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使用社交媒體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網路世界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我們的想像。作為教會的領袖要學習共感理解新一代的想法,帶領他們不管在什麼處境皆活出基督的樣式。本文會從兩個導向看牧者與信徒在網絡社會中該如何實踐基督信仰、踐行大使命,以及分享一些有關科技更新迎來的挑戰與應對。
徐西面博士以神學倫理視角探討人工智能,指出許多討論忽略了對其本質的探究。他認為AI如同鏡子,並非擁有上帝形象,而是人類的慾望與需求的投射。又因AI運作過程如同「黑箱」,其不透明性與強大的運算能力,加劇了人們被取代的恐懼。然而,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被造,是包含身體和靈魂的整全存在,這是AI無法複製的。我們需要擁抱自身的獨特並承認有限,才能在與他人真實的互動和團契中,如同徐博士提到的「聖徒肉身相通」,活出上帝的形象。
面對移民流動與人口高流動性,教會不應局限於單一堂會的人數增長,而要追求上帝國度的擴展。移民潮帶來文化多元化,使人數不再是衡量教會的指標。因此,移居英國的胡志偉牧師親身經歷當地香港移民與教會發展趨勢,看見教會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合作,幫助門徒在身分適應與工作轉換中培養跨文化視野。華人教會作為普世教會的一員,需突破單一族裔的限制,跨越文化差異,操練款待並看見他者的需要,與不同文化群體攜手建立跨文化教會,為未來世代開啟普世宣教之路。
當我們談到社會液態化時,並非教會要去模仿社會的液態化,正如黃厚基博士所説的,我們有時會對創新成癮,覺得要新、要跟以前不一樣才是好的,但我們流動性的重點不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回到根本——神的話,並在真實信仰群體裡塑造,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認識上帝的恩典,在聖靈當中認識自己。
現代主義若是科學家的時代 後現代主義則是藝術家的時代.看重想像力美感和說故事。今天我們邀請到在美國耶魯大學讀書的林韡承弟兄,大學讀資訊工程的他到底是怎麼一頭栽進戲劇的世界裡?象徵符號非語言的力量,對基督徒的崇拜又意味著什麼有哪些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地方?一起來聽聽。
從新加坡到英國、現在在西班牙,服事已二十五年的胡德明老師談起所見所思,最關注的還是海外華人教會信二代的未來。究竟「保留華傳統」和「屬靈敬虔」孰重孰輕、孰先孰後?那些「傳統」和「敬虔」中有哪些是相近或其實哪些是相異?跨代的差異的現象和背後思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能如何為之禱告,或起身改變?請收聽本集精彩又扎心的內容!
10萬移民大軍抵達英國,華人信徒空前倍增,看似皆大歡喜,卻也有許多隱形的挑戰。英國華人群體有多樣性、多語言、流動性大等特色,加上新老信徒在數量上的主客矛盾,促成了教會怎樣的新格局?如何迎接挑戰,當中又有何宣教契機?保存教會自身實力和宣教差傳怎樣平衡?縱觀英國華人教會的歷史和現狀,未來會如何發展?神在這樣接待與被接待的關係中,為祂的國度、子民預備了什麼更大的祝福?快來聽聽呂牧師的解析吧!
作為一家幾十人的小教會,我們常常問:「我們能做甚麼?走出去差傳嗎? 我們沒有人員,缺乏資源,是不是能穩固及增加教會的人數就夠了?是不是讓家庭間的關係更密切,互助互愛,就不錯了?是不是讓海外青年人有個屬靈的家就很棒了?每個主日大家歡喜快樂一起敬拜,遇到問題打打電話,一起禱告,逢年過節聚聚聊聊,談心探討,還能做甚麼?」
歷史經常在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矛盾中前進。英國華人留學生宣教運動就在這種矛盾的歷史中產生,然而這運動在過去歷史的偶然性中卻錯失無數寶貴機會。今天,它在歷史的偶然性中逐步走向必然性,但願我們把握這千載難逢的宣教黃金機會,因為我們付不起那沉重的歷史代價,更不能推卸那壓在我們肩上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