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155 香港基督教超窮教會黃志誠牧師:教會如何真正走進貧窮人的生活?怎樣見證福音,才能觸動人心?
嘉賓:黃志誠牧師(香港基督教超窮教會)
主持:董家驊牧師
成為牧師的經歷
董:今天很高興邀請到香港超窮教會的黃志誠牧師 Dino牧師。一般教會的名稱都是正面的形容詞,很少聽到一個教會用「超窮」這兩個字。介紹教會事工與故事前,請Dino牧師簡單地跟我們介紹一下你自己跟服事的旅程。
黃:我唸完小學後就開始工作,五年後1972年離開香港去荷蘭生活,四年後再離開荷蘭去英國,總共在英國三十六年。頭十二年做餐飲業,後來信了耶穌,主耶穌呼召我離開餐飲業去教會服事。我1984年賣掉生意,用兩年的時間讀神學,1986年開始在倫敦一間華人教會事奉,但我其實沒有讀過神學院。因為1983年唐佑之牧師住在我家,他曉得我有全時間事奉的呼召,但他跟我說你不要進神學院讀書。我說:「牧師你一生教神學你叫我不要進神學院?」他跟我說:「神學院那邊的教學不適合你。」1996年的時候他來倫敦,他又問我有沒有進過神學院。我說:「沒有啊,牧師你叫我不要進去。」他說:「雖然你沒有進神學院,教會還是按立你。」而我其實已經在1993年1月教會按立我做牧師。所以很感恩,我什麼都沒有,沒有讀很多書,沒有進神學,我至今服事主三十七年,全是上帝的恩典、聖靈的感動與上帝對我的呼召。後來我有聖靈的感動要做宣教,是2005年我去多倫多旅行的時候,聖靈跟我講:「我呼召你從餐飲業出來不是要你在一間傳統的教會服事到退休,我要你去宣教。」我說:「好,沒問題。」後來我跟教會申請做教會的宣教士,所以後來2009年教會差我回香港做宣教。
董:牧師1972年的時候離開香港到荷蘭,基本上是在歐洲長大。在那邊做餐飲業四年後到了英國,在餐飲業等於是也做了十二年。1984年的時候開始有這個呼召感動,1986年的時候正式在教會開始事奉,然後1993年的時候按牧。牧師所事奉的這個教會,在倫敦也是歷史悠久,大家如果在倫敦找教會大概都聽過。聚會的人早期應該是蠻多不同的行業,包括知識份子、中產階級。我也進去過那個教會,就在大英博物館附近。但牧師在2005年的時候,領受了一個宣教的呼召,2009年就受教會差派回到香港。一般我們想到宣教都是去到非洲、中東或者是一些我們比較沒有聽過的地方,是什麼樣的一個感動讓你回到香港來宣教。
黃:我的感動是,回來可以跟媽媽相處,因為我離開她三十六年,我希望有段時間可以跟她生活,所以回到香港宣教。頭五年我是在禧福協會, 後來上帝感動我離開禧福,2013年建立這個超窮教會。
回香港成立超窮教會並服事無家者
董:這個超窮教會是怎麼開始的?一般人建立教會的時候,第一個大概不會取這個名字,第二個是怎麼開始服事這樣的群體。
黃:剛開始是服事露宿街頭的人,可是在倫敦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但聖靈在2009年5月1日感動我,上帝把祂的憐憫放在我心裡。至今我服事露宿者已經十五年。「超窮」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是2013年10月我還是倫敦教會的宣教士,參加每四年回去匯報的差傳年會時,聖靈給我「超窮」這個名字,我問聖靈:「為什麼要超窮 ?」祂說:「在教會裡很多人、很多基督徒很貧窮。沒有超越自己的貧窮,沒有進入基督的豐盛。所以將來你的教會就要取名『超窮』。讓每一個進來的人都要超越貧窮進入豐盛。」
董:牧師你說有個聖靈的感動,讓你服事露宿者,台灣稱街友或英國「Homeless」群體,於是2009年你就回到香港的時候服事這個群體。對很多基督徒而言那個群體離我們的生活有點遙遠,甚至有時視而不見,他也許就在我們的周遭,但我們經過的時候,可能不知道怎麼面對,也可能單純就是習慣了。以至於看到我們的鄰舍,可卻不知道該怎麼去回應。牧師也提到在倫敦的時候,其實沒有特別接觸這一群人。牧師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從過去陌生到聖靈感動開始投入接觸這群人的心路歷程。
黃:我是一個不容易哭的人,但每次談到他們的時候我都會哭,我就相信是上帝把祂的憐憫放在我心裡,要我服事這個群體。也是聖靈帶領我放下我過去在教會的牧養和教導,並且訓練不曉得怎麼向他們傳福音,也不曉得怎麼牧養他們的我,完全是聖靈的感動跟帶領。這是我很個人的感動,是很主觀的,但我需要的是客觀的印證。客觀的印證是從上帝而來的感動和呼召,後來上帝為我預備同工、錢等各方面的資源。比如說有人買了房子免費讓我們用,這就是印證,是從上帝來的感動。後來他又買了另一個房子讓我住,讓我可以接待一些街友,那時有四個露宿者跟我住了三年。一個人若沒有家是很慘的,我希望給他們一個家的感受,所以邀請他們來跟我一起住,讓他們想起有家的樣子。如果沒有上帝在帶領沒有聖靈的感動,我也不會接觸這個群體。
董:不論是聚會或是接待的空間,我在傳統教會長大,會認為應該是那個模樣,然後教會的事工大概是那些模式。但當我們在談街友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形態大概跟一般接觸到的上班族很不一樣。針對這樣的群體,牧師是怎麼牧養或是怎麼形塑這個教會呢?
黃:我只是把他們帶到上帝面前。改變他們的不是我,是上帝跟聖靈,牧養他們的是聖靈、聖經跟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愛。以前在教會裡牧養,是用不同的課程跟方法,可是我感覺沒有讓人的生命改變。後來我牧養這些人的時候,就是讓上帝做上帝,我在他們的當中,只是告訴他們:「上帝還是愛你們、沒有忘記也不會放棄你們。祂仍在等你們回轉。」不是要他們去戒毒、戒煙,沒有要他們做這事或那事,我們只是陪他們同行跟他們在一起。讓他們曉得,上帝還沒有忘記他們,還沒有放棄他們。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曉得上帝對他們的愛。
開始餐飲業的營商宣教
董:我在牧師寫的書中看到牧師又開始了一個叫做「跑緣」的餐廳。請問這跟超窮教會是同一個事工,還是兩個不同的事情?
黃:跑緣跟超窮教會是不同的事工。因為我後來有感動,用營商宣教傳福音,所以我回來再做這個宣教士。我認為宣教就是為了建立教會,建立教會就是為了推動宣教。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把宣教放在第一位。無論超窮教會或是跑緣餐廳,都是為了宣教。
會開餐廳是聖靈的感動,所以2016年我去讀了一年的課程,學習餐飲業的管理,裝備自己去做生意。在上帝的帶領下2019年我們成立了這個跑緣餐廳做營商宣教。這四年來我們經歷了聖靈怎麼帶領,並透過這個餐廳帶人信耶穌,讓人在餐廳裡跟上帝相遇。例如曾經有兩個客人,其中一位邊吃飯邊聽我分享上帝的過程突然間哭了,原來他心裡頭有很多問題不能解決。他說:「我要相信上帝,我要回到上帝那裡找出路。」很奇妙的是,上帝會帶不同的人來到這個空間,讓他與上帝相遇。
營商宣教前,先問的Why、Who、How、What
董:我進一步追問,我也問過嘗試在做類似事情的朋友。其中一個朋友希望開餐廳、咖啡店傳福音,目的一開始是清楚的。可是到真的開餐廳的時候,發現不知道如何切入,因為一般人是來餐廳吃飯,不會想要跟老闆聊天。那牧師你是怎麼樣創造出一個空間,讓大家可以自然地分享交流,以至於他可以敞開,到底要怎樣去創造這樣的空間?
黃:第一,清楚地問「Why」,為什麼我要做?因為宣教是從上帝而來的感動,我做生意是為了讓人來到這邊有機會宣教。「Why」也是我們的初心,任何事情都回到「Why」的中間點。第二,要問「Who」,是誰要做?是上帝要做,如果上帝要做,祂一定帶領不同的人加入這個團隊,沒有團隊就沒有事工。第三,「How」怎麼樣做?目標是每天賺多少,還是經營起來。我們剛開始不曉得怎麼做,後來在聖靈的帶領下,我們知道要做好品牌,做出一個模式。這個品牌要:Think big, do small, and step by step。我目標不是開一間餐廳,而要在不同的區域都有我們的餐廳來宣教。開始的時候我們要「Think big」。如果我目標只開一間,每天就為了賺到該有的收入就好了,可當我們為了做宣教,就不一樣。我們做一個模式,這個模式可以複製去不同的區來做。
當清楚我們要做什麼,我們設計一個低成本的模式,用最少的人、最便宜的租金,做小不做多。因為你每天如果有很多客人,光是去接客人就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來分享。所以我們只做午餐,因為我們沒有做很多客人,我們相信每一個客人都是上帝感動帶來的。我們製造一個讓客人不趕時間的氛圍,有這個空間可以聊天。因為我們不單單為了賺錢,是為了讓人在這邊跟上帝相遇,這才是我們的重點。我就做了一個對聯:「以健康飲食廣結好緣,以基督的信仰改寫人生」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擬定營商跟宣教這兩個方向。
董:對我來講很大的提醒是要先清楚為何——Why,然後你在後面問Who跟How的時候才不會順序亂。我想在做營商宣教的時候若優先順序不清楚,為了獲利最大化或為了生存可能會把自己弄得很忙。但是牧師提到說,因為你們的重點是要能創造空間跟人在一起,所以為了創造空間你們找租金便宜的地方,不是為了租金便宜而是不要花太多的力氣在擴大生意,以至於沒有時間陪伴來的人。你們用最少的人,目的不是為了節省成本,好讓你們可以賺比較多,而是讓你們不需要為了把成本補起來,以至於要透過招攬生意或客源的流動率來增加自己的收入。然後你們只做中餐,如果你們又不趕他們,大概一天就是做一批客人,在這樣的氛圍下,這個空間就被創造出來了,如果他願意多留一點時間,就有機會做更多的互動。我覺得這個做法不一定在每個地方都適用,可是牧師你剛才講的這個邏輯是很清楚的,因為你們被呼召做這件事情,所以你們後面的設計和想法,包括它是一個可複製的模式,都是回到這個初衷。這點我覺得是很寶貴的提醒。
黃:另外是「What」,我們賣的是什麼?我們賣的不是食物,我們賣的是健康。如果你不曉得賣的是什麼的時候,是很難做的。餐點以健康為主,我們賺的不是別人的錢,賺的是每一個人的心。讓每一個人喜歡來這邊。我們做的也是一個見證。
營商宣教過程,如何平衡財務
董:過去這十年大家越來越看重營商宣教,雖然我自己沒有做,但聽很多的差會跟很多試著做營商宣教的朋友都說,真的要做是會遇到困難的。那從牧師自己做一個實踐者的角度,你覺得營商宣教常見的困難是什麼,以及你是怎麼去克服這些困難的?
黃:第一個困難就是錢,如果你錢不夠就有這個恐懼,所以希望吸引很多客人來,要賺夠錢我才可以維持下去。可是我們不擔心錢這個問題,因為上帝從不同的地方供應我們,所以我們不懼怕沒有錢。我們只是僕人祂才是主人,是上帝要負責。我們是盡力把上帝交托給我們的做好,其他事情我就不用擔心。所以我們把這個品牌做好,我們就不擔心我們沒有錢。品牌是很重要的,在香港很多人都認識跑緣,因為跑緣是一個跑步主題餐廳,在整個香港是很獨特的,也讓更多人認識我們。
第二個,我們餐廳有一個社會責任,我們每個禮拜煮菜煮飯給那些露宿者,每個禮拜兩次每次一百個飯盒,這個社會責任讓很多人認同我們,所以很多人來支持我們,買這個飯券送飯給他們,這也是另一個收入。所以我們做生意,不要怕也不要擔心。如果怕如果擔心,這不是上帝要做,是我要做的。
董:那牧師怎麼取得平衡?一方面不要怕,可是另外一方面,會不會有些人只是一頭熱,但是沒有計畫、沒有專業。
黃:低成本,風險就低,那你就可以繼續營運下去。如果你沒有想清楚,自然就有很多的擔心跟懼怕。我們沒有恐懼跟擔心,就是每天很開心地去做上帝要我們做的。四年來沒有虧本,四年來我們還是經歷上帝,每一樣事上的帶領。
董:講到這個我也很好奇,牧師你們是2019年開始這個跑緣餐廳,但2020年就是三年的疫情,那這段時間你們是怎麼度過的?
黃:我們就是依靠上帝,每個禮拜我們賣餐點的錢也是有一定的數目,讓我們能維持下去。另外就是有一些團體來包場,我們就在那邊服事他們。所以我們晚上沒有做生意,就是為了讓其他人可以把這個場包起來。當教會或機構來包場,他們有時間跟我們在一起,讓我們有機會分享一些信仰的問題,也是宣教另一個途徑。
超窮教會的DNA:三重定位
董:牧師在書中一開始不斷強調:宣教是要建立教會,而教會的存在是要推動宣教。那你也強調說,實踐使命是一個「學習的歷程」、「體驗的過程」跟「發現的旅程」那牧師過去曾在傳統教會牧養很多年,來到香港之後,我想超窮教會大概不是一個典型的傳統教會,牧師你是怎麼得到這樣的體會。
黃:教會十年了,我希望繼續傳承下去,而這本書就是教會的DNA。過去我在教會裡頭教的課程都是腦中的知識,很難傳遞下去。超窮做的就是這個DNA,而DNA是很簡單的,一聽就明白,一聽就可以做出來。所以DNA不是用理性去學習,是從榜樣去學習。
我們有三重定位,第一個我們信徒是「蒙恩的罪人」,因為主耶穌跟門徒說:「我要賜給你們一條新的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如果我沒有把定位放在蒙恩的罪人,我們很難彼此相愛。因為我們看到都是對方的問題、對方的錯誤,可是忘了自己也是一個罪人。當我們多一份接納、諒解跟饒恕,才可能彼此相愛,所以愛就是接納、饒恕。以前在教會裡牧養,我們牧師用很多時間去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人的傷害。可是在我們超窮教會當中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別人做錯了,別人傷害我,可是我要學習去接納、包容、饒恕。因為我也是一個罪人,主耶穌也接納、包容、饒恕我。主耶穌要我們認識,我們自己也是一個罪人,只是蒙受上帝和救主的恩典。
第二個,我們是一個「僕人」。主耶穌幫門徒洗腳,耶穌說:「我是你們的老師,但我為你們洗腳,你們也要為彼此洗腳。」我強調的不是洗腳這個動作,而是一個僕人的定位。當我把自己定位是上帝的僕人,我才可以服事。我們沒有執事、沒有長老、沒有其他,我們全部都是僕人團隊,每一個人的焦點或做任何事情都是做給上帝、向上帝交代。你不是為我做,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僕人。主耶穌做我們的榜樣,祂來不是要人服事,祂來是服事人。保羅說:「你們要效法我,因為我效法基督、效法十字架。」上帝呼召我們跟隨主耶穌,背起祂的十字架,效法基督為我們死。
第三個,我們在那沒有信耶穌的群體裡頭,我們是一個宣教士。主耶穌說你們要去,在其他地方、在社區裡頭我們要成為主耶穌基督的見證,見證祂是為我們死為我們復活的一個主。這就是我們的三重定位,沒有其他組織架構。
董:我聽牧師在分享這三個定位時,我心中浮現了三個詞,就是恩典、敬拜跟使命。第一個定位是我們是「蒙恩的罪人」因為知道自己是蒙恩的罪人,我們才能真正地活出恩典的文化,多少時候教會裡的紛爭,其實是我們不覺得自己是蒙恩的,再者我們也對別人沒有恩典。剛才牧師提到,當我們真的看到自己是蒙恩的罪人,即便在實踐使命的過程,都能不斷發現我蒙的恩有多大,也不斷地去體驗,如何能彼此恩慈相待。
第二個牧師提到的定位是「僕人」,我聽完之後一個體會就是,要放下自我,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其實是在證明自己、突顯自己、表現自己或隱藏自己。可是當我真的是僕人,當主人的呼召臨到的時候,就不關乎我要表現自己還是要隱藏自己。而是主人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就是生命敬拜的焦點重新對準。我不再敬拜自我,也不再敬拜其他人對我的期待,我就是敬拜那位呼召我的主。
第三個牧師講到,我們對世界的定位就是「宣教士」,提醒我們不是一個呼召內聚的群體,而是一個被呼召回應,走出去實踐使命的群體。我稱它們是恩典、敬拜跟使命,牧師用這三個定位作為整個教會的一個DNA。我這樣理解對嗎?
黃:對,我是從舊約所領受來的,創世紀裡上帝創造人,讓每一個人裡頭有三個S。第一個S就是「Sense of Security」(安全感),所以他把人放在伊甸園裡頭,有這個Sense of Security。第二,上帝跟人說:「你要為我照顧我所造的世界。」這是讓人裡頭有這個「Self-worth」(自我價值),這個自我價值讓任何存在都有為了他者的價值。我們存在是為了上帝,就找回我存在的價值。第三,當人把上帝所造的世界管理得很好,人就找回他的「Significance」(意義)。所以這三重定位就是從舊約創世紀來的。第一我們是「蒙恩的罪人」,所以上帝把我們放進一個群體裡頭,有這個「Sense of Security」,因為我在當中能被接納,不是被拒絕的,這個安全感把我們放在一起。第二我們是上帝的「僕人」,我們就是找回我們的「Self-worth」,因為我存在是透過服事他者而存在。第三我們「宣教」,就是把人帶回上帝跟上帝相遇,人的生命可以改變,宣教讓我們找回我們的「Significance」。
小教會如何成為社區的祝福
董:牧師提到教會有社會責任,被呼召成為社區的祝福。但很多時候教會發展到一個地步,內部的需要越來越大,80%以上的力量都花在滿足教會自己的需要。以至於教會發展到後來,社區事工就讓有負擔的人去參加,導致跟教會整體的連結關係不大。對於教會如何成為社區的祝福,特別是我們有時候覺得教會要有足夠資源,才能去祝福社區。可是牧師你們超窮教會,顧名思義我相信這教會在財務上應該不是大手筆。雖然說我們今天能夠祝福社區,不是因為我們特別富有,在這樣的一個教會裡面,你們如何去祝福社區呢?你們的分享應該也能成為很多中小型教會的鼓勵。
黃:中文講「生於憂患,死於安逸」一般教會常常安逸的狀態,而超窮教會則在憂患裡頭,讓我們曉得每一個人都要進到社區裡頭服事。當我們每一個人的定位都是宣教士,我們服事社區作見證,有見證才有影響力,有影響力才有吸引力。所以我們沒有自己的建築,我們不是要人來,而是把人送出去。我們沒有自己的地方做團契或課程。我們只有三樣東西,第一,聖靈的感動帶領,聖靈若感動你去做我們就支持你。第二,基督十字架的愛,沒有這個愛激勵我們,我們敬拜主不是因為我愛主,那我敬拜什麼呢?如果我服事不是因為我愛耶穌,我的服事就沒有什麼意思。我們禱告如果不是因為我愛主,那我親近主的禱告是什麼呢?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我們愛主耶穌。如果離開了,我們做很多很有果效的事情,可能高舉的就是人。
第三,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我們不應該讀很多聖經,但聖經卻沒有在我生命呈現出來,我們若聽很多,不能呈現出來,就是沒有聽從。所以我們不只是教弟兄姐妹讀很多聖經,我們還教導怎麼樣把聽到的行出來。我們沒有很多學習分享,我們只是看上帝在我們的生命裡頭的作為,每一個都是上帝繼續在工作、更新、建造。所以我們沒有很華麗的建築物,沒有很多有才幹的人,沒有很多資源,我們的異象就是「Church Everywhere」,不是一個建築,是一群人怎麼樣見證主耶穌就是獨一的真神。我們的使命宣言就是根據我們的異象,是有目標有方向。就是把人帶到上帝面前,讓每一個人都超越貧窮進入基督的豐盛。而這本書就是把我們十年來做的事情變成一個DNA。
董:我在讀這本書,是知識上讀懂。再聽牧師講可以感受到背後的那個心。最後一個問題,當你在歐洲生活那麼久,回到香港服事過去比較不熟悉的群體。在中產跟比較弱勢的兩個群體你都待過,兩群人的本質與表現可能不同。但人性的根本,我們的掙扎、我們的愛、我們很多的事情其實是相通的。在接觸那麼多不同群體,根據牧師你的體會,耶穌基督的福音到底是什麼?以及福音如何改變我們?
黃:福音就是主耶穌的帶領,福音是讓人生命改變的。我們用他們所認識的文化進入他們當中,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文化去講福音。我們若只是跟他們講:「你們要信耶穌、你們是罪人、你們要悔改。」但我們沒有把福音活出來也是枉然。主耶穌沒有跟我們說你們要去傳福音,主耶穌跟我們說你要成為我的見證人。我們要見證福音怎麼改變我的生命,也希望你可以被改變。所以我們很簡單,就是告訴他們:「你認為你是一個罪人嗎?」當要解釋「罪人」,要先理解對方的文化,因為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理解。最後,我們用生命去見證主耶穌改變我們生命的大能。
董:謝謝牧師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第一個向什麼人做什麼人,我們需要去理解對方的文化;第二個其實真正能夠讓人領受體會、羨慕、接受福音的可能不是我們的字句,可能不是我們的道理而是我們的生命真的活出我們所相信的,以至於人們在我們這個被改變的人身上,看見上帝沒有放棄我,而且我還在成長的一個過程。在這個改變的過程當中,我們成為一個見證福音的群體,謝謝Dino牧師。
相關資源:
《點止餐廳咁簡單:跑緣》,黃志誠、廖嘉敏、梁銳光
文字記錄:林世奇弟兄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