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培育

面對宣教運動生命周期(life-cycle)的改變,華人宣教運動應避免青年宣教的缺席,作好人才培育的超前部署,給予他們最大的資源,鼓勵善用新方法及工具去衝破宣教的限制,為未得或未及之民的需要再努力,避免因老齡化引致宣教運動進入衰退期。港人教會與一代又一代的宣教士走過不同歲月,由呼召到出發,又由工場到退下火線的日子,這寶貴經驗能成為各地華人教會的借鏡,學習以人為本的宣教事工,讓各地華人教會更能回應普世宣教運動的需要和挑戰。
過去幾年,全球極端氣候頻頻出現,氣候與生態危機已不再是理論,而是我們真實在經歷的現況。關懷上帝所創造的地球,也是教會所領受的整全使命之一!本集邀請到長期在基督教生態保育組織「磐石加拿大」(A Rocha Canada)及「磐石國際」(A Rocha International) 服事的趙汝圖傳道,來談一談關懷生態與作主門徒之間的關聯,以及作為基督的門徒,如何在生活和教會中具體實踐生態關顧。
「團隊建造」和「領袖培育」對堂會的健康發展有一定的重要性。近年有越來越多的牧者看到,透過「教練(Coaching)」可以作為培育門徒和建造團隊的重要工具,突破傳統作法的一些瓶頸。本集我們邀請到曾是企業教練,現在是台灣繁星教會的主任牧師陳建宏牧師來跟我們分享,「教練(Coaching)」到底是什麼?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善用這個工具來培育領袖、建造團隊。
「如何牧養青年世代」是全球華人教會的大哉問。過去許多佈道和牧養青年世代的作法,這幾十年似乎陸續都碰到瓶頸。隨著今日世界人口的流動比以往更快速,今天青年人的世界觀及對生活、生命的看法為何?教會在今日的環境中,如何有效地做青年佈道與門訓的工作呢?本集邀請到長期在北美服事中國留學生和美漂中國青年的陸尊恩傳道,來分享他過去十幾年的觀察實驗和反思。除了分享青年牧養的常見「誤區」,也舉了許多對年輕世代佈道與門訓的內容實例,發人深省。
世界各地華人教會的歷史長短不一,但現今在這些西方國家的華人教會所面臨的一個大哉問是:面對說英文、西語、義語、法語......等等的下一代,華人教會到底該如何理解和看待「華人」這文化、語言和身分的根?本集我們邀請到出身於香港,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黃志文牧師,分享身為雙重文化身分的祝福與掙扎,並從一個「接棒者」的角度,來反思華人教會的「傳承」。
許多牧者在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常感到教會的門徒培育出現了瓶頸,上了很多課,教授了很多知識,但生命改變的卻有限。本週我們邀請到新加坡基石教會的吳子平牧師,他過去也曾在牧養的過程中經歷這樣的困境,而開始深入探究到底現行的門徒培育有什麼缺失,以及他與團隊是如何摸索把門徒培育與身心靈的改變更好地連結。
現代主義若是科學家的時代 後現代主義則是藝術家的時代.看重想像力美感和說故事。今天我們邀請到在美國耶魯大學讀書的林韡承弟兄,大學讀資訊工程的他到底是怎麼一頭栽進戲劇的世界裡?象徵符號非語言的力量,對基督徒的崇拜又意味著什麼有哪些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地方?一起來聽聽。
「中心思想」決定了一個人、一個組織的高度和長久的成敗。淡江教會禮拜堂「十年磨一建」,莊牧師最願分享的不是籌款的經驗,而是恩典的經歷。神在教會生命中的建造、拆毀、呼召和領受,牧者品格的塑造和培養,「中心思想」的累積、建構和提煉。如今,同時躋身於牧會現場和神學研究的他,話裡話外都透著實幹者的務實、學者的深度、對時間彌足的珍惜和對福音單純的執著。他的生命又曾經歷過怎樣的「十年磨一建」?
為何認識「靈命倦怠」對於職場領袖和建造門徒如此重要?基督徒的服事是一種內在生命的自然流露,內在生命的質素將決定事工的品質。因此留意內在生命,是活出門徒身份至關重要的議題,也使我們在被呼召的各個場域中活出耶穌的形象。因而若缺少對「靈命倦怠」的認識,以至於不知如何克服,便必然會阻礙我們完成事工和實踐神對我們的召命......
多元文化是祝福也是張力,教會應當如何面對?分堂聚會怎樣建立家庭式的歸屬感?近年的香港移民潮對加拿大本土教會有何影響?1.5代如何牧養?如何促進兩代之間的溝通?神學教育和實際牧會有怎樣的關聯? 王理智牧師的分享展現了在複雜多變的時代中不停止對話的精神和多元文化中福音無限的可翻譯性。不是為了對話而對話,而是為了愛彼此。一起來聽聽王牧師從70年代留學加拿大,經歷排華,到牧養多元文化神學生和教會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