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如果沒有向內關顧的屬靈生命,行動中的「膚淺」就難以避免,反之亦然。 神透過在歷史中陪伴、帶領祂子民一次次地移動,啟示了一種珍貴的互動關係;在移動與重新適應的過程中,求神讓我們打開眼睛,看見身旁鄰舍與陌生人的存在與需要。因為真實的跨越,才有紮實的成長。想要在跨越中蛻變嗎?來聽聽Easten的研究成果吧!
談到「泡茶」,你會想到什麼呢?是茶葉淡淡的飄香,還是熱茶入口的溫順口感?是老年人的閒情逸致,還是歷史悠長的茶道文化?活水茶堂創辦人少龍傳道卻認為,「泡茶」可以開啟對話的空間,讓人自然而然開始各種議題與生命的深度對談。從無到有,一個空間、一杯泡茶、一個邀請,成全了週六的茶聚,也建立了福音聚會的場所。「活水茶堂」便是這樣的一個所在。
面對世界劇變和疫情空前的衝擊,有的教會走到社會前線,只為鄰舍提供一杯涼水;有的積極探索,在特殊的處境中開創牧養和宣教的新契機;有的借助時機深作反思,進行神學裝備。而美國焦點基督教會王唯權牧師則抱著對自身教會清晰的異像,在疫情期間強調「靈魂的餵養」。對於教會在面對疫情或世界的各種衝擊和議題時,他認為「教會需要回到信仰文本當中,去探索教會的權柄和本質,藉此來決定自己應做什麼事情!」 從改革宗神學的角度出發,王唯權牧師將與我們探索教會的三種權利。從而再由「公共神學」的角度探索教會置身於公共社會之中的本質與角色。教會與公共對話有何界線?教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公共利益?教會該如何面對政治和公共議題?面對尖銳的公共議題,教會該如何保守上帝所賦予的權柄卻有策略地回應?「靈魂的餵養」在公共議題上如何成為重要的根基?
Clubhouse、MeWe、Telegram、Signal、Instagram、Whatsapp、Line、Wechat、Youtube、Facebook、Podcast、Zoom等等。你的手機已安裝了以上的軟體了嗎?在疫情和社會不穩之下,新媒體興起和轉換的速度變得前所未有般快。為了適應時代和尋找出路,教會群體加緊學習,連神學院也推出了網上神學教育。但改變卻沒有為全職事奉的人數帶來新高峰,不增反跌。擁有資深媒體界經驗的現任神學院講師蔡玉玲老師一針見血地提出反思:「基督教群體是正在使用媒體呢?還是被媒體使用呢?」當代信徒被持續不斷和海量的媒體資訊包圍,各種各樣的觀點角度爭相建構著我們的世界觀,最終在不同群體中造成層層撕裂。到底教會該不該談論政治議題?最後,作為女性基督徒領袖,蔡老師將淺淡男女領袖跌倒的個人看法。
談到科技和創新,一般人不會很容易聯想到基督信仰。可是細想之下,全宇宙最偉大的創造者肯定非耶和華我們的上帝莫屬!神按照衪的形象造人,讓人充滿了創造的天賦和渴望。既是電子科技領航者、創投家又是牧師的陳信生牧師,到底是怎樣從宣教中被啟發創業,再成為成功的創投家?我們很高興邀請他在這一集與我們談談天說說地。他將會以獨有的角度和生命經歷來談談新媒體與科技應用、華人群體合作與溝通、創新與失敗、說故事的文化等等。這一集,讓我們脫下自己的腦袋和固有的思維,嘗試跟著信生牧師跨度極大的角度想事情、看信仰,說不定會有另類的啟發?!
中華海外宣道會由史祈生牧師於1961年創立,1965年購入現址——一棟座落於紐約唐人街的十層高大樓。大樓所在之位置,昔日很少華人住在附近,因為那裡原是意大利人的聚居處,有「小意大利」之稱。但教會成立後......
願意的心,帶出幾位弟兄姊妹於2014年年底到英國短宣的經歷。出發前,隊員忐忑不安:「不知道我到宣教工場能做甚麼?」「不知道準備的課題有沒有用?」「準備的內容夠不夠『充裕』?不要稿子上的東西講完了,還沒到下課時間!」「不知道營會的學員會不會……
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平均信主年齡在十五年以上,可是除了牧者傳道和宣教同工,幾乎沒有一個人實際地接觸過宣教。教會的宣教支出,主要用於牧者短宣和資助一些宣教機構、宣教士和神學生。從去年下半年起,因著神興起的一些「偶然」機會,我們開始參與和學習以小組為單位的宣教,整家教會開始動起來、熱起來了......
穆斯林不是絕對不會接受福音,只是他們沒有機會聽到福音而已。記得在美國修讀神學時上了一門宣教實習課程,上課的地點從教室搬到泰國清邁。教授在早上教導課程內容,邀請宣教士來分享,並且每天有實習的作業,兩星期中學生每三人一組下午到市區實習教授規定的作業。第一個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