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神學

董家驊牧師曾任洛杉磯台福教會及台灣石牌信友堂的牧師,致力於教會牧養與神學教育,同時積極參與公共議題及社會對話。目前,他擔任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他表示,願意全心全力跟隨上帝的託付,在上帝的國度中成為「搭橋的人」,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與理解。他將與我們分享他的生命歷程、信仰見證、使命願景,以及對實踐神學的心得體悟。
過去十幾年,各地的華人教會愈來愈看重公共神學的發展,因為意識到教會不可能永遠自絕於社會和文化,信仰的實踐也不能只限縮在私人領域和教會圍牆內。本集我們邀請到長期教授基督教倫理學,現在富勒神學院任教的羅秉祥老師。他近年正撰寫《實踐公共神學:馬丁路德金恩與葛培理》一書,比較馬丁路德金恩和葛培理(葛理翰)兩位美國牧者公共參與的進路,並分享這對今日華人教會有哪些可以借鏡之處和提醒。
世界局勢的變動、戰爭的威脅影響了全球。本集節目書翔訪問了香港浸會大學的郭偉聯博士,他分享華人社會中有一個穩固/定的結構,期待安定和諧 。但和諧就等於和平?還是只是積忍不發?但基督信仰的本質、救恩的內涵是直面我們的罪惡的。面對罪惡和公義的議題,和平是不是只是口號或粉飾?小至自我內心的平安、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到面向戰爭、公共議題的發聲,郭偉聯博士透過近年他深耕的「栽種和平」計畫去實踐,提出了行動和步驟,值得我們一起省思。
董家驊牧師看到實踐神學並不只是談論如何建構一套理論,而是先去看當下的實踐是什麼,這實踐的背後受什麼理論影響,再回到聖經文本去做神學反思,從而產生實踐的更新。而福音則是讓我們看到,即便人類最大的失敗,上帝都可以把它變成得勝的記號。所以見證福音的大能就是實踐我們在基督裡本為一的關係。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遇見各種挑戰。李適清博士原是會計專業,在北美參加專業人士團契時奉獻自己為主所用;隨後回香港創業,在上帝的詰問「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中走上神學研究、投入職場神學領域的路。過去12年的職場(工作)神學教學與研究當中,她發現職場基督徒遇到最實際的問題其實是「關係」。本集節目中她分享了最近甫出版的新書「駕馭工作」,也回答了「如何在牧養與工作效率/果效當中找到平衡」、「營商宣教的困難是否在於過度看重方法而忽略工作者?」這類的尖銳問題。若想知道關於工作與信仰關連的各種討論,別錯過本集的對談!
新冠疫情的持久戰不只影響著個人,也衝擊著教會。然而,它卻像一把去偽存真的雙刃劍,考驗牧者、領袖和教會。提醒牧者緊守牧養之核心── 門徒訓練,深思如何培育出真門徒。疫情共存的處境也推動教會跟上科技時代,為神去得網絡世界的「未得之民」。黃牧師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我們,在神手中,一切危機都能是契機!快來聽聽他的分享吧!
如何用「創造、墮落、救贖、新創造」和「5P」的思維框架審視各行各業?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工作?是按世俗的標準論成敗、看果效,還是問「我們對福音忠心嗎?」。職場宣教是帶著「福音使者」的身份「走到哪傳道哪」的精神。而背後是一套完整的基督徒工作觀和宣教觀,快來聽聽廖弟兄如何帶你從「wow」到「how」吧!
「中心思想」決定了一個人、一個組織的高度和長久的成敗。淡江教會禮拜堂「十年磨一建」,莊牧師最願分享的不是籌款的經驗,而是恩典的經歷。神在教會生命中的建造、拆毀、呼召和領受,牧者品格的塑造和培養,「中心思想」的累積、建構和提煉。如今,同時躋身於牧會現場和神學研究的他,話裡話外都透著實幹者的務實、學者的深度、對時間彌足的珍惜和對福音單純的執著。他的生命又曾經歷過怎樣的「十年磨一建」?
說起神學,你會想到什麼?三位一體,道成肉身,因信稱義? 神學是學習搭建過去的語境和今日的處境之間的橋樑;學習身處日新月異的世界,以聖經為本,並福音為基礎的思辨;學習面對挑戰,與自己的時代沉著對話的智慧。神學與你我息息相關?神學應該普及化?來聽聽做了兩年網絡神學寫作卻突然跑去讀神學的阿豐如何說!
約翰‧斯托得(John R. W. Stott)強調雙重聆聽(Double listening)的概念──「聆聽聖言、聆聽世界」。《使命門徒》Podcast的誕生正是一個呼應和操練雙重聆聽的平台。 在這裡,您將會聽到跨代、跨界和跨文化的聲音。每一集,我們會與一位來自全球不同城市的華人基督徒領袖對話,一起探索當代關鍵的議題和挑戰。我們期待透過聆聽來認識不同的文化,透過了解彼此的差異,重新反思自身處境,並學習以多向的思維去看待事物,激蕩想法、前膽未來! 《使命門徒》是第一個關注全球華人教會趨勢的基督徒Podcast平台!馬上點撃第一集,了解《使命門徒》Podcast的開展和未來節目內容。世界華福中心候任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將帶領您與全球華人基督徒領袖展開真誠並激盪人心的對話。 放眼世界,洞悉時代;觀看上帝作為,回應福音整全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