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165 台灣基督長老會阿根廷教會何仁豪牧師:在逆境中成長的阿根廷教會
嘉賓:何仁豪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會阿根廷教會)
主持:董家驊牧師
移民阿根廷的翻轉之旅
董:今天邀請到在阿根廷牧會的何仁豪牧師,我們分別在台灣和阿根廷,日夜顛倒,春秋相反,很高興可以這個跨越這些障礙跟何牧師一聊。我是今年(2024)三月的時候參加阿根廷的泛美華福會議認識何牧師,能不能請牧師大概用五分鐘簡單地讓我們認識你是怎麼來到阿根廷?又是怎麼踏入牧會的旅程?
何:我在台灣台中出生、豐原長大,十四歲來到阿根廷。會來到阿根廷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選擇,因為我國二的時候學習狀態出了很大的問題,因此我沒有辦法集中精神讀書,沒有辦法應付當時考試升學壓力,我的精神狀態出了問題。我母親和老師都很擔心,那時我會穿兩隻不同的鞋子、襪子去學校,然後上課沒有辦法集中精神,我母親深覺不把我帶出國不行;她在那年的聖誕節看到我在教會舞台上唱歌跳舞很火熱,可是在學校卻很木訥、精神渙散沒有學習能力,我媽媽很驚訝地告訴我爸爸,可能這個環境讓我變成這樣;而我的父母對我們在基督裡有很強烈的愛,希望我們夠活出主所命定的那種發展,所以我爸爸就問我說我想去哪個國家?我選擇阿根廷,因為藉由一些風景照讓我有種嚮往,給我自由的感覺,還有我的表兄弟姊妹也在阿根廷,所以透過這樣的機緣神把我帶到阿根廷。
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就連一下飛機的空氣都是不一樣的感受,這裡的風景人文強烈地衝擊我的內心,我必須得重新面對我的學習。感謝主真的給我好大的恩典,我的學習有180度的翻轉,儘管頭一年是慘遭滑鐵盧,但是第二年破釜沉舟努力學習後竟然能夠拿獎學金,神把我帶出來彷彿是祂旨意中的一個安排。
我高中畢業以後沒有讀大學,而是選擇很早結婚,我跟師母當時二十一歲結婚是鼓足了勇氣,然後我們就開始做生意,前後我們做了十二年的生意,最後失敗是一個很慘痛的經驗,所以我對上帝有一種質問:我很想做一個榮耀祢有榜樣的基督徒商人,讓華人和阿根廷人都能夠認識到有這麼一位見證基督的門徒;神給我一個很清楚的回答,祂透過各樣的方式讓我知道誰才是主。我的人生有很多的階段和決定是我自己做,然後我求祂賜福我盡可能做到最好,我也把我的店當作一個宣教的工場,我對客人、員工、外務、送貨的傳福音,不管是誰我都很樂意跟他們分享主,我店裡放的是詩歌,但是上帝好像沒有保守我,在那次的經歷當中我有一個很深的吶喊,而神給我的一個清楚的教導是:我的一生往往是我在做決定,而我用好行為來換取恩典,這其實是不正確的,祂要我學習把主權交給祂,這樣子的主權轉移讓我深思我過去的信仰,的確是比較宗教式:用好行為來換取恩典。
神說其實你是我的兒子不是僕人,兒子要忠心,但是也要懂得享受上帝的恩典。你不僅要尋求我的意思,我也希望你服事我不要帶著恐懼感和太強的責任感,你要去享受服事,你要去享受聆聽我的聲音帶你走奇妙路途。然後我開始走了一條死蔭的幽谷,因為我破產了且有很大的一筆債務,當時美金跟阿幣兌換從本來1:1變成1:3,所以我所有的債務都要乘上三倍,而我當時沒有收入、沒有資產還有負債的情況之下,神給我一個很清楚的指示:不要擔心不要害怕你是我的兒子,我怎麼可能讓你沒飯吃?當然我也經歷過打開冰箱沒有食物的窘境,去打工、被朋友輕視,但是其實上帝還是信實的,神在這過程當中要我學習謙卑、順服和信心、仰望,學習在困境當中要有喜樂,這一切真的是給我一個全新的感受和信仰的認知。
走過那段以後,神又很恩典的把神學院搬到阿根廷,來讓我們這一群蒙召讀神學的一些弟兄姐妹可以就讀,我們教會出了九位神學生,而且是在幾年內沒有牧者的狀態下神呼召了我們這九位來讀神學。讀完神學以後,神要我進入全職事奉。所以前前後後我發現神要使用一個人,祂必須要破碎他的一些驕傲自尊,一些他的宗教認知;他要我們學習怎麼做一個有大兒子的忠心,卻要有小兒子的那種親愛,就是我可以享受祂的一切豐盛,那樣的平衡才有辦法達到一種所謂的理想中神要我們發展出來的卓越的生命。
董:我聽到的是三個主要的轉折:第一個是國中的時候在台灣學習遇到很大的狀況,那時候父母犧牲的愛是放下在台灣很穩定、舒適的生活到阿根廷從頭來過,也看到你人生的第一個成功的經驗要從讀書獲得好像很困難,但突然之間在阿根廷的翻轉;你的人生第二個階段上帝讓你從讀書也順利做生意也順利,但又遭遇到失敗,在當中學習到主權的轉移,神也破碎你宗教式的態度用好行為換取恩典;第三個是經商成功後經歷刻骨銘心的破產。
何:曾經事業的巔峰是一個很富裕的光景,是可以很大方對於家族、教會甚至對牧者的一種奉獻資助,我們對牧者有一種感恩,然後要盡全力地來支持牧者的事奉,我相信那段時間有那段時間的恩典。
神在阿根廷華人教會困難當中的帶領及豐盛的恩典
董:我很好奇一件事情,剛才聽到你們教會出了九位去讀神學的人,可是是在沒有全職牧者的情況,這是一個怎樣氛圍的教會生活?
何:我可以這麼推測在那個資訊不是很發達的年代,第一代能夠舉家來到阿根廷這一塊離台灣那麼遙遠又是個西班牙語系的國家,這些人都不是簡單的人物,都是各地教會很有個性和想法的人,所以我們教會聚集了一群從台灣南到北的精英,自然這個教會人才很豐富很多元,可是也有很多很多意見的衝突,所以我們的牧師並不是那麼容易牧養。我們的牧師來回在阿根廷和巴西經歷幾番波折牧會,最後他的感動是:他要放下,所以我們教會從他放下到我就任中間有十二年半沒有牧師。沒有牧師一開始的時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為我很愛牧師,很希望他不要走繼續牧養我們,但是神那時候給我們整個教會很清楚的一句話就是「我會牧養你們,因為你們是我的羊」。
沒想到一段時間以後我們被呼召出來,然後巴西南美華人基督神學院的陳寶鎮院長也來跟我們談合作、幫助我們設立神學班分校。我在半工半讀三年的過程當中,我們開拓了一間新的教會,所以我在畢業以後教會就順理成章聘請我來當這第一任的傳道,從2008年牧養教會到現在。
董:在移民教會牧養是有挑戰的,好像很多時候我們期待一個人可以來牧養,可是上帝在當中其實也很奇妙地興起了許多不同的傳道人。
何:這九位畢業以後有七位進入神職服事,在各個不同的領域教會服事,有的到美國去當牧師;感謝主藉由培養我們教會的人去供應給僑界其他沒有牧師的教會有牧師。
傳承敬虔的生命態度讓兒女學習倚靠神
董:你的生命旅程不論在學習還是做生意其實都經歷過很慘痛的挫敗,今天我們想談的話題是:很多家長很愛我們的孩子,甚至很努力幫助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他們不會太難過的空間,似乎過度的保護,缺乏給孩子冒險跟面對失敗的機會,我想牧師可不可以從你過來人的經驗,在教養孩子的時候有什麼建議嗎?
何: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這大家都知道,問題是我們敬畏到什麼地步?如果說我們把孩子抓得太緊我們真敬畏神嗎?我們要給孩子的是人的保護或者物資的一種眷顧?還是我們讓孩子去學習倚靠神?前提是我們有責任教導他們做敬畏上帝的兒女,他們如果在這個基礎原則上去學習去操練,其實從小到大我們都可以陪伴他們去經歷去操練這些事,他們在學校遇到的事,他們在同儕之間,老師給的壓力等等。一對睿智的父母親如果真的敬畏神,他們就會很在意怎麼樣培養出敬畏上帝的兒女,所以要懂得放手,然後要常常跟他們做一些檢討和思考,這件事怎麼做才敬畏神?什麼叫做最好的決定,乃是因為這件事是否榮耀神?我想從小培養孩子有這種心思、態度,父母親就很能夠放心讓他們到了一個年紀的時候去面對更大的挑戰跟學習。
我的父母親帶我來到阿根廷,其實他們來到阿根廷以後他們並沒有辦法幫我什麼,因為他們的語言學習沒有我們那麼快;相反的是我們在扮演一個幫助父母親的角色,要辦駕照要買車要買房辦身分,我記得三年的時間我就幫我爸爸媽媽辦好入籍,在跑法院辦理所有事務的過程當中,我相信是上帝在讓我們學習倚靠祂不是倚靠父母,父母也要讓我們有空間去倚靠神。
董:我聽到兩個重點:第一個,父母親自己的信仰很重要,我們怎麼跟孩子說我們怎麼做決定孩子都看在眼裡,所以我們如何能夠透過我們的身教言教讓孩子看到敬畏上帝的目的,包括我們是以孩子為重心,還是以上帝為重心。第二個是面對困難跟挑戰的時候,其實不是去消除孩子面對的困難,而是去引導孩子在面對這些困難的時候去倚靠神。這個的前提就是我們自己要有這樣的一個生命,孩子才會看到要怎麼倚靠,不然只是宗教性的一種話術而已。
何:我們要教導我們的兒女聖經的真理是他一生到老都不偏離,那個教導本身並不是死的言語,而是很實際很務實去針對每一件事情。例如:這個同學欺負你了,那當時你的反應或你感受如何?陪伴他並且啟發引導他直到他慢慢地能夠用一個比較獨立的個人信仰,個人跟主的關係去做一種表態的時候,那我相信父母親就能夠更容易放手,更能夠相信的是:不是信任他兒子,而是信任神的帶領。
基督徒生命都會經過亞伯蘭所經歷的
董:謝謝牧師,我補充一句然後我們要談下一個話題。我在讀神學院的時候教青年事工的老師特別強調,我們不是只是在傳承一套價值觀給孩子,而是去培養孩子的信心,他說這才是信仰的傳承。很多時候我們把一套知識教導給下一代,但是其實這個老師提醒我們知識不是不好的,也是需要的,可是重點是我們是不是容許一個環境讓孩子去學習信靠上帝?以及我們自己是不是活出那樣的生命讓孩子看到有人跟他們同行,我們不是完美的榜樣,但是至少他們看到同行者,可以知道這條路自己是不孤單的。
何:沒錯。我在離開台灣之後慢慢地體會到,當神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指示你的地方去的時候,那種對於未知的惶恐,那種你必須要緊緊抓住信靠神的那個生命的歷程。其實我認為所有的基督徒某種程度都要走一條移民的道路,我們都要去經歷亞伯蘭所經歷的,那種要倚靠神來到新的環境,當然不一定真的移民,可能在換工作的過程當中,上帝會讓你去面對一個困境,所以逼得你必須得去換一個工作、環境等等。若沒有經歷過一些彷彿是把過去舊有的放下,去面對一個嶄新的挑戰,我們很難去理解亞伯蘭所學習的東西。所以我會認為移民教會的子弟第一代也好1.5代也好,有很多聖經的原則是可以去抓住利用,因為我們正是處在這樣的一種環境當中。
董:就是在面對未知的時候我們才被迫要放手;一方面是很恐懼面對未知,但是一方面在這當中真的抓住上帝的時候反而那是一種享受,享受一趟上帝帶我們走著奇妙的旅程。
何:沒錯!其實是神都知道,然後神凡事都能,也早就預備。所以我們會惶恐會擔心其實是多餘的,我覺得上帝要我們更多學習信靠他,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如果我們常年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環境、同一個教會、同一個工作領域,我們很難去知道我們有些屬靈生命或者性格上需要被挑戰被打破的。
動盪的阿根廷與永不改變的神
董:聊完牧師的生命故事跟孩子教養,也想請牧師跟我們介紹一下阿根廷的華人教會。我過去是在北美牧會一段時間,然後教會裡有一些「阿美族」就是一開始移民阿根廷,後來移民到美國的這一群人。我對阿根廷的華人教會有印象是奠基這一群在美國的「阿美族」,但是其實還是很陌生,直到今年三月到了阿根廷才有一點點的感覺。可不可以請牧師很簡單地介紹一下阿根廷的華人教會,讓我們大概理解一下阿根廷教會有哪些特色?
何:我們教會是阿根廷華人教會當中第二老的,第一個比較有歷史的是阿京中華教會接近五十年,我們是已經滿四十五年,我們經歷了從70年代到現在的社會動蕩,經濟政治的不穩定,還經歷了不同的政權、社會,上帝也磨練我們,我們教會這四十五年來再移民的比例很高,很多是再移民去美加、歐洲,甚至回台灣的,因為阿根廷太不穩定了,所以感覺上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前途和家庭發展,那就應當換一個比較穩定、更有發展機會的國家。所以我們的教會經歷那麼長時間在一個不安定不穩定不明確的狀態,還能靠主站立得穩,也是主的話語讓我們學習到很多信心的功課,在困境當中如何信靠神甚至還要發展,經過水火,神使人坐車壓過我們的頭,祂的目的是帶我們進入豐盛之地。阿根廷有優點也有缺點,神沒有把我們帶走就是要我們站在這塊土地上見證祂是偉大奇妙的神。
我舉一個很小的例子來說明阿根廷的變化:在台灣如果連續兩三年通貨膨脹都是2%的話,大家就覺得日子很苦;但在阿根廷,去年我們一整年的通貨膨脹是200%多,一年就是台灣一百倍的那種強烈的變化,先不論我們要教導信徒如何來面對這個環境,我們自己如果不信靠神,選擇離開好像是理智的判斷,但這是上帝的心意嗎?
我在破產以後其實有一些邀約讓我到別的中南美洲國家發展,邀請我的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弟兄,他提出的條件讓我不用擔心負債,甚至還可以到祕魯或者墨西哥發展神學教育受裝備服事,但是神沒有要我離開;這件事一旦明確了以後,我了解到神真是要破碎、磨練我的性格來更好地適應這個環境的牧養。
董:阿根廷的華人教會在建立過程當中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變動,包括政權,也不單是過去的歷史,在很多地區通貨膨脹的情況之下大概5%已經是人們覺得極限了,可是阿根廷一年的通貨膨脹是200%。而牧師剛開始做生意的時候美金兌阿幣匯率是1:1,現在是 1:1200,而兩個月前我到訪阿根廷的時候還是1:1000。
何:我們去年買一箱大白菜是四千五,今年現在買大白菜要四萬多。但是董牧師你有沒有發現你來的時候所有的咖啡廳餐館生意都很好?在這裡就是你有能力你就去消費,沒有能力就消費少一點,但日子還是要過。我認為阿根廷的這種民情文化和性格也給我們很大的衝擊。他們不是不會抱怨,他們是抱怨完後該吃飯、度假,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他們的度假是很誇張的,剛來的時候我看到我們教會隔壁的麵包店一次店休三個月,我想說三個月你不用付租金、員工薪水嗎?度三個月的假難道不累嗎?但他們就是這麼瀟灑,甚至開冰店的一年只做夏天三個月也是有的。
學習信靠神在忠心和親愛中享受上帝的豐盛
董:在外人看來阿根廷真的是一個很不穩定的地方,像今年三月我們要去開會的時候,從美國來的牧者很關心選舉後的動盪和抗議,阿幣不斷貶值不知道是否適合去阿根廷,結果當地的同工說:「沒事的,就來吧,來了就知道了。」當我下飛機的那一刻感覺到其實一切正常,我還跑步到總統府,那個時間很多人在抗議,觀光客、當地人也很自然地在街上走動,抗議完就回去生活吃飯了。
那麼我很好奇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要怎麼牧養教會?要怎麼帶領人作門徒?特別是很多地方的教會年輕人事工做不起來,因為年輕人長大之後就去都市讀書,留下來的都是老弱婦孺,很可能很多地區會遇到這樣的挑戰,而阿根廷華人教會再移民的比例又非常高,在這樣不確定的情況下怎麼去培養門徒和牧養教會呢?
何:我們很特別,縱使十二年半沒有牧師的階段我們還分別在不同地方開了三間支會,還有九位神學生,在困難中神也有祂的腳步和計畫,祂要怎麼牧養,我也不知道,但祂要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以人短淺的眼光,我們是沒有意願到四百多公里、八百多公里外去開拓教會,但是當呼召來了,祂告訴你了感動你了,你就配合順服,於是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
董:就是與其把逆境當藉口,其實在動盪的環境中是我們學習信靠上帝的機會。
何:逆境也是展現上帝的全能、祂的恩典和美善計畫的機會。我們不是一間什麼資源都有富足的教會,但是就在許多不可能裡面,也沒有主任牧師,上帝的感動卻一個個來到。上帝要我們去關心四百多公里的海濱城市在那裡建立教會的時候,我當時作為一個神學生我投反對票,就連後來要建立八百公里外的教會的時候,我已經是一間支會的牧師了,我心裡仍然覺得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作法,但是當那個所謂的馬其頓的呼聲來的時候,沒有人能攔阻神。我們也在當中慢慢體會,發現原來祂要我們這樣做,我們同工就分享、一起感受、探索,呼召來了要確定要印證,到了一個地步無法推諉責任的時候就做了。支會和母會的發展各有困境,但神要你做的時候祂就負責,時間到了自然就會有工人,有一些契機。
其實有愛就有希望,我們有很強的信念,有愛就會吸引人聚集過來。我們來開教會打了一個很大的旗幟,但是人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可是因為我們愛人的緣故,他們就會問你們是誰?為什麼來做這些事?為什麼愛我們到這個地步?事工本身是很單純的,上帝是偉大的,我們是忠心又親愛的。
我在這裡分享我最近的一個體會:當保羅在寫這些書信的時候,不管是講到阿尼西母、推基古、以巴弗、提摩太、該猶這些人,他都說他們是親愛又忠心的人,親愛就是為上帝所愛的,忠心是因為他們很清楚知道他們是神所愛的,所以事奉神沒有保留、一無所懼。當保羅把這些門徒的特性寫出來的時候,我感覺這就是大兒子跟小兒子的完美結合。小兒子很懂得享受父親的豐盛,大兒子則很忠心從未離開。這兩個特點是神所期待我們生命當有的,我會認為一間教會或一個家庭或個人,他要達到卓越,就是上帝在他裡面所埋下、施予且要他發揮出來的潛力,若沒有這兩點他很難做到卓越,他可能會偏向大兒子或偏向小兒子特性。
董:謝謝牧師分享這兩點,我覺得親愛又忠心真的是把父親很渴望孩子擁有的特質結合在一起,而這個忠心的基礎是因為理解到天父的愛跟豐盛。
何:我也謙卑的說這不是我的發現,這是我女兒前幾天去參加阿根廷那個特會回來告訴我的,當然她說的只是某一個層面,但上帝讓我有很深的體會聯想到大兒子和小兒子的狀態也是這樣。
我發現阿根廷人他們有小兒子的特性,就是揮霍,阿根廷有很豐富的礦產,漁業也為其他國家所垂涎,畜牧業、重工業都很發達,一百多年前就有地鐵了,阿根廷的氣候也很好,熱個幾天一定會下雨,然後氣溫就會降下來。上帝給阿根廷很多別的地方沒有的條件,難怪阿根廷人引以為傲地說上帝是阿根廷人。但是他們在忠心方面是有問題的,亞洲國家的教會看起來很忠心,而拉美的教會看起來很親愛,因為他們自認為他們是上帝所親愛的,那這兩點若平衡的話我相信會很美,我們可以在忠心和親愛裡享受上帝一切的豐盛。
苦日子不代表沒有上帝的豐盛恩典
董:我想問一個問題,之前在美國的時候想到中南美,例如:阿根廷,會想到那是我們需要去幫助、宣教的地區,可能去蓋房子、給點錢、短宣隊去探訪傳福音;但是上次在泛美華福會議的時候,有一個中南美的牧師就分享說:「北美的牧師你們要了解我們這邊的文化,不然你們會被騙了,在我們這個地區,佈道會呼召人舉手是大家都會舉手,一個人舉手好幾次,所以佈道會結束我們沒辦法用北美的眼光看有多少人決志。」這個會議也讓我看到即便是中南美的教會,也可以給其他地區啟發和貢獻的,而不是只是需要被幫助的角色,你覺得阿根廷華人教會可以對其他地區的華人教會有哪些啟發和貢獻?
何:神藉著這樣的環境來塑造我們的信仰,在面對很多苦難的時候其實我們仍然會擔心,但在擔心的過程當中那個信靠是很真實的;至於所謂給北美的幫助,我認為我們都應該靠神一起去幫助一些比較軟弱的,但如果把自己限定在我就是軟弱需要幫助的心態,我覺得是不討神喜悅的。所以我們即便是現實很缺乏,但我們也是可以享受一切的豐盛。
阿根廷人的心態是不管怎樣都要吃牛肉喝紅酒,然後度假,他沒有錢出國旅遊他就國內旅遊,他沒有錢國內旅遊他就近一點到附近的公園坐坐,然後在那裡曬太陽,把自己曬得黑黑的,然後這個假期過了以後他很自豪地說我有去度假。
我要強調一點:苦日子不代表沒有上帝的豐盛恩典,與其倚靠其他人來幫助,不如我們享受神然後去經歷上帝奇妙的帶領然後走出去,不然我們要讓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來幫助我們,那不是一個很健康的發展,也不是一個健康的見證。
董:我聽到一個蠻平衡的心態,一方面我們感恩各地的教會彼此幫助;另外一方面我們不落入一種倚靠人不倚靠神,或者是自憐的貧窮心態,而是看到說我們其實有可以貢獻的,當別人願意來跟我們一起同工的時候,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要怎麼樣去服事,苦日子不代表沒有上帝的豐盛恩典,這句話好美。
何:日子如何力量如何,在不容易日子當中,你對上帝的信仰是那麼真實,神不會讓你失望,祂本來就是等候要施恩的神,所以為什麼要等候,就是看你在苦難當中的心態表現,你越仰望祂,祂一定會在你身上顯明祂的偉大。
在一起本身就是連結肢體福音的展現
董:謝謝何牧師,我也很好奇牧師在這次泛美華福會議當中有哪些觀察學習收穫呢?
何:我想每一次的華福會議會辦一些專題,專題本身是鼓勵各地教會為主忠心、傳福音、彼此連結,分享各地的情況。我來舉個溫馨也很值得做的例子:阿根廷足球世界冠軍,當然你說一定要練球,就像我們在一起一定要有所謂的一些事工上的交流、分享,但其實有時候交流到差不多知道各地情況以後,就像阿根廷這支冠軍隊在一起的時候不一定要做什麼,在一起就是在一起,一起打撲克牌吃烤肉游泳,他們做很多不是踢球的事情,為什麼這支冠軍隊會這麼受人矚目,他們不僅是一起踢球的團隊,他們一起生活,是好朋友,好朋友一定要一起做什麼不是重點,重點是要在一起那個凝聚力、默契和感覺是最寶貴的,他們花在彼此相愛的功夫不比一起踢球少。
董:我剛從印尼回來,在五個不同城市分享華福運動的異象,我有個體會就是大家連結在一起是為了傳福音,但是我們怎麼連結本身就是福音的表現,我們的相處本身就是福音的展現,不單單是為了要討論事工,或者為了要一起做什麼事情,而是我們相聚本身就是一個在恩典裡面的弟兄姐妹家人生活的展現,就是用何牧師的一句話「在一起」。
何:我們本來就是基督的身體,基督身體有協調性和整合性,如果這種結合我們沒辦法去享受的話,我們會變成事工導向。太多教會是走計畫、策略、方法,但我覺得阿根廷人就是我們在一起,然後一起去做這做那,只要我們在一起就有一種神與我們同在的感受,這是阿根廷人的一種特色。我想華人教會比阿根廷人還要有大兒子的忠心,可是我們可以被阿根廷人的親愛感染。
董:就好像這些牧者其實在各自的服事上都很忠心努力,可是當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怎麼樣成為一個真正的團隊,也許不是開更多的策略研討會議,而是一起產生默契,以至於我們在球場上能夠更好地協調,發揮出平時上帝給每個地區教會的特色和恩典,然後搭配在一起,如果沒有那樣信任的氛圍,只是為了做工而做工,那真的只有忠心沒有親愛。
何:我們在華福會議當中認識了一些好朋友,那本身就是一種鼓勵,因為我們看到這麼好的弟兄姐妹為主擺上,然後我們在一起分享的那種感恩的心是不言而喻。
福音是忠心與親愛的平衡
董:我自己也有很類似的感覺,而且感覺謙卑下來,覺得上帝真的有留下七千個人,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容易陷入以利亞耗盡的情節,覺得只有自己在忠心,但上帝提醒他你不要以為你是唯一的一個。
最後想請牧師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表達什麼是福音,以及對我們今天所談的這些有什麼意義跟提醒?
何:大家都知道說福音本是神的大能,但是如果我們忽略或者只是在知識上知道祂的大能,可是當我們遇困難的時候卻是:上帝很偉大,但我們也只能這樣或那樣,那我覺得這不是福音的大能;福音的大能就是有無限的想像和空間,讓上帝來做然後我就盡忠做我能做,盡我所能後像阿根廷人一樣該吃飯該睡覺該旅遊,然後和弟兄姐妹一起吃烤肉很開心這樣,福音是讓我們享受,所以忠心要用親愛來平衡。
董:謝謝牧師今天的分享,可惜大家只能聽錄音檔,但如果你可以和我一樣看到牧師的表情和肢體動作的話,那個身體搖擺的旋律又立刻帶回到阿根廷的那種氛圍裡了,再次謝謝牧師。
文字記錄:陳韋涵姐妹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