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雲萍(英國倫敦華夏基督教會執事)
作為一家幾十人的小教會,我們常常問:「我們能做甚麼?走出去差傳嗎? 我們沒有人員,缺乏資源,是不是能穩固及增加教會的人數就夠了?是不是讓家庭間的關係更密切,互助互愛,就不錯了?是不是讓海外青年人有個屬靈的家就很棒了?每個主日大家歡喜快樂一起敬拜,遇到問題打打電話,一起禱告,逢年過節聚聚聊聊,談心探討,還能做甚麼?」
神說:「你們要出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我們禱告說:「願神的國降臨。」當有人歡呼耶穌基督為王時,神的國就會出現。當人承認耶穌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願意順服跟隨祂時,「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參路十七21)。神定意要使神國的價值、賜福和豐盛,都臨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這就是主耶穌在世的首要任務。
所以即使是小教會,神給我們的屬天任務也是影響社會、轉化社會。即使是一個平信徒,我們也能在這個世界好像明光照耀,在黑暗中彰顯主的榮耀。讓黑暗中的光亮越變越大,直到世界被神的榮耀掌管 。
過去十三年,倫敦華夏基督教會(下簡稱華夏)從一個人,一個家發展成團契,之後成為教會。在團契和教會中,華夏的宣教從教會延伸至職場、至家庭、至社會、至海外。 這是華夏的宣教足跡。
倫敦華夏基督教會成立歷程:個人→家庭→團契→教會
一九九八年,一位臺灣宣教士經德國(Germany)來到英國倫敦(London, United Kingdom),面對語言困難,缺乏人際關係,生活難以適應,但憑著對主的信靠,他從倫敦這個陌生的地方開始了他的宣教旅程。 之後, 他和師母一起在家裡建立了查經班,先是為中國大陸和臺灣來的朋友預備,之後不斷禱告,靠神做工,另有香港、馬來西亞(Malaysia)及新加坡等地的華人學生、學者、職業青年及家庭加入,同年正式成立了以華語為主的倫敦華夏學人學者團契(下簡稱華夏團契)。
這位宣教士就是陶恩光牧師。在神的賜福和恩賜下,華夏團契得到了發展。 由於人數增長,幾度搬遷,後於二○一○年十一月成立教會,即倫敦華夏基督教會。
有了主,一個人的力量也不孤單,華夏開始於一個人,但靠著神,成了一家教會,這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這些年,靠著主的恩典和帶領,華夏的宣教歷程也開始了。
華夏宣教歷程:→向職場→向家庭→向社會→向海外
過去幾年,華夏的宣教歷程經歷了向職場、向家庭、向社會、向海外幾個層次的延伸。
一.延伸至職場
我們相信,教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每個主日在地方聚會的眾信徒,另一種是除主日之外,週一至週六散布在職場的眾信徒。我們在教會宣傳一個理念,就是職場也是我們事奉的工場,在工作中也可以見證神、榮耀神。比如我們教會有幾位弟兄姊妹所從事的職業有機會和很多海外官員打交道。他們一方面盡職盡責,為客人的利益著想,不怕麻煩和辛苦,以他們美好的品格榮耀神、見證神;另一方面,在與客人互動過程中,把神的福音和見證也傳給客戶。有的弟兄姊妹自己開公司,他們堅持這樣的信念:
(一)我的工作就是我的事奉。
(二)我可能是他們唯一見過的「耶穌」(編案:即活出耶穌言行的基督徒)。
(三)我一生要榮耀神。
在長期和中國大陸客戶交往的過程中,他們想著如何得人,如何施予而不是賺取,用良好的品格影響客戶, 並在工作中帶領了一些客戶信主。
二.延伸至家庭
常常渴慕家的溫暖,卻常常缺乏家的溫暖,是這個世界的問題,更是中國社會的問題。
二○○八至○九年華夏團契組織了一系列復興家的活動,比如二○○九年年度的講道主題是「家:心家,我家,神家,天家」。我們一方面讓團契成為一個大家願意來的屬靈的家,另一方面我們走出去,建立「家庭會客室」。藉著出外郊遊、燒烤、慶生等機會,邀請教會內外多對夫妻聚在一起, 在家庭會客室互動。每次一個主題,比如「甚麼是你配偶愛的語言?」、「如何化解怒氣?」、「夫妻怎樣管教孩子?」、「感恩的心的培養」、「讚美造就話語的操練」等。我們討論、分享《聖經》中對夫妻和家庭的教導,並學習實踐,也請一些家庭和睦的弟兄姊妹在互動中作見證, 並設功課,以作操練,比如說:「回去對配偶說十句愛的語言」(像是說有了你真是我的福氣、我很愛你、你真是我的男子漢……),「做五個愛的舉動」(像是為配偶端茶倒水、下班後為他/她按摩肩頭等)。妻子學習溫柔並順服丈夫,丈夫操練去愛妻子。有一個家庭,夫妻吵架很厲害,在家庭會客室當中,丈夫發現妻子愛的語言是服務的行動,即他如果幫助妻子做家務,妻子就覺得被愛。於是他下決心要操練,以改善婚姻。他開始主動幫忙妻子做家務,在結婚紀念日那天,這位丈夫給妻子寫了封情書,檢討自己過去幾年對妻子的忽略,感激妻子對這個家的付出,寫這封信的同時,丈夫買了一束玫瑰花給妻子。拿著那束玫瑰,讀著丈夫的情書,這位妻子的眼淚唰唰地流下來,她說,那一刻,她積在心裡多年的委屈一下子都沒有了,她感覺到了丈夫付出的愛。這對夫妻說,那是他們婚姻關係改善的起點。這對夫妻在團契中決志信主及受洗,並用他們的生活見證去影響他人。
有一次遇到一位中國大陸官員,和他聊到華夏團契所做的「家庭會客室」。他非常感興趣,說:「中央號召在中國建立『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需要從『和諧家庭』做起。」
是的,面對中國這麼嚴重的家庭婚姻問題,多少人在心裡哭泣,而這個時候如果在中國推動「和諧家庭」的事工,可以成為帶動福音進入中國的一個契機。但怎樣做?這是我們向神禱告祈求的答案。
三.延伸至社會
在倫敦最繁華的唐人街有很多免費報紙和雜誌。為了吸引人的眼球,愈來愈多報紙雜誌裡充斥了色情、暴力等不堪入目的內容。為了能帶給社會一些積極正面的資訊,也能把福音傳遞到社會,華夏的一些弟兄姊妹從二○○八年開始自費辦了一本雜誌《華人文摘》,在全英各地發行一萬冊,摘選很多可讀性強、時效性強、大家感興趣的話題,把福音資訊放在裡面。感謝神的帶領和保守,很多非基督徒致電編輯部說,感謝《華人文摘》帶給他們的鼓勵,雖然他們還不認識神,但他們覺得這位神值得他們去認識和了解。有些中文學校把《華人文摘》中選的文章作為孩子的教材。目前《華人文摘》編輯部還收到德國、香港、馬來西亞、臺灣等地的訂閱要求。求神親自在人心中做工,讓《華人文摘》這本小刊成為神小小的器皿。
四.延伸至海外
華夏多由來英國留學的學人與學者組成,特點是流動性強。很多人來了,又離開了,回到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針對華夏的這個特點,我們關心回國的弟兄姊妹,並幫助他們回國後拓展團契和教會。目前已有一些弟兄姊妹在海外建立了華夏延伸的團契和教會。正如一位弟兄說:「我們就像從華夏飄出的蒲公英種子,飄到哪兒,就在那兒扎根開花。」
當今中國,人經歷了太多大起大落的劇烈「折騰」之後,又要面對沉重的倫理道德危機,每一天戰戰兢兢地活著。地溝油、毒奶粉、「我爸是李剛」(編案:李剛為中國高級官員)、「戀愛是藝術,結婚是技術,離婚是手術」。雖然走出家門,走出國門的中國人摸摸荷包,愈來愈氣壯了。然而富起來的中國人卻突然發現,中國社會在精神、信仰上出現了鉅大的赤字,「錢不是萬能的」,幸福並不完全取決於財富。當官方意識形態不能成為千百萬人的自覺信仰時,人就按照自己的需要尋找替代品。各種民間宗教發展迅猛,在中國出現三種宗教市場:紅色宗教市場、黑色宗教市場和灰色宗教市場(編案:紅、黑、灰比喻合法、非法與介乎二者之間的宗教組織、信眾及活動)。人在精神信仰缺乏的時候就人云亦云地跟著去市場上「選神」,還不能滿足時,就去造神。
因此信仰問題悄然無聲地顯現在全中國人面前。這次,對個人來說,是選擇哪一種宗教、思想或學說作為精神支柱的問題;對國家來說,則是選擇甚麼信仰作為凝聚十三億人的信心與意志, 能讓整個民族真誠投入為之心動、為之犧牲的信仰體系的問題,這正是我們把真理的信仰傳遞的時候了。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八七期,二○一一年十二月號,第二十八至三十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