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境化

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已經過去,疫情對我們個人以及教會群體的衝擊,引發了我們對教會存在方式和使命的許多反思。這些反思不應該隨著疫情的結束而被忘記,反而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繼續前行。這集,我們邀請到在馬來西亞神學院(STM)教授教牧學的黃偉仁牧師,請他和我們分享他在疫情期間以及疫情之後的反思,以及他為何開始重視「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這一概念。究竟「使命教會」是什麼?它又如何挑戰、改變並更新我們今日教會的牧養與宣教呢?具體的實踐又是什麼?
這集邀請到劉利宇牧師,他過去曾在歐洲華人神學院擔任院長,現在則任職澳洲City to City亞洲事工主任。我們將探討以福音為中心的神學異象及宣教使命與教會合一,為何不應該被分開理解,而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向。並且教會應致力於建立一個健康的福音生態系,讓教會彼此的合一成為美好的福音見證。
宣教與佈道的工作,除了需要清楚掌握基督的福音是什麼,同時也要認識和了解我們的對象,認識他們的文化、處境和世界觀,才能更有效地溝通和引起共鳴。本集邀請到在台灣長大,北美生活十五年,現在在馬來西亞服事的莊智超牧師。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題目是「台灣的宗教文化土壤」,並在理解後提出這對福音佈道的意義為何,也讓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反思自己處境,如何能在自己的處境中更有效地溝通基督的福音。
「貧窮」對你來說,是怎樣的樣貌和概念?今天在世界許多大城市絢麗的表面之下,不同形式的貧窮人與我們的距離其實並不遠、只是我們是否願意去正視它。本集我們邀請到在香港成長,移民美國後讀完神學,又回到香港服事基層人士,香港禧福會的會長劉達芳博士來和我們分享,她是怎麼被呼召走入基層人群中,以及過程中上帝如何讓她看見基層人士的尊嚴和價值。
華人教會所熟悉的宣教典範,大致上是近三百年英美教會的宣教典範,然而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洪流中,基督的教會在不同時期曾有不同的宣教典範,在不同時代傳揚和見證福音。今天我們邀請到中華福音神學院的宣教學老師邱顯正老師,請他來和我們分享過去兩千多年的教會歷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宣教典範,我們也特別談到近年在全球宣教工作中,愈來愈被看重的穆斯林宣教工作,又有哪些穆宣的典範值得我們參考借鏡。
舊約聖經裡有許多「選民」與「非選民」的互動典範。我們的宣教行動,是否有適切的回應?東南亞除了泰國之外,幾乎被歐美國家(泛基督信仰)統治過。住在亞洲的基督徒,也經歷基督信仰「有時」被拿來當作殖民的手段,這些被殖民主義誤用的經文,很遺憾的,有時成為少數亞洲基督徒高舉的意識形態。此外,聖經翻譯就是「處境化」的過程,而這「處境化」會不會挑戰了聖經的權威?本集訪問了新加坡神學院的舊約學者Jerry Huang,來看他精彩的分享!
後疫情時代大家都更留心「家門口的跨文化宣教」。在新加坡,本地跨文化活動是相當自然的。這樣的實境對差派「長宣」有什麼優勢和劣勢?對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又有什麼啟發?本集節目訪談新加坡神學院盧家正博士,他從生物醫學領域到讀神學牧會、再繼續跨文化宣教學研究,從亞洲到美洲來回的生命歷程,分享處境化神學與東南亞宣教的真實案例。
傳福音的工具有很多,由英國甘力克牧師所發展出來的Alpha course,三十年來幫助了許多教會透過「邀請、款待」去回應大使命。本週請到國際啟發Alpha亞太區總監小玉姊妹,談到她如何從「月餅小姐」到二十年的「啟發」事奉,以及啟發課程的邀請款待精神,如何在傳福音中成為行動的敲門磚?小玉姐妹分享了其中的過程與秘訣,鼓勵我們禱告跟隨主,起而行,現在就去邀請人!
華人教會散居全球,非常具有成為普世宣教網絡的潛力,但這往往只停留在「潛力」,而顯少真正發揮成「實力」。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在美國西雅圖牧養教會的錢斌牧師,分享他是怎麼從一個牧養華人教會的牧者,開始關心種族議題。從關心到實踐,這一路走來經歷過哪些挑戰和質疑?種族議題和見證福音又有何關係?更進一步思考華人教會如何跨越種族歧視和民族中心主義。
董家驊牧師看到實踐神學並不只是談論如何建構一套理論,而是先去看當下的實踐是什麼,這實踐的背後受什麼理論影響,再回到聖經文本去做神學反思,從而產生實踐的更新。而福音則是讓我們看到,即便人類最大的失敗,上帝都可以把它變成得勝的記號。所以見證福音的大能就是實踐我們在基督裡本為一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