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法國疫情爆發初期,確診人數已迅速超越一千,許多教會在第一時間停止實體聚會。除了採取應變,巴黎基督教新焦點教會牧師孫柯楠牧師卻視之為教會學習「反脆弱能力」的大好機會。他認為教會既是生命體,定當能按照處境去應變與成長。面對危機,過早的判斷未必能體會上帝的心意,但未雨綢繆卻是必須。教會若能操練「反脆弱」的抗壓能力,隨機應變,不因環境受損,甚至受益,能力便更大了! 同時,孫牧師也將分享歐洲大陸華人教會在發展及管理上所面對的挑戰。他認為這必須回歸到領導力的課題。如何幫助弟兄姊妹建立系統性方式去思考和詮釋上帝的真理、與主的互動,也是建立領導力關鍵的一環,卻往往少被重視。訪談中,他也提到「改變一個群體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領袖,但過程是漫長的。」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一個領袖的建造,同時也需要群體的信任、同行與支持!
全球華人散居各地、落地生根,卻彼此疏於連結互助,華人教會如是。1974年,為了聯繫眾海外華人教會合一推動福音差傳,上帝興起了「華福運動」。走到了今天,「華福運動」依然與時並進、與我有關嗎?這一集,我們邀請到連任兩屆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的陳世欽牧師前來訪談,他擁有約四十年在世界各地服事的經驗,將與我們鳥瞰全球華人教會的概況、細思慢想「使命」與「門徒」的一體兩面。在 “If everything is mission, nothing is mission”的迷思底下,到底「使命門徒」和傳統宣教士的角色如何被理解和取得平衡?而當提到對華人教會最迫切的關注,陳牧師引出了「領袖危機」的議題。這一集,從過去談到現在、從東談到西、從內在談到外在的生命素質,讓我們一同從中聆聽、反思、學習。
Clubhouse、MeWe、Telegram、Signal、Instagram、Whatsapp、Line、Wechat、Youtube、Facebook、Podcast、Zoom等等。你的手機已安裝了以上的軟體了嗎?在疫情和社會不穩之下,新媒體興起和轉換的速度變得前所未有般快。為了適應時代和尋找出路,教會群體加緊學習,連神學院也推出了網上神學教育。但改變卻沒有為全職事奉的人數帶來新高峰,不增反跌。擁有資深媒體界經驗的現任神學院講師蔡玉玲老師一針見血地提出反思:「基督教群體是正在使用媒體呢?還是被媒體使用呢?」當代信徒被持續不斷和海量的媒體資訊包圍,各種各樣的觀點角度爭相建構著我們的世界觀,最終在不同群體中造成層層撕裂。到底教會該不該談論政治議題?最後,作為女性基督徒領袖,蔡老師將淺淡男女領袖跌倒的個人看法。
在科技發達、資訊唾手可得的世代,當代信徒的聖經理解和神學水平相比二、三十年前竟然有大倒退?謝木水院長以多年在各地牧養和進行神學教育的經驗愛心說誠實話。他在慨歎中呼籲信徒務必要重燃對聖經的熱愛和整全認識。同時,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他相信真理教育、以家庭為單位的跨代牧養、善用新世代科技所長、改寫傳統的領導模式,將為「跨代同行」和「承傳」帶來關鍵作用。此外,教會社會責任與政治的界線在今天越見模糊,過多的期望與絕望都為教會帶來負面打擊。華人教會在當下處境如何能化危為機呢?他認為需要「斷!捨!離!」。
僕人式領導帶來兩難境地。或許不同看法的最大舞臺聚焦在如何將異象型領導模式與僕人式領導連上關係。毫無疑問,部份教會推崇異象型的教牧領導,這帶來更新和教會增長。然而,強勢而專橫的領袖單方面作決定時沒有僕人心腸,導致出現受傷的會眾。另一方面,其他教會內的溫和式教牧領導得到高度評價,受傷的靈得到醫治,並帶來成長,因為這些領袖發現服侍比領導更容易......
最近我以電腦搜尋一家聖經學院的圖書館,逾五百本書關於「領袖」(leader)和「領導」(leadership);我以「僕人」(servant)和「成為僕人」(servanthood)作類似搜尋,卻只有四本。兩者相比,每120關於領導的書,才有一本關於成為僕人的書,足可證明關於「領導」的寫作遠超於「成為僕人」......
教授站在管理課的學生面前,當課堂開始,他靜靜地拿起一個非常大的空瓶子,然後在瓶子裡放滿石塊。接著他問學生瓶子是否滿了,大家都同意。教授又拿起一盒卵石,倒在瓶子裡,輕輕地搖了搖瓶子。卵石跌進石塊間的空隙。然後他再次問學生瓶子是否滿了,大家都同意。教授接著拿起......
艾塞克斯(Essex)伯爵羅伯特.德弗羅(Robert Devereux)在一五九九年對威洛比.德斯比勳爵(Lord Willoughby)說:「理由不像衣服一樣會穿破。」合適的理由不會用壞。相反,它們恰好為持久的行動奠定了基礎。因此,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時不時地退一步問自己:「我為甚麼要做我現在做的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