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華福文庫

CCCOWE ArticleLib

Primary Menu
  • 首頁
  • 全球華人教會
  • 普世宣教
  • 神學教育
  • 門徒培育
  • 教會發展
  • 職場使命
  • 電子書
世界華福中心
  • Home
  • 天涯若比鄰——家門口的宣教禾場|柏有成
  • 普世宣教

天涯若比鄰——家門口的宣教禾場|柏有成

散聚宣教與傳統的宣教模式不同,消弭了跨文化宣教的地理距離。但是,我們不會忽視為數龐大、仍居住在福音閉鎖區域的「未得之民」,等待神的使者去宣講福音。而「散聚宣教」與「未得之民」的宣教模式是互補的。一個願意「跨街」在本地去愛異文化鄰舍的基督徒,一定也有心志「跨洋」往在異地去讓「未得之民」聽聞福音,成為跨越疆界的宣教士,傳和平的福音給近處的人,也給遠處的人。
2024-01-15
普世差傳

作者:柏有成會長(美國基督使者協會)


尋訪古道

在2021年9月,我有幸與「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國際總主任王欽慈牧師通話,向他請教推動美國華人教會參與普世宣教的策略。在交談中,王欽慈牧師推薦一本書《Advancing Models of Missions — Evaluating the past and looking to the future》( 中文暫譯:《宣教模式的推進 — 回顧過去,前瞻未來》)(Nehrbass et al., 2021)。書中精選了2020年福音宣教協會“Evangelical Missiological Society”會議所發表的論文,探討福音宣教的過去與未來。書末的附錄羅列出過去半個世紀30種不同的宣教模式,提供摘要介紹這些宣教策略的沿革與背景;這本書的第六章對「未得之民」的宣教模式有非常精闢的論述。我認為這些論點對美國華人教會參與普世宣教有極大助益:提醒我們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必須時時審查和更新普世宣教的策略。

普世宣教策略的範式轉移——從「國家團體」到「民族團體」

回顧20世紀初葉,當時普世宣教事工的主要模式是奠基於地緣政治的概念,致力於在每個國家建立教會,向當地人民傳福音。1970年代初,宣教界有人倡議既然世界各國都有教會被建立,普世宣教的目標即將完成(Lee & Park, 2018)。

可是,1974年7月在瑞士洛桑舉行的第一屆世界福音宣教大會,宣教學者溫德博士(Ralph Winter)發表演説,題目是「當務之急 —— 跨文化傳福音」(The Highest Priority : Cross-Cultural Evangelism)的演説,對上述樂觀的看法提出反駁。溫德認為宣教界患了「族群盲」(people blindness),只看到政治體制的國家,卻沒有看到國家領土之內的文化族群。他認為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20節的「萬國」(nations)應該翻譯成「萬民」(people)。因此,某一個國家雖然已經建立基督教會,可是國家境內仍然有許多「隱藏的族群」(hidden people)(例如: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從來沒有被福音接觸過。

溫德提醒福音派,「將天國的福音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馬太福音二十四14)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呈現在眼前的是為數眾多、被忽略的從前沒有注意到的族群。這些「隱藏的族群」缺乏足夠的資源,必須有外來的福音使者的基督徒進入到他們中間宣講耶穌基督。因此,跨文化傳福音應該是當務之急,需要眾人同心協力完成。這篇演說帶來一個新觀念:宣教不是使「萬國」(國家)做耶穌基督的門徒,而是使「萬民」(群族)做耶穌基督的門徒。這個理念促成了普世宣教策略的範式轉移,從關注「國家團體」轉換到「民族群體」。1976年溫德與妻子成立「美國普世宣教中心」(US Center for World Mission),致力於「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 groups)的宣教,給福音派注入新的熱情。過去半個世紀,在世界各地吸引了大批的跟隨者,共同推動這個跨文化宣教模式。

毫無疑問,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回應神的呼召,將福音傳給沒有聽過福音的族群。雖然「未得之民」的概念觀點主導了過去50年的宣教路線,但是很少有宣教學者討論這個觀點的理論基礎。當時倡導「未得此概念的之民」宣教模式的學者,採用了1960年代的人類學模式,稱為「標準人類學模式」來理解文化。這個模式認為每一種文化是有機的,不可分割,不變的整體,與其他類型的文化有明顯的區別。宣教學者使用這種文化區隔方式將一個一個的族群視為一個獨特的、分開的、獨立的文化實體(Lee & Park,2018)。由於他們擁有共通語言、宗教、種族、居住地、職業或是階級,認定彼此有共同的親和力,文化形成一個穩定的社會單元。在同一個單元之內,基督教的傳播被認為沒有文化或語言障礙。在這種人類學模式的主導之下,「未得之民」被定義成「一個民族群體,若無如果沒有外界(跨文化)的協助,當地的基督徒社群缺乏沒有足夠的人力與資源,向其餘的成員傳福音。」(Johnston,1990)。

由於這種定義具有二分法的性質,所以,如果有「未得之民」就應該有「已得之民」。如何界定評定某個特定的族群是「未得之民」或是「已得之民」呢?因為沒有客觀的定量方式,宣教學者各自表述,莫衷一是。在1970年至1990年代,當時公認一個族群當中,如果基督徒人數少於該族群總人口的20%,這群基督徒就沒有足夠的資源,向本族同文化的同胞宣講福音;自1995年以來,這個門檻向下修訂為2%,認定一個族群中的基督徒若少於2%的基督徒,該族群就是「未得之民」。主流的宣教學者知道,這是一個人為設定的指標,主要的功用是用於分類(Datema, 2016)。在這個思維框架之下,「未得之民」被視為一個穩定的文化實體、人口流動低的靜態社群,如果沒有外來宣教士的協助,就沒有足夠的人力與宣講福音。所以,鼓勵「已得之民」要進入「未得之民」的地區從事跨文化宣教。

通衢大道

遷徙年代——「未得之民」不再是靜態社群

半個世紀以來,世界正在經歷三個重大的改變:全球化、都市化、數位化。經濟全球化促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動,也衝擊「未得之民」的靜態社群。如今,航空鐵路公路交通的發達,讓人類的旅行更快捷,縮短了時間。例如:1853年9月英國宣教士戴德生在利物浦港口搭船出發,在海上航行156天之後抵達上海吳淞港。2023年,由英國倫敦國際機場搭機,直飛11小時20分鐘,就降落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這種時間與空間的扁平化,推動全球人口的流動。

根據聯合國統計,由於政治或是經濟原因,2020年有2.8億人口因政治或經濟因素在世界中流動,其中8700萬人湧進歐洲,5900萬人落腳北美洲(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2021)。近年來天災、飢荒、瘟疫、戰爭,造成許多人流離失所,被迫遷移。預期全球化的人口遷徙現象將不斷擴大,人口由開發中國家流向已開發國家成為現代的大趨勢,這是人類的「遷徙年代」。

都市化聚集人口

外來人口遷移到新的地區,一般是往城市集中。依據Gordon-Conwell神學院,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hristianity)發表的報告,2023年全球百萬人口的城市有622個,預期2050年全球百萬人口大城市的數目將達950個城市,在未來17年(2023年至2050年)百萬人口城市預計增長幅度為53% [(950-622)÷622=0.527=53%](圖1)。

隨著全球都市化的發展,印度德里(Delhi)的人口在2018年人口數是2850萬人,在2030年,該城市人口將增長1千萬人,達到3900萬人,預計會超越日本東京人口3700萬人,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印度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聯合國的數據也預測顯示到2050年在北美洲2050年的人口將會有87%的人口將居住在都市(圖2)。

散聚宣教——自古就有的模式

神在「移」動祂的「民」

因著全球化與都市化引發了對「散聚宣教」的影響,有一個新的宣教模式稱為「散聚宣教」,逐漸受到關注。人口因為全球化而分散,又因為都市化而聚集,這種分分合合的「散聚」是傳播福音的理想模式;這個傳播福音的主要媒介是「散居」在各地的基督徒群體。「散居」的英文是”diaspora”,來自希臘文 “διασπορά ”的發音,是「分散」之意。原來是描述主前600年左右被巴比倫帝國俘虜而遷居巴比倫的猶太人,或是用來描述第一世紀羅馬帝國時代分散各地居住的猶太人(約翰福音七35,彼得前書一1,雅各書一1)。現在也被引申為遠離祖國家園而在外地居住的人(龔文輝,2022)。

由這個定義來看,人類自古以來,人類就在四處流動。從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到以色列民被擄,聖經記載了許多移民。亞當與夏娃違背神,被逐出伊甸園,人類就開始過著遷移的生活(創世記三);挪亞的三個兒子,閃、含、雅弗,在洪水之後,離開方舟,分散各地居住(創世記十);巴別塔事件,人的語言被神變亂而被迫分散(創世記十一);亞伯拉罕離開吾珥前往哈蘭,再渡過幼發拉底河前往迦南(創世記十二);雅各逃到巴但亞蘭(創世記二十九);約瑟被賣到埃及(創世記三十七);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出埃及記十二);以色列北國被亞述帝國毀滅,居民被迫遷移至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列王紀下十七);以色列南國被巴比倫帝國征服,被擄到巴比倫(列王紀下二十四);最後,耶穌基督由天國移民到世界,以十字架的死與復活來救贖神的百
姓,再度聚集他們於新天新地。因此,人類救贖的歷史是一部移民史,神在「移」動祂的「民」,透過人口的移動來祝福世界,完成亞伯拉罕之約,成全祝福萬國萬民。這一切都是神的計畫。

行在正道——美國華人基督徒責無旁貸

受到西方宣教策略的影響,美國華人教會近年開始關注跨文化宣教的重要性,認識到「未得之民」地區是重要的宣教禾場,需要差派宣教士前往該地區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回顧200年前,歐洲宣教士在自己的家鄉不容易遇見華人,因此,宣教的模式就是受差遣前往亞洲。然而,如今鑒於人口的遷徙和高度都市化的結果,在這些流動人口中,為當地基督徒提供了宣教契機,向許多從未聽聞過福音的群體,如回教徒與印度教徒傳福音。

美國華人教會也應該重視「散聚宣教」。因爲每年成千上萬的華人離鄉背井,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約4,600萬華人分佈在全球各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散居群體。根據2020年人口統計,在2019年美國的華裔人口約540萬人 (Census Data, 2019) 。移民人們選擇來美國是被她的繁華所吸引,這裡有世界先進的科技,優質的教育,豐富的天然資源,清新的生活環境,以及自由多元的文化。我們的初衷是追求經濟和教育的好處,帶著美國夢,選擇了美國。可是神的救贖計畫,揀選我們華人藉著耶穌基督與神和好,成為神的兒女,將勸人與神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成為福音的使者,勸世人與神和好(哥林多後書5:18-20)。因此,美國散居華人基督徒參與散聚宣教,責無旁貸。

具體建議

1.因著真理確實認識恩典的福音

歌羅西書一6「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也傳到全世界;你們聽了福音,因著真理確實認識了神的恩典之後,這福音就在你們中間不斷地結果和增長,在全世界也是一樣。」(新譯本)美國華人教會目前的窘境是福音沒有結實增長,急劇老化,雖然宣教有識之士到處宣講呼籲美國華人教會要參與跨文化宣教,可是華人教會卻力不從心。我認為根本原因是美國華人移民教會對福音缺乏正確的認識,將福音侷限於個人的得救、蒙福、生活安適,成為精緻的利己工具,而非視福音為神國度關乎萬民的好消息。約翰.派博(John Piper)説:「宣教最要緊的是將福音搞清楚,絲毫不差。」沒有真實的認識福音大能,即使大聲疾呼,仍舊缺乏宣教動力。

因此,要跨越文化(to cross a culture)從事「散聚宣教」,美國華人教會先要呈現「十字架文化」(the CROSS culture),其中的表徵之一就是要被神國度的福音更新,抛開移民心態,學習亞伯拉罕將「應許之地」當作「異地」,承認我們是客旅,是寄居的(希伯來書十一13)。東漢時期王粲一篇傳頌千古的《登樓賦》寫道:「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身為移民,我們在尋求一個更美的家鄉,這段文字值得美國華人教會反思。美國雖然是一個「很美」的家鄉,卻不是「最美」的家鄉,有什麽值得我們留戀的呢?可是美國華人教會有深厚的「羅得情結」,挪移帳棚,延遲不走,認定美國是最後的家鄉,不知道我們的家鄉是在天上(希伯來書十一16);「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希伯來書十三14),就是神所經營建造的有根有基的上帝之城(希伯來書十一10),將來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萬國萬民,要聚集在神的寶座前敬拜(啓示錄七9)。

史普羅(R.C. Sproul) 説:「沒有福音,一群人的聚集,無論如何宣稱,絕對不會是一個真實的教會。」如果沒有被十字架恩典的福音改變,我們就不會像身在雅典城的保羅,看見滿城的偶像,心中焦急(使徒行傳十七16),而只是悠哉游哉地的在自己的屬靈死胡同(spiritual cul de-sac)安居樂業,等著進入天國,至於其他人能否同進,干卿底事。如果缺乏永恆的福音視野,我們就成為一批屬靈的無業游民,無所事事,要動員一群「不急之民」去接觸「未及之民」,那是緣木求魚。

2.向散居人口傳福音

被福音更新的表徵之二是願意真實的與周遭社群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近年來,美國都會區湧進大批的外來人口,其中有許多未曾聽聞福音之人,因此,城市充滿了宣教的契機。在美國的紐約市、波士頓、匹茲堡、華府、亞特蘭大、芝加哥、底特律、哥倫布市、辛辛那提、達拉斯、奧斯丁、休士頓、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多倫多與蒙特婁這些城市,熙來攘往的人群穿梭於地鐵、市集、餐廳、工厰為了尋求一個更美的家鄉( 希伯來書十一6)。許多外來散居民從來沒有聽過福音。上述也是華人教會集中的地區,神讓我們華人移民居住在這些門戶城市,在我們社區提供了一條途徑來接觸世界上最不易觸及的人群,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的社區。

以美國爲例,有一群特殊的群體,就是大學校園中的國際學生,其中有許多來自福音閉鎖的國家。如今來到美國求學深造使他們聆聽福音的機會遠大於他們的母國。日後,他們學成歸國,將福音帶回本地本族父家。使徒行傳二5「從天下各國來,住在……」的景象正活現在我們美國華人教會的眼前。以前似乎遙不可及的萬國萬民,已經來到我們的家門口。「地極」這個詞匯被賦予新意,不再只是地理位置,而是任何未聽聞福音的群體。家門口儼然成為宣教禾場。所以,以神的眼光來看,華人的散居非偶然。散居華人群所累積的異文化生活經歷足,已使我們成為跨文化宣教士。因此,向國際學生宣講福音需要我們以宣教士的精神進入學生身處的文化,帶領他們悔改,信福音,跟隨基督,委身教會,隨走隨傳,延續福音傳承,繼續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

3.反向宣教 ——向美國主流人口傳福音

雖然美國具有濃厚的基督教文明,但是,美國的基督教影響力日漸式微。美國華人教會大部分傳福音對象是依據使徒行傳十一19的模式,「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散居華人基督徒向華人傳福音,這是天經地義的。然而,美國的社會卻日趨世俗化,成為了排名在中國與印度之外,世界第三大的宣教禾場。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安提阿教會「也向希臘人宣講主耶穌」的模式(使徒行傳十一20),主動地愛鄰舍,接觸當地文化族群,進行「反向宣教 」。

例如:美國華人基督徒嚮往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居住在城市郊區的佳美之處,很少接觸都市內窮困潦倒市民。我們也不願意與社會邊緣弱勢人群為伍,也不知道如何向他們傳福音。可是,反觀耶穌基督,祂本來富足,卻為我們成為貧窮,叫我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哥林多後書八9)。當我們在向上移動,為職場生涯力爭上游,耶穌卻向下移動,將一切都拋棄了,為了什麼?為了愛我們,得到我們。耶穌基督呼喚我們走向祂,不是漫不經心的建議;祂的呼喚如此莊嚴,要求我們全然的回應。因此,我們要效法基督,關顧並且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加福音四18;加拉太書二10)。這需要華人走出安適區,投入精力時間,以鹽和光的身分,在行善的事上,熱心行善,預備行善,留心行善,學習行善(提多書二14;三1;三8;三14),將榮耀歸給天父 (馬太福音五16)。

結語

跨街與跨洋——「散聚宣教」與「未得之民」是互補模式

與傳統的宣教模式不同,「散聚宣教」消弭了進行跨文化宣教的地理距離。但是,我們不會忽視為數龐大、仍居住在福音閉鎖區域的「未得之民」,仍然居住在某一個福音閉鎖區域,等待神的使者去宣講福音。我認為「散聚宣教」與「未得之民」的宣教模式是互補的。一個願意「跨街」在本地去愛異文化鄰舍的基督徒,一定也有心志「跨洋」往在異地去讓「未得之民」聽聞福音。藉著「散聚宣教」獲得跨越文化的生活經驗,成為跨越疆界的宣教士的寶貴資產,來傳和平的福音給近處的人,也給遠處的人(以弗所書二17)。

我們要倚靠耶穌基督教會唯一的謀士—— 聖靈,因為,在耶穌基督的教會,只有一位謀士,就是聖靈。如果我們能夠集結最豐厚的物力、財力資源,使用最先進的大數據研究方式與人工智能,找出全世界「未得之民」所在地與人數,解決宣教學所有爭議的課題,整合所有的觀點,擬定最具開創性的宣教策略,差派最精力充沛滿腔熱血,為主耶穌福音而捨身的年輕世代,卻沒有倚靠聖靈的工作,發白的莊稼仍舊是莊稼。教會唯有憑藉聖靈活潑的動力與指引,被差派進入世界,見證耶穌基督是恩典的救贖。今天美國華人教會站在宣教的十字路口(the cross road)思索前路,應該向左或是向右,願散居各地神的百姓能聽見背後有聖靈的聲音說:「這是正道,要行在其間。」(以賽亞書三十21)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24年刊,第十一至十九頁。


註:日後以色列人被稱為「希伯來」人,意思是一群「由大河那邊遷徙過來」的人。

參考文獻:

1.Nehrbass, K, A. Arrington, and N. Santos. 2021. Advancing Models of Mission-Evaluating the Past and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William Carey Publishing.

2.Lee, P.T. and J. S-H. Park. 2018. Beyond people group thinking: A critical reevaluation of nreached people groups. Missi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6(3):212-225.

3.Winter, R. 1974. The Highest Priority: Cross-Cultural Evangelism. The International on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sm.

4.Johnstone P (1990) People groups: How many unreach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ns 7(2): 35–40.

5.Datema, D. 2016. Defining “Unreached”: A Short His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logy. 33:45-71.

6.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2021.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2020 Highlights. https://desapublications. un.org/publications/international-migration-2020-highlights.

7.龔文輝,2022,《超越的使命—華人散聚宣教》。基督使者協會/華人散聚事工共同出版。

8.US Census Bureau, 2019.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1-year estimates (Census Data).

分享此文:
Facebook電子郵件Google+WhatsApp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復活之主的使命(散聚宣教案例:馬來西亞)|蔡家存
Next: 直面苦難的跨文化宣教|思溫格

相關文章

li-yang-oS2MSW5ipH0-unsplash
  • 普世宣教

全球移民潮中的福音使命——香港移民與散聚宣教的新視界|譚文鈞

2025-01-15
地圖
  • 普世宣教

散聚宣教契機 ——全球移民中的挑戰與跨文化福音機會|王欽慈

2025-01-13
Podcast 改版 - S4 (16:9) - 28
  • 普世宣教

全人投入「好玩的」宣教路!

2024-08-01
Search for:

熱門標籤

10/40之窗 Alex 三一神 中東 人際關係 Harold Chan 任克達 何伯昌 vu 亞洲 Joseph Chean 何漢榮 何世川 Sophia Chen 中南美 人性 何俊文 Ray Lin Patricia Lau 于慕潔 何瑞芳 何智雄 中國心 何建榮 中國教會 何仁豪 中亞 dailyprompt-1845 世界觀 于迦勒 Paul Stevens u 丁聖材 中國 今日華人教會 dailyprompt 中國文化 中美洲 何有義 何玉峯 何珍好 以色列 三一神論 何俊明 Jimmy

熱門文章

宣教的整全使命|王永信 宣教神學 1
  • 普世宣教
  • 神學教育

宣教的整全使命|王永信

2010-12-03
福音未及之民的定義、現況及反思|葉大銘 sippakorn-yamkasikorn-dcR19WRRobU-unsplash 2
  • 普世宣教

福音未及之民的定義、現況及反思|葉大銘

2014-06-19
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可行策略|黃約瑟 masjid-pogung-dalangan-DBsQFuIbXg4-unsplash 3
  • 普世宣教

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可行策略|黃約瑟

2012-06-16
差傳過來人的佳美見證|歐陽瑞萍 rock 4
  • 普世宣教

差傳過來人的佳美見證|歐陽瑞萍

2011-07-07
重新想像教會的未來! 12 5
  • 教會發展

重新想像教會的未來!

2022-06-16
德國華人宣教經歷|吳振忠、溫淑芳 michael-pohl-L9dcnU9izHY-unsplash 6
  • 普世宣教

德國華人宣教經歷|吳振忠、溫淑芳

2012-06-01
栽種和平的行動與思索 EP111 7
  • 神學教育

栽種和平的行動與思索

2023-05-18
10th_CCOWE_KV_1200_Artlib
全球華人教會

第十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董家驊

2025-03-25
rirri-z4KhbVhPP7s-unsplash
教會發展

網絡社會中的宣教事工與科技更新|朱珩甄

2025-01-17
marvin-meyer-SYTO3xs06fU-unsplash
教會發展

教會真的要做媒體嗎?|崔文青

2025-01-17
North Borneo Sabah, Malaysia
神學教育

抗爭與共融 ——馬來西亞公共神學的思考與踐行|張俊明

2025-01-16
florian-weichert-95flJvpA5Iw-unsplash
神學教育

從關係看基督信仰中的和平之道|郭偉聯

2025-01-16
li-yang-oS2MSW5ipH0-unsplash
普世宣教

全球移民潮中的福音使命——香港移民與散聚宣教的新視界|譚文鈞

2025-01-15
  • 全球華人教會
  • 神學教育
  • 普世宣教
  • 門徒培育
  • 職場使命
  • 教會發展
Copyright 世界華福中心 CCCOWE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