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跨文化

散聚宣教與傳統的宣教模式不同,消弭了跨文化宣教的地理距離。但是,我們不會忽視為數龐大、仍居住在福音閉鎖區域的「未得之民」,等待神的使者去宣講福音。而「散聚宣教」與「未得之民」的宣教模式是互補的。一個願意「跨街」在本地去愛異文化鄰舍的基督徒,一定也有心志「跨洋」往在異地去讓「未得之民」聽聞福音,成為跨越疆界的宣教士,傳和平的福音給近處的人,也給遠處的人。
後疫情時代大家都更留心「家門口的跨文化宣教」。在新加坡,本地跨文化活動是相當自然的。這樣的實境對差派「長宣」有什麼優勢和劣勢?對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又有什麼啟發?本集節目訪談新加坡神學院盧家正博士,他從生物醫學領域到讀神學牧會、再繼續跨文化宣教學研究,從亞洲到美洲來回的生命歷程,分享處境化神學與東南亞宣教的真實案例。
全球化移動為宣教帶來新的機會,世界各國都有許多不同地區的移工。在台灣來自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的移工,從1990年代開放截至2022年已經有70萬人。本地的跨文化宣教工作,許多教會都有嘗試,但規模有限。本集節目中宣教士美汎分享了她如何開始接觸泰國宣教事工、蒙召的歷程、語言學習不可取代的價值,以及她在本地跨文化工作中面對的掙扎與挑戰,值得您聆聽分享!
年輕信徒如何在不同的處境下回應主?堂會面對本地工作與跨文化宣教,是否注定只能要二選一?師母的分享令我們看到,今日世界無一處絕對安全,不如將生命交託神手中任祂差遣!在地的信徒培育、神學院中的宣教學教育,與差派宣教士前往遠方,都能參與在「讓全體教會一起回應大使命」。讓我們一齊向標竿直跑!
宣教士是種職業嗎?宣教只是靠1%的人衝鋒陷陣?吳牧師說門訓是帶出靈性、情緒、關係和使命的全人重塑,最終走向宣教。他的「門訓之旅」是帶著由廚師、魔術師、殯儀師等組成的短宣「師隊」,讓各人從自己專業獨特的角度與人連接,多元合一,全民皆兵,見證福音。一切職場皆禾場!來聽聽年近古稀宣教熱情卻絲毫不減的吳牧師分享他的經歷吧!
世界福音動員會(OM)始於一位美國女士的禱告。1950年,多夢西婭.克拉普(Dorothea Clapp)開始為她任教的高中學生代禱,求神使用這些青年人觸動世界。神應允了!她送了一本《約翰福音》給學生喬治.韋華(George Verwer)。韋華後來信主,往後更成立了OM......
主耶穌在升天前對門徒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18~20)這大使命是宣教的根基。本文將討論在現今時代有關大使命的幾個問題,就是:如何去?去哪裡?做甚麼?去之前要有甚麼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