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使用社交媒體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網路世界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我們的想像。作為教會的領袖要學習共感理解新一代的想法,帶領他們不管在什麼處境皆活出基督的樣式。本文會從兩個導向看牧者與信徒在網絡社會中該如何實踐基督信仰、踐行大使命,以及分享一些有關科技更新迎來的挑戰與應對。
雲端教會、社群媒體、線上聚會……我們被這些詞彙四⾯環繞。許多教會希望成為善於經營網路媒介的教會,但苦於資源有限、缺乏⼈才,⽽停滯不前。事實真是如此嗎?還是教會本⾝對世界媒介⽣態圈有著強烈的批判性,不願意同流合污?不論教會是否認同網路媒介,會眾已經在世界媒介⽣態圈中⼯作、⽣活,教會無法迴避⾃⾝與世界媒介⽣態圈的互動,必須順應時代轉變,發展出適合的利⽤之道。放下對媒介⽣態圈的評斷,聆聽神對這個世代的呼喚,將神的⼼意⽤現代語⾔傳遞給媒介⽣態圈中的⼈們。
徐西面博士以神學倫理視角探討人工智能,指出許多討論忽略了對其本質的探究。他認為AI如同鏡子,並非擁有上帝形象,而是人類的慾望與需求的投射。又因AI運作過程如同「黑箱」,其不透明性與強大的運算能力,加劇了人們被取代的恐懼。然而,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被造,是包含身體和靈魂的整全存在,這是AI無法複製的。我們需要擁抱自身的獨特並承認有限,才能在與他人真實的互動和團契中,如同徐博士提到的「聖徒肉身相通」,活出上帝的形象。
這集我們邀請到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夏昊霝牧師,來談談近十年台灣教會的發展亮點、所面臨的挑戰是什麼?以及華人教會在回應宣教使命上遇到了那些瓶頸?我們又該如何重新理解宣教使命繼續往前走的方向及定位?
ChatGPT 去年發佈以來,已造成全球的關注,科技公司紛紛加入 AI 技術的戰局,推出許多新的產品和應用,在學術界、教育界和商業界都帶來衝擊,並掀起來大量的討論。本週我們邀請到長期研究人工智能與相關應用的台灣清華大學王道維老師,特別聚焦談論 ChatGPT 這類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到人類的教育與學習,探討這對教學者、學習者和研究者之間的三角關係帶來怎樣的衝擊和改變,未來教育的焦點可能會有怎樣的典範變遷,以及這對教會培育門徒的意義和提醒是什麼?
ChatGPT 由 Open AI 發布以來,影響甚鉅,人們已從一開始的震驚,隨著許多科技公司的加碼投資,與愈來愈多的使用方式在網路上流傳,似乎已漸漸接受這個趨勢。ChatGPT 讓我們不只看到這個技術,更是 AI 科技對人類社會的衝擊。本集節目邀請到長期關注教會新媒體發展的神學人邱慕天,來談談 ChatGPT 在表面話題的背後,真正我們該關注的議題是什麼!
李潔人牧師是第三代信徒,海外留學後再讀神學院,其後十多年在瑞典牧會也在芬蘭開拓,13年前受邀回到北京國際教會開始華語崇拜,親身見證了中國教會的興發與收斂。在本集訪談中李牧師暢談北歐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中國宣教運動歷程、及疫情對教會衝擊的自省,句句真誠又精闢。
一場疫情,為這時代帶來猛烈的劇變。生活形態之改變、商業轉型,教會生態與也不得不緊隨而變。 回溯教會歷史,深刻的疫情曾經為宣教運動留下過怎樣的痕跡與轉捩點?以古鑑今,同樣在疫情時代下的莫拉維亞宣教運動,對於今天後疫宣教有何話要說? 而從國際視野之下,宣教運動的前景是否浮現了不一樣的脈動?不同地區華人教會所面對的挑戰是何樣的?
譚子舜牧師從社工與音樂背景出發,再取得崇拜學博士學位,過去10多年在香港最大的教會─播道會恩福堂服事。本集節目中他深入淺出的分享關於教會崇拜的許多面向─特別在「聖餐」和「聖道」(講道與讀經)兩方面,他舉出了許多生動又發人深省的例子。並由此出發,看疫情後的教會崇拜,究竟如何在環境的限制中,仍然思索出討神喜悅的崇拜方式?最近幾年,譚牧師也深為著教會中下一代的流失憂心,因而開始了臉書與IG專頁"Pastor off-stage"。在社群媒體的經營與牧養年輕世代方面,譚牧師也有獨到的見解─建立更真實、不懼揭露軟弱 ,更能成全僕人牧養的服事。
說起神學,你會想到什麼?三位一體,道成肉身,因信稱義? 神學是學習搭建過去的語境和今日的處境之間的橋樑;學習身處日新月異的世界,以聖經為本,並福音為基礎的思辨;學習面對挑戰,與自己的時代沉著對話的智慧。神學與你我息息相關?神學應該普及化?來聽聽做了兩年網絡神學寫作卻突然跑去讀神學的阿豐如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