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美鍾(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邁進二十一世紀,亞洲各地教會對差傳的醒覺與負擔有增加的跡象。各國教會也愈來愈投入差傳事工,不斷挑戰信徒接受呼召與差傳,往未得之地事奉。如何培育本土宣教士投入宣教,成為許多同工關注的課題。
如何培育本土宣教士?
一.在亞洲以外的先進國家訓練宣教士是過去一些教會使用的方法,特別是以英語為主的教會。
優點:這些國家的宣教訓練課程較完整(包括歷史、文化人類學、策略各方面的研究),資料充足,專家比比皆是。
缺點:(一)接受訓練的文化處境與將要前往的禾場截然不同,未能提供「臨床」實習;(二)經費高;(三)受訓回來者多是宣教「學者」,很少是宣教士;(四)留在先進國家作宣教研究者或教授的比率高,很少人回到禾場事奉。
二.在亞洲神學院訓練本土宣教士。
優點:本地神學院有現成的校園、資源、教師等,舉辦訓練事半功倍。
缺點:有多少神學院具備完整而有效的宣教士訓練課程呢?大部份神學院只加插一些宣教科目,課程基本上大同小異,結果有蒙召作宣教士的受訓學生完成課程後,對作宣教士仍沒有把握,反而對留下來牧養當地教會有把握。君不見神學生入學時分享見證,大部份因為宣教而報讀神學,結果讀了神學後,反而不宣教。另外,他們的教師本身有多少具有宣教經驗呢?
三.另起爐灶,開設本土宣教士訓練中心。
優點:可量身製造,為不同工場所需的工人設計宣教訓練課程。
缺點:須另行物色場所,安排師資、圖書館等。由於所需經費、師資及事務性人手極多,這些訓練中心大部份都應付得相當吃力。由於人手不足,有些訓練中心只提供短期密集式訓練(一至三個月),與一般要求的二至三年宣教士訓練比較,明顯不足夠。
四.在職訓練,即直接差派宣教士到工場,邊做邊學。
優點:可學到許多實用技巧,而且立即為工場提供人手。
缺點:所學的只限於實用性,不能為宣教士提供整全的宣教神學訓練,無法加深理論和學習差傳的大方向。可惜很多差會採取這個做法,一方面可以增加人手,另一方面宣教士可以比較容易籌得款項,因為大部份教會傾向支持宣教士的工作,而不大願意投資訓練宣教士。
設立本土宣教士訓練中心
我認為開設獨立的本土宣教士訓練中心比較有效,但因為資源有限,各區教會應該合作,集中建立幾家比較有規模的訓練中心。這些宣教士訓練中心宜設於宣教工場,以至所學所聞不會與處境脫節。由於宣教對象群體不同,所以不同地區的訓練中心應各有特色,並以該區群體作為實習和研究對象。
宣教工場已有的神學院宜強化宣教課程,成為另一個宣教士訓練基地。如何招募有宣教經驗的師資、擴充宣教研究資源及大膽修訂課程(加入宣教學各項研究科目)和時間表(加重屬靈操練、團體動力、田野考察、宣教代禱和異象分享等)都是要面對的挑戰。由於神學院本身的包袱,學生缺乏實踐的場所和機會,所以必須安排他們到宣教工場「在職訓練」及擔任「見習宣教士」。
到目前為止,華人教會尚未有一家理想的宣教士訓練中心,可為亞洲本土宣教士提供整全而素質高的宣教裝備。不過,也有一些正朝著這方面邁進的團體,包括為「傳回耶路撒冷運動」而設的訓練中心(在中國大陸、中亞等)及東南亞幾家華人神學院。
當然,如以亞洲而論,韓國教會和神學院的跨文化宣教訓練事工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六五期,二○○八年四月號,第三十至三十一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