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金發(孫以靜譯)
目前的疫情大流行[譯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致一切停止,並按下了全球暫停按鈕。停!除了醫護專業及必要服務提供者(對於他們,我們欠缺了由衷的感謝),此次疫情大流行將我們關在家裡,並給我們鮮少能享受到的安息的機會。然而,靈魂真的安息嗎?我們真的知道如何安息嗎?那麼為甚麼我們如此坐立不安呢?
在保持社交距離期間,一般都渴望能夠再與朋友相聚。或許打一場高爾夫球。或到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或在最喜愛的餐館進晚膳,或下午茶。或作深度對話。或到購物中心放鬆一下。
為甚麼?我們真正想要甚麼?為甚麼我們急切地盼望一切回復正常──以至我們能外出和做些事!我們通常回答指因為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所以我們渴望這些事情。真實卻不足夠。我們未能看得深入些。
在較深層次,我們都渴望這些,因為內裡空虛。對許多人而言,我們往往並未察覺這種內在空虛,因為長久以來它已被令人著迷刺激的外在活動靜音了。
十六歲時,我在少年後期的日誌裡寫道:「意識生出成熟。」(Awareness is the birth of maturity.)不成熟隨處可見,它並非只屬於年輕人。它在當受責備的無知的渾水中暢泳。它被困在沒有意識的黑暗池子中。它無法意識到自己無法意識。意識是一種覺醒。意識追求正確的提問,勇敢地避開常規答案的膚淺──羊群心理,並堅決地尋求有關生命存在問題的更深層答案。
那麼,在這史無前例的季節中,我們能拾取哪些有關休息的「意識功課」?第一門功課是敘述。對許多人來說,它是我們意識商數的指標。普遍的看法帶出一般的敘述:「看!全球都暫停了。」「神在做甚麼?」「神正給我們機會安息。」「因此,待在家裡。好好休息。」享受。課堂結束。祝你好運。真的如此嗎?人生比這複雜多了!主要的「意識功課」非僅一般觀點所指「我們現在有機會休息」。
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實在沒有意識的元素可言。當中沒有「頓悟時刻」(Aha moment)!更準確地說,較只說「我們現在有機會休息」──我們需要對事實有所醒悟,就是對於許多人而言,「即使我們有機會安息,我們實在不明白如何做!」
我們需要休息的神學。有些人也許會說:「噢,但是我真的知道如何休息。我在家裡甚麼也不做!」啊,「意識功課」二:「無所事事不必然休息!」對於許多人而言,我們不知如何休息,因為我們不懂何謂休息。我們簡單地假設休息來自做少些事;完全不做事帶給我們全然的休息。其實並非如此!
「甚麼都不做」最終帶來百無聊賴,這樣做只會使我們變得愈來愈坐立不安。我們需要休息的神學。我們需要處理內在的空虛!因為休息與停止活動沒有太大關係,而較多是內在真實狀況的理解。弄清楚,我們沉迷在活動上。更糟糕的是,我們對活動成癮還渾然不知──或者我們在否認──因為我們未察覺原因──為甚麼。
讓我們細想為甚麼。主要是內在空虛的無力感。這與心靈並非被造來承載內在空虛的重量這事實有關。
因此,無辦法之下,本能地我們做兩件事安撫坐立不安的心靈:
一.我們靠外在活動轉離內在空虛的痛苦。
二.我們靠不斷有所成就使自己感到內心滿足。
然而,唉呀,邊際回報定律發作,我們需要更多和更大的事情填補內在空虛感的空白。你覺得人如何跌進賭博上癮的束縛?就是以轉移注意力的活動來減輕內心的空虛感,而成就感(透過不斷疊加)可以帶來滿足感。現在將「賭博活動」換成一堆使我們分心或界定自我的其他外在刺激。我們的工作、成就、嗜好、在網上瀏覽、旅遊、聚會,甚或我們的事工。任何事物!任何減輕內心空虛感的事物!這就是為甚麼一些擁有良好動機的基督徒,他們為神作的工取代了與祂同行!同樣理由,事工不再為了神、照祂的方式而作,而是為了自己,為了從事工「高峰」得著不斷的回報!
靈魂正在毫無意義與真正滿足之間進行一場非常嚴峻的戰爭。停!我們需要休息的神學,由內而外。休息並非關於完全停止,而是享有整全的靈魂。因此休息就是優先考慮靈魂最深切渴慕的滋潤和滿足:
- 被神所賜的目標重新賦權。
- 重新投入在與神相連的親密關係;並因此
- 不論環境如何!重新注滿能量,以嶄新的熱情和力量投入生命!
我們怎樣做到呢?睡覺,休息一下。在最近一個四十三個城巿的調查中,新加坡在最缺乏睡眠的城市中排名第三。放鬆,冷靜,睡覺。這些都是好建議,但仍缺少些甚麼。
人能在肉身上休息,靈魂卻不然。安息並非關於完全停止,而是擁有整全的靈魂。你看,當疫症大流行導致活動受限制,我們內在空虛感的隱憂(以往看似被行動主義掩蓋著)現在顯露出來,我們變得坐立不安。而弔詭的是,「無所事事」這另一極端常幫不了忙。事實上,這可能導致心靈疲憊,令人厭煩。「靈魂長期營養不良。」
如果這沒發生在你身上,非常好。不過它已發生在許多人身上!讓我直截了當地說出重點。「安息神學扎根在目標的實現上。」缺乏目標引致空虛,而空虛帶來坐立不安。但要注意,這並非純粹是我們的目標,而是神給我們的目標,我們必須主動追求它,為了使靈魂覓得休息。《聖經》有兩處經文(《舊約》和《新約》各一)直接地表達這重要的安息神學。這兩段經文都以你們心裡必得安息此神聖的應許作結,並揭示心裡得到真正安息的同一基本原則。《耶利米書》六章十六節,我們讀到:「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間;這樣,你們心裡必得安息……」安息跟歸屬感有關。
我們與甚麼相關,決定我們是安息或是坐立不安。與啟示、救贖和在神裡面的激進生命所繫的古道相連,我們可以朝著在神裡真的安息全新地再定位。
第二段經文出自《馬太福音》十一章二十八至二十九節。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軛是一對犁地公牛之間的木製輓具,使牠們能結合力量,一起拉動任何一頭牛難以單獨拉動的負重。請注意,耶穌沒有說:「讓我從你身上或為你挪開你那沉重的軛……」相反,耶穌說:「負我的軛……」換言之,想獲得心靈的真安息,我們要放下我們全神貫注的事物,並在祂的救贖計劃中與耶穌聯合。多麼強勁有力的原則。
我們的靈魂連於基督(以及祂古道中的真理),我們的靈魂可找到真正的保障及安息。反之,我們的靈魂沒有對準基督與祂的真理,那時不論我們有多大的成就,或有多獨特的才幹,或擁有多令人羨慕的富裕和資產,或有多吸引的同伴或群體──我們的靈魂仍有缺口!你抓住了兩段經文中不可思議的原則嗎?安息需要工作。確實弔詭。正如約翰.卡德(JohnCaird)所說:「靈魂的真『安息』不在於靜止不動,而在於盡力而為。」安息不會自然發生,也非被動──「行走在其上」(耶六16)需要果斷的行動。「負我的軛」(太十一29)需要果斷的努力。
然而它是全然不同的工作。安息是信靠的行動。神成為我們生命的重心時,我們才能得到安息。重複一遍,安息並非從工作中退出;相反是從安息中工作。安息絕非僅僅在我們擁擠的時間表中創造空間重新充電和補給,而是更適切地扎根在神啟示的真理上、有神所賜的目標、在神指引的時間表中作管家,從而以榮耀神的熱情和能力,重新投入神賜福的生命!當靈魂被放回中心時可以得著安息。在裡面的是神聖的中心。培育靈魂的安息因而成為是重新校正我們的生命,並從內到外重新編排,使之以神為中心的好機會。按神聖的約定前行。在神聖的真理中前行。在神聖的賦權中向前。因此別只按暫停按鈕,而是尋找那目標的按鈕!並且行在其間。如此你會找到靈魂的安息!
編按:原文摘錄自曾金發教牧導師所著[We Need A Theology Of Rest]©新加坡聖約播道會。出版和翻譯經由新加坡聖約播道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