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發展和堂會管理

未來教會的領袖需具備使命驅動與適應力兼備的特質,帶領教會在吸引模式與使命模式之間尋求平衡。黃偉仁牧師強調「為散而聚」,要求教會深入人群,擺脫節目化和數字化思維,轉向生活化的福音實踐。疫情揭示了教會對實體聚會的依賴與脆弱性,而未來的教會需訓練門徒在社區和職場中服事,體現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萬力豪牧師則提出領袖需反思對門徒訓練、福音主日及數字的迷思,應強調連貫性和長期執行神的異象。綜合來看,未來教會領袖應具備靈活適應、堅持使命及跨越社會階層的胸懷,實現教會在任何處境中都能延續其使命的願景。
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已經過去,疫情對我們個人以及教會群體的衝擊,引發了我們對教會存在方式和使命的許多反思。這些反思不應該隨著疫情的結束而被忘記,反而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繼續前行。這集,我們邀請到在馬來西亞神學院(STM)教授教牧學的黃偉仁牧師,請他和我們分享他在疫情期間以及疫情之後的反思,以及他為何開始重視「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這一概念。究竟「使命教會」是什麼?它又如何挑戰、改變並更新我們今日教會的牧養與宣教呢?具體的實踐又是什麼?
全世界穆斯林最多人口的國家不是在中東而是在印尼,在這三億多人口中有10%是基督徒,華人和華裔也在這當中占了一千萬之多,印尼華人教會從許多角度來看都被上帝安置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這集邀請到印尼華福聯區的總幹事洪繼育牧師來和我們分享印尼華人教會的挑戰和機會,以及教會更新與創新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想像一下,若上帝帶領你在一個地方植堂、建立教會,你會怎麼做?又會如何思考這間新堂會存在的意義?這集很開心邀請到馬來西亞的劉育仁牧師,他在馬來半島南端、距離新加坡只有一橋之隔的城市——新山(Johor Bahru)建立「綠洲」這個群體,他的許多做法顛覆傳統對植堂的想像,非常有創意和啟發性。我們將一起聊聊,他建立「綠洲」這群體所試圖要回應以及背後的理念是什麼?並談談教會如何持續的心意更新而變化,服事上帝把我們安置在的處境和時代。
疫情對世界帶來很大的改變,也讓教會面臨傳統上僵化的處境,加上今天隨著網路革命和人工智能興起,教會是否面對新的機會呢?這集我們邀請到在美國牧養教會,卻懷著國度心胸的劉曉亭牧師,請他分享他所説的第二次宗教改革以及疫情與AI時代的宣教。
神學教育的邏輯是什麼,它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傳道人。假若我們打造出來的傳道人是持守某種取向,那麼他們就會牧養出那個方向的教會、門徒跟生態,彼此間是有著直接連帶關係的。假如失去以福音作為核心點,那它產生的會是什麼樣的傳道人呢?所以神學教育、牧者、教會門徒,三者互相緊扣,常會產生骨牌效應,這也是神學教育最後一哩路我們所要深思的。
這集我們邀請到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夏昊霝牧師,來談談近十年台灣教會的發展亮點、所面臨的挑戰是什麼?以及華人教會在回應宣教使命上遇到了那些瓶頸?我們又該如何重新理解宣教使命繼續往前走的方向及定位?
中國溫州地區的教會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發展,而溫州地區的基督徒也隨著他們到世界各地經商的腳蹤,在不同地方建立教會。其講道、派工、家長制度、重視關係的治理模式也深深地影響著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的歐洲華人教會。本集我們邀請到成長於溫州教會,受到溫州教會屬靈傳承的澆灌,投入研究溫州教會模式更新的舍禾牧師,請他來和我們分享,溫州教會的發展史、今日溫州教會的模式、危機和挑戰,以及更新的建言。
在上一個世紀的 70 年代,北美查經班蓬勃發展,其組成從經濟、求學因素移民的東南亞移民,到因不同移民法案開放而湧入的中國或香港移居者,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北美華人教會。本集邀請海外校園團契的創辦人蘇文峰牧師,要和我們分享北美華人教會過去的發展歷程、神如何使用北美華人教會的組成與樣貌,在歷史、危機與轉機中,帶出對北美華人教會未來的想像與期許。
想到歐洲,我們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西歐和南歐的國家,但對東歐的理解就相對缺乏。然而在過去幾十年,東歐的華人教會也在漸漸發展起來。本集我們邀請到在塞爾維亞華人教會的項君聖傳道,請他來和我們介紹東歐華人教會的處境、挑戰、和宣教契機,提到即便都是華人,但不同地方的華人,其實也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彼此連結和搭配的過程,也需要有一種跨文化同工的眼光。
過去三十多年「教會增長」成為一門顯學。許多牧者堂會都在尋找增長人數的方法和策略。人數的成長很重要,看到得救的人增加我們喜樂,但另一方面,質量的成長同樣重要。這次我們請到台北101教會的黃國倫主任牧師,他將和我們分享自己是如何被這個異象挑戰而植堂,也聊聊這個City to City的核心神學異象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回應我們所身處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