前行的路徑,要怎麼找到出路?
Pat在投資銀行工作時一直有負擔要向同事傳福音,但一直苦無合適的方法,直到接觸Alpha course才經歷到傳福音、領人歸主的喜樂。Pat在本集節目中分享職場宣教的歷程,以及後來蒙召進入香港的啟發訓練中心,經歷15年事奉生涯的高光時刻。特別在疫情後,這種高接觸型的傳福音訓練如何藉著數位工具開展更寬闊的機會?疫情後教會面臨的數位焦慮/困境/機遇,面對教會的「全球化」、Mega church和微型教會在後疫情時代又如何掌握上帝為自己預備的角色?別錯過這集精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