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從新加坡到英國、現在在西班牙,服事已二十五年的胡德明老師談起所見所思,最關注的還是海外華人教會信二代的未來。究竟「保留華傳統」和「屬靈敬虔」孰重孰輕、孰先孰後?那些「傳統」和「敬虔」中有哪些是相近或其實哪些是相異?跨代的差異的現象和背後思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能如何為之禱告,或起身改變?請收聽本集精彩又扎心的內容!
新冠疫情的持久戰不只影響著個人,也衝擊著教會。然而,它卻像一把去偽存真的雙刃劍,考驗牧者、領袖和教會。提醒牧者緊守牧養之核心── 門徒訓練,深思如何培育出真門徒。疫情共存的處境也推動教會跟上科技時代,為神去得網絡世界的「未得之民」。黃牧師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我們,在神手中,一切危機都能是契機!快來聽聽他的分享吧!
10萬移民大軍抵達英國,華人信徒空前倍增,看似皆大歡喜,卻也有許多隱形的挑戰。英國華人群體有多樣性、多語言、流動性大等特色,加上新老信徒在數量上的主客矛盾,促成了教會怎樣的新格局?如何迎接挑戰,當中又有何宣教契機?保存教會自身實力和宣教差傳怎樣平衡?縱觀英國華人教會的歷史和現狀,未來會如何發展?神在這樣接待與被接待的關係中,為祂的國度、子民預備了什麼更大的祝福?快來聽聽呂牧師的解析吧!
北歐、中歐與南歐的人口組成各有不同,這些華人在數十年移民前的經驗與模式怎樣影響今天的華人教會文化?傳道人在神學畢業後回到堂會常遇到怎樣的挑戰?當第二代的需要漸漸浮現時,歐洲華人教會該如何革新方能承載和傳承?華人如何保留自身傳統,又同時融入當地社會呢?在普世宣教上,歐洲華人教會有著什麼樣的角色? 為了珍惜和建立在歐洲華人中所培育的傳道人,李健長老也建立了「尼希米小組」事工,為這些牧師和傳道提供了一個「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生活」的群體經歷。傳道人的工作繁忙,事奉也難免有枯乾和疲憊的時候,「尼希米小組」如何讓人卸下忙碌和防備,建立互信的關係?當中的秘訣是什麼?讓我們來聽聽李健長老寶貴的經驗!
法國疫情爆發初期,確診人數已迅速超越一千,許多教會在第一時間停止實體聚會。除了採取應變,巴黎基督教新焦點教會牧師孫柯楠牧師卻視之為教會學習「反脆弱能力」的大好機會。他認為教會既是生命體,定當能按照處境去應變與成長。面對危機,過早的判斷未必能體會上帝的心意,但未雨綢繆卻是必須。教會若能操練「反脆弱」的抗壓能力,隨機應變,不因環境受損,甚至受益,能力便更大了! 同時,孫牧師也將分享歐洲大陸華人教會在發展及管理上所面對的挑戰。他認為這必須回歸到領導力的課題。如何幫助弟兄姊妹建立系統性方式去思考和詮釋上帝的真理、與主的互動,也是建立領導力關鍵的一環,卻往往少被重視。訪談中,他也提到「改變一個群體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領袖,但過程是漫長的。」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一個領袖的建造,同時也需要群體的信任、同行與支持!
談到基督徒漫畫家,不難想到他。從18歲受感獻身給上帝,23歲開始事奉,從出生地馬來西亞走到新加坡、韓國、臺灣、柬埔寨進修和服事,目前在德國投入宣教工作,他是蔡頌輝牧師──歐洲校園事工宣教士,也是一名漫畫牧師。 談到宣教,大部份人會想到第三世界、佛教、伊斯蘭教國家,歐洲的需要往往被忽略。這一集,蔡頌輝牧師將與我們淺談德國禾場的現況和需要。同時,他將娓娓道來他的漫畫創作歷程。在忙碌的事奉中,他是如何獲取無盡的靈感維持高產量的創作?漫畫創作如何有效轉達基督信仰?他又是怎樣把漫畫融入即時講道?藝術作為媒界來呈現真理信仰到底是否有成效?神把藝術恩賜賜給了不同弟兄姊妹,教會該如何具體支持和培養他們來服侍?讓我們帶著好奇和開放的心,聆聽學習!
教會是愛下一代,還是只是需要下一代的能力?談到跨代牧養,這尖銳的問題實在值得提問。義大利華人教會青年流失嚴重,沈利牧師認為語言隔閡和不適應教會傳統文化是箇中原因。談到補救方案,沈牧師直說:「他們需要真正愛他們的牧者」,而門訓正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鍵過程。網路崇拜在疫情之下興起,專業的器材、用心的「製作」真的能連結生命,造就門徒嗎?對於教會而言,疫情的出現似乎是一場考驗。當各地牧者領袖都面對著遠距離牧養的痛苦時,是什麼讓大家堅持下去?面對疲於奔命的生活、愈漸黑暗的時代,「捨掉可以捨掉的,抓住不能失去的。」這是沈牧師給華人教會的忠告。
幾乎所有在英國的華人教會,都存有多元文化與傳統的現象。多年來,華人群體在不同的移民潮中先後湧入英國,加上在本地出生和成長的華裔子弟,筆者服侍的倫敦中華基督教會,就好像一個迷你聯合國一樣。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教會裡弟兄姊妹懂得的語言竟然高達17種......
宣教士放下自己熟悉的環境,跑到陌生的國家、文化、社群中傳福音,原因應該只有一個──就是聽到神的聲音、順服神的呼召,懷抱神的愛和看神眼睛所看的,靠著聖靈的帶領踏上工場,就是這麼簡單。是否能建立教會?新建立的教會是否能像香港、臺灣、北美的教會一直增長?是否能蓋自己的教堂?是否能經濟上全數支持宣教士?是否能多聘教牧同工來分擔事工?這不是宣教士的呼召,這是一個企業項目的計算、一份工作的評估......
作為一家幾十人的小教會,我們常常問:「我們能做甚麼?走出去差傳嗎? 我們沒有人員,缺乏資源,是不是能穩固及增加教會的人數就夠了?是不是讓家庭間的關係更密切,互助互愛,就不錯了?是不是讓海外青年人有個屬靈的家就很棒了?每個主日大家歡喜快樂一起敬拜,遇到問題打打電話,一起禱告,逢年過節聚聚聊聊,談心探討,還能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