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培育

戴眼鏡已有五十年,彷彿初次以真正的視覺看世界。陳世欽牧師雀躍地對醫生說:「太寶貴了,這真是從來沒有過的感覺!」最近動了白內障手術的他,左眼重獲美麗視野、右眼維持多年扭曲的視線,兩眼重疊的世界、適應與調整的艱辛過程,讓他再次省思從基督裡重生的屬靈意義,和在世生活操練的重要性。這一集,由重獲真視野談起,陳牧師將分享「門徒生活操練」的關鍵與秘訣。 而卸任在即,回顧在世界華福中心十年的事奉歷程,陳牧師盡訴心聲、傾囊相授。談到初次接棒時「自找」苦惱的那時的他、談到擔當總幹事長年四出奔走卻還能應付大量講道的個人心得。也談到他對華人傳承如此艱辛的觀察與分析。最後,是作為傳承者的一場謙卑的告白,並給予接棒者最真誠的忠告。這一集,即將交接的兩代華福總幹事,彼此交心對談,把最真實的自己呈現。從對談中,讓我們感受兩代同行,彼此互勉的美好!
從龍的傳人到主的門徒,從無神論者到教會的牧者,從共產主義者到福音主義者── 他,是海外宣教士結出來的屬靈果子。自稱來自紅色國家、紅色家族的龍降恩牧師,是中國家庭教會85後的牧者,17歲在大學認識基督,被主寶血洗淨,及後在中國大陸牧會、念神學,再到香港和美國深造。 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三地在神學教育方面的差異與洞見。他透過學習反思和自身經驗的文化衝擊,指出東西方在神學、教會、信仰核心所面臨的危機。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影響底下,龍牧師觀察到世界各地年輕人的特質愈趨同化,社會衝擊、心理疾病與家庭缺失導致青年流失,已成為普世教會所面對的共同議題。 面對世代與社會的種種挑戰與危機,基督門徒該如何堅穩信仰、昂首面對? 「真正的神學家被塑造是因着生與死的考驗、印着火一樣的試煉,而不只是思辨和學術。」龍牧師在訪談中引用路德的提醒,寄予普世教會以生命跟隨基督,決心擺上一切!
全球華人散居各地、落地生根,卻彼此疏於連結互助,華人教會如是。1974年,為了聯繫眾海外華人教會合一推動福音差傳,上帝興起了「華福運動」。走到了今天,「華福運動」依然與時並進、與我有關嗎?這一集,我們邀請到連任兩屆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的陳世欽牧師前來訪談,他擁有約四十年在世界各地服事的經驗,將與我們鳥瞰全球華人教會的概況、細思慢想「使命」與「門徒」的一體兩面。在 “If everything is mission, nothing is mission”的迷思底下,到底「使命門徒」和傳統宣教士的角色如何被理解和取得平衡?而當提到對華人教會最迫切的關注,陳牧師引出了「領袖危機」的議題。這一集,從過去談到現在、從東談到西、從內在談到外在的生命素質,讓我們一同從中聆聽、反思、學習。
1972年,美國麻省牛頓第一教會關閉。這家擁有308年悠久歷史的教會,將其具歷史意義的文物捐贈給博物館,又將教會建築物賣給一家希臘福音教會,正式解散。牛頓第一教會創立於1664年,到1952年全盛時期,會友增至1200人。但不幸的是,會友人數開始逐漸減少。事工再延續20年(1952~1972),該教會會友人數由1200減至325,其中只有很少年輕人,四份之三的會友超過五十歲。因此他們決定關閉教會。從以上敘述中,我們看出甚麼問題?
如果門徒訓練真的那麼重要,為何常被忽視?現在你必須明白,我們以三種方式忽視某些事情。我們忽視,不做某些事。我們忽視,不再做某些事。我們忽視,以錯誤的方式做某些事。教會常常忽視門訓,這非因我們不知道其重要性,門訓的重要性就在《聖經》中。每家教會的焦點都包括門訓,或存在於其使命宣言之中。門訓是大使命的一部份。再者,教會忽視門訓,並非因不進行或不再進行門訓。那麼為何門訓仍被忽視呢?
好消息。壞消息。在《聖經》裡,耶穌常使用對比的修辭教導一些重要的東西。《路加福音》十章二節有一個危機,一個相當重大的危機。耶穌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這裡有些極為重要的課題。對國度門徒訓練而言,它是深邃和基本的,也是一些對普世差傳極其重要的東西。好消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