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境化

今日的教會重視實用性,忽視神學教育,正面臨缺乏足夠的信仰反思,無力對抗世俗化的重重危機。長此以往,將失去異象、視野和價值觀層面的影響力和與時代對談、為神發聲的話語權。而扭轉乾坤的關鍵,在於人文社科領域的頂級人才要重拾文化使命,加入神學的投入性反思,建立智庫,進而重塑文化。一起來聽聽林老師語重心長的分享吧!
過去幾千年,來華傳教士作光作鹽,在缺醫少藥的年代客死他鄉,將一生奉獻給中國,正如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他們不僅是用文字,乃是以生命和行動翻譯信仰。當今,華人文化置身於西方思潮和中國哲學傳統的碰撞、真理和世俗化的博弈中,今天的宣教工作可以從歷朝歷代的西方傳教士身上學到怎樣的洞見?這樣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持,做蒙召的「使命門徒」見證福音?又該如何將福音地道地翻譯進華人文化?快來聽聽梁博士的分解吧!
約翰·派博牧師曾寫道「我們宣教,是因為萬國的敬拜還沒有發生」。「萬國」將會如何敬拜?只有我們熟悉的「讚美之泉」和Hillsong,還是各有獨一無二的方式?除了音樂,還有什麼藝術形式可以使人朝向神?藝術表達和生命轉化又有什麼關係?所有藝術是否都能為神所用、世界通行?各地教會該如何將藝術融入的宣教實踐中呢?「民族敬拜學 Ethnodoxology」將為您解答以上問題。 聖經說,我們要用「心靈誠實」敬拜,心靈的轉化才是宣教的核心。敬拜,當用「萬國」的心靈的語言!來聽聽潘傳道生動的分享吧!
馬克思提倡「唯物主義」,尼采認為「上帝已死」,哲學與基督信仰水火不容?讀哲學就會被世俗的思想擄走,稍有不慎便引火上身? 哲學與聖經有什麼關聯?為什麼了解哲學思想和理解神學著作息息相關?歷世歷代的神學家其實都是優秀的「跨文化宣教士」,這又從何說起?生活無處不滲透著哲學,與其置身護教「攻防戰」,不如將哲學看作是基督信仰與形形色色的世界觀、價值觀、宗教觀溝通的橋樑。教會發聲不應只是真理的「獨白」,而是要知己知彼,看見影響著人類社會文化和公共空間的是什麼思想。哲學幫助神學活用一切知識,神學透過哲學與處境對話。來聽聽江牧師的分享吧!
說起神學,你會想到什麼?三位一體,道成肉身,因信稱義? 神學是學習搭建過去的語境和今日的處境之間的橋樑;學習身處日新月異的世界,以聖經為本,並福音為基礎的思辨;學習面對挑戰,與自己的時代沉著對話的智慧。神學與你我息息相關?神學應該普及化?來聽聽做了兩年網絡神學寫作卻突然跑去讀神學的阿豐如何說!
從龍的傳人到主的門徒,從無神論者到教會的牧者,從共產主義者到福音主義者── 他,是海外宣教士結出來的屬靈果子。自稱來自紅色國家、紅色家族的龍降恩牧師,是中國家庭教會85後的牧者,17歲在大學認識基督,被主寶血洗淨,及後在中國大陸牧會、念神學,再到香港和美國深造。 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三地在神學教育方面的差異與洞見。他透過學習反思和自身經驗的文化衝擊,指出東西方在神學、教會、信仰核心所面臨的危機。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影響底下,龍牧師觀察到世界各地年輕人的特質愈趨同化,社會衝擊、心理疾病與家庭缺失導致青年流失,已成為普世教會所面對的共同議題。 面對世代與社會的種種挑戰與危機,基督門徒該如何堅穩信仰、昂首面對? 「真正的神學家被塑造是因着生與死的考驗、印着火一樣的試煉,而不只是思辨和學術。」龍牧師在訪談中引用路德的提醒,寄予普世教會以生命跟隨基督,決心擺上一切!
從工業革命走到廿十一世紀、從日報發展到新媒體。時代的變遷少不了改變與創新,但也免不了人類對新事物的適應與抗衡。教會持續與「媒體」學習相處,到底文化、科技與真理之間如何尋找平衡,並產生對信仰有價值的互動?這一集,《台灣醒報》副總編輯邱慕天傳道將從日報產業談起,反思教會在適應新時代事物時應有的心態。 此外,他也將深入探討華人身份的認同與建構。從歷史、政治、社會發展、文化和信仰的角度、以批判性的角度切入,帶領我們再思基督徒的「核心身份」與「次要身份」的命題。這一集,豐富且深入的訪談,幫助我們抓緊基督門徒的身份,在動蕩多元的時代依然安身立命,活出基督門徒的樣式!
疫情衝擊,教會元氣大傷。網絡崇拜、神學討論、轉型求存,成為了很多教會最迫切的關注點。然而,馬來西亞某宗派旗下的組織卻在此時此刻開展了一波跨宗派、跨宗教的賑災動員行動,成果超然。在人心惶恐、經濟蕭條的時代,神讓馬來西亞教會看見嶄新的福音契機。同時,城鄉教會的差異在此獨殊的處境之下更為突顯。鄉村教會在缺乏資源和對新時代工具的認知,如何面對未來?這一集,來自馬來西亞的邱君爾傳道將從社會層面和當今處境中,與我們一同探討反思何謂基督的「整全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