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和人口流動

當代的北美華人教會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過去我們也訪談過北美華人教會的牧者談到兩代之間的議題,包括文化與語言帶來差異的挑戰,但若從「宣教」的角度切入,北美內部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又會帶來怎樣的機會呢?這集我們訪談《芝華宣道》的總幹事林恆志牧師來和我們分享在北美華人教會的處境中,以教會為本的跨文化宣教有怎樣獨特的挑戰和機會。
在上一個世紀的 70 年代,北美查經班蓬勃發展,其組成從經濟、求學因素移民的東南亞移民,到因不同移民法案開放而湧入的中國或香港移居者,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北美華人教會。本集邀請海外校園團契的創辦人蘇文峰牧師,要和我們分享北美華人教會過去的發展歷程、神如何使用北美華人教會的組成與樣貌,在歷史、危機與轉機中,帶出對北美華人教會未來的想像與期許。
從新加坡到英國、現在在西班牙,服事已二十五年的胡德明老師談起所見所思,最關注的還是海外華人教會信二代的未來。究竟「保留華傳統」和「屬靈敬虔」孰重孰輕、孰先孰後?那些「傳統」和「敬虔」中有哪些是相近或其實哪些是相異?跨代的差異的現象和背後思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能如何為之禱告,或起身改變?請收聽本集精彩又扎心的內容!
10萬移民大軍抵達英國,華人信徒空前倍增,看似皆大歡喜,卻也有許多隱形的挑戰。英國華人群體有多樣性、多語言、流動性大等特色,加上新老信徒在數量上的主客矛盾,促成了教會怎樣的新格局?如何迎接挑戰,當中又有何宣教契機?保存教會自身實力和宣教差傳怎樣平衡?縱觀英國華人教會的歷史和現狀,未來會如何發展?神在這樣接待與被接待的關係中,為祂的國度、子民預備了什麼更大的祝福?快來聽聽呂牧師的解析吧!
多元文化是祝福也是張力,教會應當如何面對?分堂聚會怎樣建立家庭式的歸屬感?近年的香港移民潮對加拿大本土教會有何影響?1.5代如何牧養?如何促進兩代之間的溝通?神學教育和實際牧會有怎樣的關聯? 王理智牧師的分享展現了在複雜多變的時代中不停止對話的精神和多元文化中福音無限的可翻譯性。不是為了對話而對話,而是為了愛彼此。一起來聽聽王牧師從70年代留學加拿大,經歷排華,到牧養多元文化神學生和教會的故事吧!
王健安博士長年致力於研究領導力和兩代議題。其研究不僅是對加拿大教會現狀特性的觀察,許多洞見更揭示了值得全球華人教會關注的共性。如何以聆聽、了解、接納、尊重、鼓勵、陪伴來創造安全的對話空間?上下兩代亦師亦友,從上承傳寶貴屬靈財富,對下成全多元宣教模式,同心同行,共繼召命。來聽聽王博士怎麼說吧!
如果沒有向內關顧的屬靈生命,行動中的「膚淺」就難以避免,反之亦然。 神透過在歷史中陪伴、帶領祂子民一次次地移動,啟示了一種珍貴的互動關係;在移動與重新適應的過程中,求神讓我們打開眼睛,看見身旁鄰舍與陌生人的存在與需要。因為真實的跨越,才有紮實的成長。想要在跨越中蛻變嗎?來聽聽Easten的研究成果吧!
北歐、中歐與南歐的人口組成各有不同,這些華人在數十年移民前的經驗與模式怎樣影響今天的華人教會文化?傳道人在神學畢業後回到堂會常遇到怎樣的挑戰?當第二代的需要漸漸浮現時,歐洲華人教會該如何革新方能承載和傳承?華人如何保留自身傳統,又同時融入當地社會呢?在普世宣教上,歐洲華人教會有著什麼樣的角色? 為了珍惜和建立在歐洲華人中所培育的傳道人,李健長老也建立了「尼希米小組」事工,為這些牧師和傳道提供了一個「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生活」的群體經歷。傳道人的工作繁忙,事奉也難免有枯乾和疲憊的時候,「尼希米小組」如何讓人卸下忙碌和防備,建立互信的關係?當中的秘訣是什麼?讓我們來聽聽李健長老寶貴的經驗!
從狗仔記者到青年牧者的春麗,將從他個人歸主的經歷,一路分享到他如何經歷媒體人和基督徒身份之間的衝突與整合,再帶著我們認識各種各樣在發展和運用媒體事工時尤其關鍵的課題: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階級扁平化的網路世界如何產生連結?矢志成為外邦人使徒的保羅又何以成為現代網路媒體事工的榜樣?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教會為什麼更應強調正直(integrity)的品格,在線上下線表裡如一?在網路事工中,資源會重新分配,我們的心態該有怎樣的調整?新世代中,人們幾乎定居在網路世界中,新媒體到底可以為傳福音帶來什麼新的想像呢?
談到「門徒培訓」,它到底是什麼?它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把握好信仰基礎後的「然後」又是什麼?為何教會在推行「門徒培訓」課程後依然不見突破?信仰、見證、傳福音、行動,與門徒身份的塑造有何互動?我們的福音,是沉重的,還是讓人狂喜的?既然是讓人狂喜的,為何我們總是頓足在「知道」而無法踏出? 門徒培訓是許多華人教會所注重的一環,然而課程過去了總會來到更關鍵的議題── 如何實踐?來自香港而目前在澳洲當地教會服侍的何俊文牧師,認為「行動」也許是突破的關鍵。傳福音不只是大牧者的責任、也不是大型佈道會才能達成的事!門徒,就是走在人群中流動的佈道者。行動式的門徒培訓到底是什麼?它如何為教會注入新動能?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在追求門徒塑造時的心路歷程、突破與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