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代

過去幾千年,來華傳教士作光作鹽,在缺醫少藥的年代客死他鄉,將一生奉獻給中國,正如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他們不僅是用文字,乃是以生命和行動翻譯信仰。當今,華人文化置身於西方思潮和中國哲學傳統的碰撞、真理和世俗化的博弈中,今天的宣教工作可以從歷朝歷代的西方傳教士身上學到怎樣的洞見?這樣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持,做蒙召的「使命門徒」見證福音?又該如何將福音地道地翻譯進華人文化?快來聽聽梁博士的分解吧!
多元文化是祝福也是張力,教會應當如何面對?分堂聚會怎樣建立家庭式的歸屬感?近年的香港移民潮對加拿大本土教會有何影響?1.5代如何牧養?如何促進兩代之間的溝通?神學教育和實際牧會有怎樣的關聯? 王理智牧師的分享展現了在複雜多變的時代中不停止對話的精神和多元文化中福音無限的可翻譯性。不是為了對話而對話,而是為了愛彼此。一起來聽聽王牧師從70年代留學加拿大,經歷排華,到牧養多元文化神學生和教會的故事吧!
王健安博士長年致力於研究領導力和兩代議題。其研究不僅是對加拿大教會現狀特性的觀察,許多洞見更揭示了值得全球華人教會關注的共性。如何以聆聽、了解、接納、尊重、鼓勵、陪伴來創造安全的對話空間?上下兩代亦師亦友,從上承傳寶貴屬靈財富,對下成全多元宣教模式,同心同行,共繼召命。來聽聽王博士怎麼說吧!
如互聯網一般,新時代往往隨著科技的發展悄然到來,運行於無形之中。疫情的持久戰儼然已成為變遷的催化劑。去中心化的協作邏輯正在改變過去中心化的動員邏輯。然而千變萬變,不變的是人心。這讓我們深思,教會該如何準備回應時代、迎接未來?請台灣詮識數位執行長陸子鈞為我們一一解密!
戴眼鏡已有五十年,彷彿初次以真正的視覺看世界。陳世欽牧師雀躍地對醫生說:「太寶貴了,這真是從來沒有過的感覺!」最近動了白內障手術的他,左眼重獲美麗視野、右眼維持多年扭曲的視線,兩眼重疊的世界、適應與調整的艱辛過程,讓他再次省思從基督裡重生的屬靈意義,和在世生活操練的重要性。這一集,由重獲真視野談起,陳牧師將分享「門徒生活操練」的關鍵與秘訣。 而卸任在即,回顧在世界華福中心十年的事奉歷程,陳牧師盡訴心聲、傾囊相授。談到初次接棒時「自找」苦惱的那時的他、談到擔當總幹事長年四出奔走卻還能應付大量講道的個人心得。也談到他對華人傳承如此艱辛的觀察與分析。最後,是作為傳承者的一場謙卑的告白,並給予接棒者最真誠的忠告。這一集,即將交接的兩代華福總幹事,彼此交心對談,把最真實的自己呈現。從對談中,讓我們感受兩代同行,彼此互勉的美好!
從龍的傳人到主的門徒,從無神論者到教會的牧者,從共產主義者到福音主義者── 他,是海外宣教士結出來的屬靈果子。自稱來自紅色國家、紅色家族的龍降恩牧師,是中國家庭教會85後的牧者,17歲在大學認識基督,被主寶血洗淨,及後在中國大陸牧會、念神學,再到香港和美國深造。 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三地在神學教育方面的差異與洞見。他透過學習反思和自身經驗的文化衝擊,指出東西方在神學、教會、信仰核心所面臨的危機。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影響底下,龍牧師觀察到世界各地年輕人的特質愈趨同化,社會衝擊、心理疾病與家庭缺失導致青年流失,已成為普世教會所面對的共同議題。 面對世代與社會的種種挑戰與危機,基督門徒該如何堅穩信仰、昂首面對? 「真正的神學家被塑造是因着生與死的考驗、印着火一樣的試煉,而不只是思辨和學術。」龍牧師在訪談中引用路德的提醒,寄予普世教會以生命跟隨基督,決心擺上一切!
當新時代快速變幻的科技與人事物都催促著我們進入「創新」潮流,「歷史」仿佛只是已逝之物,不值重提。然而,基督教信仰正正承載著長遠而重要的過去,與歷史無法切割!不只聖經中百分之九十的內容也關於歷史,回看過去,歷史給予教訓以外,也呈現了上帝對每個民族心意的大圖畫。歷史洪流中的每一道浪潮都在上帝的藍圖中進行。 這一集,中國家庭教會朱子閑傳道將為我們精要簡述中國教會百餘年的歷史。從看歷史的角度,回應華人教會「開創與固守」的兩極思想、青年流失和信仰傳承的問題。「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否能夠告訴我們答案?歷史,或許早已提供往前創新的基礎與線索?
青少年流失是全球華人教會所面對的共同挑戰,在美國亦然。跨代的差異、言語的隔閡、世界觀猛烈的衝擊,新一代的孩子活在資訊爆炸的世代,後現代思潮讓各種各樣的事情看來似是而非、尖銳的社會議題讓許多家庭關係撕裂。漸漸,兒女的心仿佛轉向了世界。 作為第一代移民的鄭立新牧師擁有20年牧養美國第二代年青人的經驗,他深深體會到:「如果我們不把精力放在下一代,我們便會完全失去他了。」世界觀如同暴風一樣猛烈的把新一代從真理中拔起,這一集,鄭牧師將與我們從「面對世界觀」的角度出發,談談信仰與真理如何主動出擊,迎戰世界尖銳的提問。而面對這些衝擊,在家教育又是否一個出路?家庭、教會、教育,如何能一同造就信仰的傳承?我們來謙卑聆聽。
教會是愛下一代,還是只是需要下一代的能力?談到跨代牧養,這尖銳的問題實在值得提問。義大利華人教會青年流失嚴重,沈利牧師認為語言隔閡和不適應教會傳統文化是箇中原因。談到補救方案,沈牧師直說:「他們需要真正愛他們的牧者」,而門訓正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鍵過程。網路崇拜在疫情之下興起,專業的器材、用心的「製作」真的能連結生命,造就門徒嗎?對於教會而言,疫情的出現似乎是一場考驗。當各地牧者領袖都面對著遠距離牧養的痛苦時,是什麼讓大家堅持下去?面對疲於奔命的生活、愈漸黑暗的時代,「捨掉可以捨掉的,抓住不能失去的。」這是沈牧師給華人教會的忠告。
對於「合一」,年長一輩可能希望透過群體相處中的共融來達成,而年青一代則可能希望不同的聲音和價值觀被聽見。當每個人都在群體和世代中嘗試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尋找自我身份認同的時候,代與代之間,是否真的有可能從共識中達成合一? 陳炳中牧師(阿班)作為1.5代的信徒,同時也牧養著美國華人教會1.5代族群,對於世代差異、身份認同有著深刻的反思。同時面對動盪多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教會該持守什麼?又該突破什麼?如果教會能預知2020年疫情爆發而有所預備,今天又會有什麼不同嗎?擁有生物學背景、同時是牧者又是Youtuber的阿班牧師,到底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
在科技發達、資訊唾手可得的世代,當代信徒的聖經理解和神學水平相比二、三十年前竟然有大倒退?謝木水院長以多年在各地牧養和進行神學教育的經驗愛心說誠實話。他在慨歎中呼籲信徒務必要重燃對聖經的熱愛和整全認識。同時,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他相信真理教育、以家庭為單位的跨代牧養、善用新世代科技所長、改寫傳統的領導模式,將為「跨代同行」和「承傳」帶來關鍵作用。此外,教會社會責任與政治的界線在今天越見模糊,過多的期望與絕望都為教會帶來負面打擊。華人教會在當下處境如何能化危為機呢?他認為需要「斷!捨!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