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發展

聖靈在具體的處境中引導教會,而教會的發展與存在模式也與所身在的處境息息相關。華福文庫中「教會發展」的分類中,收錄的文章內容包括探討教會的本質、發展的歷程、當下的現況與處境、團隊與領袖的培育、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需要關注的議題、以及需要調整與革新之處。

中國溫州地區的教會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發展,而溫州地區的基督徒也隨著他們到世界各地經商的腳蹤,在不同地方建立教會。其講道、派工、家長制度、重視關係的治理模式也深深地影響著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的歐洲華人教會。本集我們邀請到成長於溫州教會,受到溫州教會屬靈傳承的澆灌,投入研究溫州教會模式更新的舍禾牧師,請他來和我們分享,溫州教會的發展史、今日溫州教會的模式、危機和挑戰,以及更新的建言。
世界各地華人教會的歷史長短不一,但現今在這些西方國家的華人教會所面臨的一個大哉問是:面對說英文、西語、義語、法語......等等的下一代,華人教會到底該如何理解和看待「華人」這文化、語言和身分的根?本集我們邀請到出身於香港,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黃志文牧師,分享身為雙重文化身分的祝福與掙扎,並從一個「接棒者」的角度,來反思華人教會的「傳承」。
過去幾年世界各地華人教會領袖最普遍談論的挑戰就是「年輕世代的流失」。大家都看到教會需要年輕人,也都努力希望教會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然而,年輕世代離開教會的趨勢似乎仍舊繼續。本集邀請鄧敬獻傳道,他以非典型的方式在服事馬來西亞的年輕世代,他將和我們分享我們對年輕世代常有的刻板印象,哪些大致正確?哪些誤會大了?也提出「牧養年輕世代作主門徒」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在上一個世紀的 70 年代,北美查經班蓬勃發展,其組成從經濟、求學因素移民的東南亞移民,到因不同移民法案開放而湧入的中國或香港移居者,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北美華人教會。本集邀請海外校園團契的創辦人蘇文峰牧師,要和我們分享北美華人教會過去的發展歷程、神如何使用北美華人教會的組成與樣貌,在歷史、危機與轉機中,帶出對北美華人教會未來的想像與期許。
想到歐洲,我們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西歐和南歐的國家,但對東歐的理解就相對缺乏。然而在過去幾十年,東歐的華人教會也在漸漸發展起來。本集我們邀請到在塞爾維亞華人教會的項君聖傳道,請他來和我們介紹東歐華人教會的處境、挑戰、和宣教契機,提到即便都是華人,但不同地方的華人,其實也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彼此連結和搭配的過程,也需要有一種跨文化同工的眼光。
ChatGPT 去年發佈以來,已造成全球的關注,科技公司紛紛加入 AI 技術的戰局,推出許多新的產品和應用,在學術界、教育界和商業界都帶來衝擊,並掀起來大量的討論。本週我們邀請到長期研究人工智能與相關應用的台灣清華大學王道維老師,特別聚焦談論 ChatGPT 這類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到人類的教育與學習,探討這對教學者、學習者和研究者之間的三角關係帶來怎樣的衝擊和改變,未來教育的焦點可能會有怎樣的典範變遷,以及這對教會培育門徒的意義和提醒是什麼?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美國的華人教會,大多是從上個世紀 70 和 80 年代北美查經班開始,漸漸堂會化而發展成今日的面貌,隨著華人在美國落地深耕,第二代和第三代大多是以英文為母語,與第一代移民不論是在成長經驗、語言和文化上都有明顯的差異,美國華人教會的英文事工也往往遇到極大的挑戰,華人教會裡英文牧者不但缺乏,且流動率也居高不下。本週我們邀請到長期在美國華人教會牧養英文群體的 Solomon Liu 牧師,聽聽他怎麼看這些現象,以及自己為何委身牧養這群體,又對美國華人教會的英文事工有怎樣的建議和期待。
基督信仰的根基,一開始是看重內在生命。個人有成長、群體也成長,事工就增加成熟。在這種成長中,牧者領袖反而開始承擔了多重的壓力,要保持個人內在生命的平靜安穩,就成了一種挑戰。本集訪問到加拿大城北華基傅再恩牧師,他從自身的壓力出發,分享他和教會領袖同工如何回到真正有深度的屬靈生命操練中。
過去三十多年「教會增長」成為一門顯學。許多牧者堂會都在尋找增長人數的方法和策略。人數的成長很重要,看到得救的人增加我們喜樂,但另一方面,質量的成長同樣重要。這次我們請到台北101教會的黃國倫主任牧師,他將和我們分享自己是如何被這個異象挑戰而植堂,也聊聊這個City to City的核心神學異象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回應我們所身處的文化。
華人教會散居全球,非常具有成為普世宣教網絡的潛力,但這往往只停留在「潛力」,而顯少真正發揮成「實力」。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在美國西雅圖牧養教會的錢斌牧師,分享他是怎麼從一個牧養華人教會的牧者,開始關心種族議題。從關心到實踐,這一路走來經歷過哪些挑戰和質疑?種族議題和見證福音又有何關係?更進一步思考華人教會如何跨越種族歧視和民族中心主義。
回顧兩千多年的基督教歷史中,基督徒使用空間的方式,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和典範變遷。本集節目邀請到香港的王緯彬博士,他是專業的建築設計師,參與了三百多項各種大小型態的教會設計工程,不單曾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也在哈佛大學和香港伯特利神學院研讀神學,近年更是致力推動和實踐教會及宣教群體空間的轉化,強調「使命空間」的概念。 來聽聽「使命空間」究竟是什麼,以及這如何更新我們對空間使用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