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163 自由音樂傳道Ray Lin傳道:《哪尼?!》動漫也能傳福音嗎?基督教藝術在今日的意義為何?
嘉賓:Ray Lin傳道(自由音樂傳道)
主持:董家驊牧師
一個承諾,多種兌現的事奉人生
董:我跟Ray第一次認識,也不算真的相遇。那時候我還住在北美,然後Ray跟七舍克勒樂團來到北美洛杉磯站事奉,記憶中他曾來到我們家,只是那時候我剛好不在,所以我是從太太的口中認識你們的。後來在服事旅程當中,有機會在不同的階段,聽到你們在做不同的事情。你的經歷真的很特別。可否請你先簡單介紹一下服事的旅程?
Ray:我的名字叫做Ray Lin,中文名字叫林啟安,現在是一位自由音樂傳道。目前在紐約豐收靈糧堂,兼職音樂傳道,其餘時間就是一位自由使用音樂跟藝術的傳道人。
董:你是怎麼走到今天這步?過去我認識你的時候,是因為你在七舍克勒樂團,可是在人生旅程當中,你好像經過不同階段跟心路歷程。
Ray:總結來說,這些經歷都是要實現自己過去對神的一個承諾。很多基督徒在年輕的時候,也許都在某些奮興大會中,某個感動之下跟上帝許下一個承諾,對主說要用一生來事奉祢,後來很多人正在兌現那個承諾,當中我也警惕自己,希望這一生是兌現著這個承諾,因為一直記得,想要將自己奉獻給祂。所以十六歲得救的時候,就想用自己的能力或是興趣、才幹,來做福音的一個媒介,一路走來曾嘗試很多不同的事情,包括音樂、教會青年事工,甚至經營餐廳,也曾在一個鋼鐵公司上班,亦在印度社區開展印度兒童的事工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承諾那時候對上帝所說的話。當然不是說自己有什麼能力,這一切全是倚靠神的恩典。盼望一生就是用來回應祂。
董:你提到十六歲得救的時候,就有一個負擔,渴望用上帝所給的,來服事和回應上帝的呼召,在當中雖然都是很輕描淡寫,但是我相信每一個經歷都是很特別的。我們在過去傳統中,說到要見證福音的時候,可能因著小時候在教會長大,所以聽到有關傳福音的第一步,就是舉辦佈道會,坦白說,於我而言,這種模式跟自己的關係不大,只是需要負起邀請人來的責任,好像不太需要做什麼傳福音的事情,當我們逐漸成長,發展下來,我們便變成陪談員,若日後成為傳道人,角色便轉換為佈道會講員。我們對傳福音的想像,大概就是需要經過這些步驟,當中或許再加上三福、四律的主題,但是在整個二千年教會歷史中,其實傳福音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剛才你所講到,例如音樂、兒童和青少年事工、經營餐廳、參與鋼鐵業,你著實做了不同的嘗試,可否跟我們分享一下,在此見證福音過程當中,背後的原因和當中考慮的視角?
Ray:聖經告訴我們,要用諸般的智慧來歌頌上帝的榮耀,來傳揚神的福音。確實在過去的時候,我很早開始就對音樂有興趣,所以當知道可以使用音樂來榮耀上帝、傳福音的時候,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我得救的時候,大概是1997年,那時基本上也是華人敬拜讚美的開始,透過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慢慢就興盛起來,讓人明白原來華人也有這樣子的敬拜讚美,感覺實在很美好。
記得那時候我是住在加拿大的一個寄宿家庭,網路也不太發達,所以回到家也沒事情可以做,就只懂拿吉他敬拜上帝。回想起來,那段時間可以形容只有我跟上帝的甜蜜時光,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慢慢感受到上帝似乎可以使用這小小的音樂恩賜,來榮耀祂的名,於是我就開始創作歌曲,也因為那時候網路不發達,能找到的歌不多,所以就開始自己創作。當然創作也不是很敢跟別人分享,只是去累積創作數量,而內容可以說是跟上帝之間的情話吧!
到大學的時候,搬到紐約,開始在教會帶領敬拜團,在敬拜中慢慢地有更多的操練。記得有一次,發生了一個很大的挑戰,那時雖然有讚美之泉,但比較少歌曲可以跟教會以外的人來溝通,於是自己在低谷的時候,就創作了一首中文的福音詩歌,它的靈感來源,和當時有段經歷是相關的,約在大學三年級,有一次開車去接親戚來美國,結果在路上,我被後面的車撞到了,然後又撞到前面的車,最後我就夾在中間,但感謝主,人沒有事可是車毀了,前後兩個人下來,都一起齊聲責怪我,不管他們是對還是不對,總而言之,我就是被責難的那個對象,前面的那個人,雖然看起來沒事,但他還是叫救護車把自己抬走。然後隔了一個禮拜,在工作方面,我被人解僱;再隔了又一個禮拜,已交往兩年的女朋友也提出分手;大概一個禮拜後,又收到了之前被撞到,上了救護車的那個人,原來他要告我傷害他的頸部神經,賠償費大約是五百萬美金的天文數字,於是我整個人就嚇傻了,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時候就想起祖母曾經跟我說的話,她說總有一天她或爸爸媽媽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是要謹記,當所有人都離開,上帝不會離開你,永遠與我們同在。
那時,我確實不敢跟爸媽講述這一連串不幸的事件,所以感覺中,當時只有上帝跟我同在,只能一個人去面對這些恐懼,於是就寫下了這首歌。從那時起,我就發覺到似乎可以創作這樣風格的歌,當然也許有人會擔心事情究竟怎麼解決?感謝主,靠上帝都解決了這些問題,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處理五百萬的賠償,奇妙的事發生了,那提告人竟撤告,感謝主。
所以上帝讓我看到,可以透過自身經歷創作詩歌,去傳祂的福音,後來我們來到台灣,辦了一個樂團叫「七舍克勒樂團」,成立的目的與前述一樣,都是希望透過詩歌,可以跟教會以外的人溝通、傳福音。我們甚至還標榜了一個所謂的口號,叫做「乾淨創作」,因為坊間有一些創作,確實比較歌頌不太好的文化,不管是性方面或是暴力方面,我們就是希望要歌唱世界上的美好,這便是我們的一個異象。
之後,我也進入了餐飲業,在父親公司上班,希望透過在那邊工作的時間,能夠為神傳福音。就像之前所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要兌現過去的承諾,不管在哪裡,我都希望能夠榮耀上帝,能夠為祂而活。後來公司沒有辦法經營下去,於是就到了朋友的鋼鐵回收公司,在其中努力盡上好員工的職分,跟裡面的人分享上帝的事,當然這些機會並不是很多,但是就要盡上自己的努力。後來上帝又呼召我回來從事音樂行業,目的就是為了傳福音。另外還記得那個社區有印度人居住,在某幾個夏天,我們有著感動,來辦一個只有數個家庭參與的主日學,除此以外又跟教會的兩三位朋友,一起辦一個小型的夏令營,後來它逐漸變成了一個主日學,協助社區人士來認識信仰,這些都是我曾嘗試的事情。
生命的展現,信仰的開端
董:從車禍開始,然後開始創作,這個非只是敬拜的音樂,而是好像一般人就能理解的音樂,既像一個很大的苦難,或是一個晴天霹靂,一位大學生要面對五百萬的賠償,壓力真的很大,但回過頭來看,很多時候上帝真的會使用這些隱藏的祝福,雖然人在當下會有疑問,上帝非要將事情弄成這樣嗎?在當刻也不覺得是祝福,但是其實回想起來,上帝常常就是用這些時刻,在我們的人生突然失去平衡的時候,要把人們帶到下一個境地。後來你成立了七舍克勒樂團,強調「乾淨創作」,也曾從事餐飲業、鋼鐵業,當然很多時候在生活當中,雖然有理想,但是我們也會經歷現實的無奈,不過讓我很佩服的一點,是你在高高低低當中,都把傳揚福音作為一個不可忘記的初衷,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要見證福音,就非要在功成名就的光景不可,但在你身上看到的,是不論身處任何地方、位置,例如在人眼中看為閃亮的時刻,站在樂團巡迴的台上,又或在台下如鋼鐵業、餐飲業,不管在哪個處境,你都很努力在找見證福音的機會,其中包括一個華人住在美國,然後在印度的社區服事居民。我在美國也住了十幾年,在自己的社區開辦一個兒童夏令營,不是沒有可能,但若要特別為了非華人的群體辦一個夏令營,這個我倒是第一次聽到,或許是我孤陋寡聞,可能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吧。
有這麼多的嘗試,你覺得有哪一些美好的經驗、亮光,是可以分享的?你覺得在眾多挫折中,又有哪些學習?不論是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其實不斷朝這個方向努力的時候,總是有價值的。
Ray:我很尊敬雙親,在餐廳傳福音的事。他們在四十年前開了這個餐廳,經營大概十年後,他們就在餐廳建立了一個教會,基本上利用董事長講話的時間,請牧師來講話,然後有敬拜讚美,所有的員工都來聽,我們就是透過這個方式來跟員工傳福音,當然有的人也許會覺得,這方式很硬來,但在那個時代是允許這麼做的。有的員工可能並不是很接受,有出現睡覺的狀況等,但也有員工慢慢地被潛移默化,進入到信仰裡面。記得我們有一段時間有一個主廚,都帶著其他所有的主廚一起受洗,我覺得也頗奇妙的,後來確實也有跟這些主廚們,持續地進行查經班。
在職場裡面傳福音,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的方式、做法或是我們開辦的教會、查經班,最重要的應該是,我們平常對別人的態度,因為所有的人都在看耶穌是否活在我們裡面,而人只能從你開會的時候,看你跟人家是否有平常互動,又例如公司面臨很大壓力赤字的時候,可以從我們當時所做的看得出來,這個是所有傳福音行動裡面,比什麼都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是誰 ——Who are we,耶穌可有在我們裡面做主,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董:華福中心今年(2024)也跟台灣的校園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書——《使命門徒的職場生活》,書中所強調的,是我們一般想到職場使命或職場的福音工作時,可能立刻就想到策略、做法,比如說開設餐廳,或者是像你剛才講的,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建立職場教會,也說要把人帶回到自己本來的堂會,很多時候在這些做法上面,有很多的不同的討論和看法,可是到後來,就像你講的,我們最終都會發現,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我們做法背後,生命是怎麼樣?耶穌是不是真的活在我們裡面?我們在面對順境的時候,把榮耀歸給上帝;在面對赤字、挫敗、被打倒的時候,我們又如何面對那樣的處境?那個時候,人是更容易看到你真的是誰,因為在順境的時候,我們都可以表現出一個好像是美好的樣子,可是只有在困境的時候,究竟耶穌是否真實地活在我們裡面,就變得非常的直接。就像你剛才所說,好像嘗試了那麼多傳福音的方式,之後才發現方法雖有很多,但是最終耶穌是否活在我們裡面,這個才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你還有其他的學習可以跟我們分享?
Ray:講回一些有關創意方面的事情,那時有一些主廚信了主,然後我們就想,如何可以透過這行業來傳福音,所以有一段時間,我們甚至開發了一個桌菜,我記得你們家也有來品嘗過,它名為「聖經典故祝福宴」,就是用各種菜來介紹聖經的各種典故,例如紅海分開、長子的紅豆湯、挪亞方舟的故事、甚至有以利亞降火的主題作為燒雞的菜名。最後的甜點蛋糕就是一個火焰秀,真的是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傳福音,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在餐桌上面展開話題。
為什麼彼此對話是重要?因為福音是從交流開始的,今天福音不一定是聽了一首歌或看了一部電影就會令人相信,最重要是後面的對話,這才是更關鍵的一步,而對話就是關係,沒有人會單純因為被說服,所以就來相信,大部分信主的人,都是因為他們在關係裡面找到了耶穌的愛才認信的。像我們這種藝術人或是在這個行業的人,能做到的,也許是透過我們所擅長的音樂、料理等,來讓人產生對福音的好奇,然後進行福音的對話,對話其實就是要靠各位弟兄姐妹,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進到各人的生命裡面跟他們講話,但是帶他們來的朋友就可以,這樣說也算是一種呼籲,希望大家更多了解福音是什麼,更多去了解你所信的是什麼,因為無論得時不得時都要讚美祂,而且務必要傳道。也許有一天你的朋友會突然問,你所信的耶穌是什麼?當然我們可以講,我們一起去教會認識,可是也許他下個禮拜突然生病不想來,或是有其他什麼事情發生,例如撒旦攻擊下,他就不想來了,所以如果你們當下就說,我先跟你分享耶穌在我生命中做了什麼,耶穌是一位什麼樣的神,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好每一次分享福音的機會,我覺得對福音的擴展會是有很大的幫助。
《哪尼》令人驚訝的創作精神
董:謝謝你提到這一點,因為這一次特別又想到,我們已認識一段時間,包括剛才提及,在餐廳的這個聖經主題的餐點,到現在仍然令我印象深刻,時間應該是六年前,我剛剛回台灣,由於岳父岳母他們在高雄,我們全家有個家宴,就特別去光顧,真的印象深刻。你所做的另一事情,亦讓我的兒子們記憶猶新,就是你在網路上創作了一首詩歌或是說福音歌曲,當然我不知道該怎麼定位,那首歌叫做《哪尼》,坦白說很多人可能光看歌名,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然後看到你們在YouTube上的串流,心想這不就是一首日本動漫的主題歌,跟福音有什麼關係?
一開始我其實也沒點進去觀看,而且亦不知道歌是你創作的,是後來我人在外地服事,跟太太定期每天都會通視訊,她就談到這首歌,然後說最近我們家的兩個兒子十二歲跟十歲兩個男生,每天指定要聽這首詩歌,於是我才跑去聽。這首詩歌確實打開了我們跟孩子談福音的一個對話和機會。
可否請你分享一下《哪尼》是什麼樣的一首歌?因為我們聽眾分布各地,台灣背景的可能只占不到一半,聽眾有的在北美、有的在歐洲、或紐澳及東南亞各地,所以大家可能對《哪尼》這個名字,可能都不知道是什麼,可否請你說明一下這首歌創作的源由是什麼?
Ray:首先「哪尼」這個名字是日文,有「什麼」的意思,通常在很多日劇或動漫作品裡面,都會常常聽到裡面的角色講這話,就是代表他們很驚訝,我們取這個名字,當然就是希望可以帶來一點驚喜。先談談這歌,這首歌是一首日式動漫風格的福音歌曲,它不是敬拜讚美的歌,絕對不適宜亦不推薦在教會作為敬拜讚美之用,它實實在在是一首日式動漫的音樂,嘗試藉此傳福音。稱為「哪尼」的原因,是因為基本上會看動漫的人都知道「哪尼」是什麼意思,同時,我們也想到一點跟聖經的連結,就是當時嗎哪從天上降下來,上帝從賜嗎哪給以色列人的那刻,以色列人也是有著驚訝——「哪尼」的意思。當然又聯想到我們知道嗎哪,應該是上帝供應的一個預表,就是耶穌是生命的糧,祂是真正生命,亦是我們所需要的食糧。所以我構起了以上的聯想,我覺得叫「哪尼」應該算是一個頗合理的做法,目的就是想要透過這日式動漫風格的作品,來跟大家分享耶穌的故事。
全世界有很多喜歡看動漫的人,這不局限於小孩,有很多中年男性,也像我一樣喜歡看動漫,而且不單是華人,就算是日本、韓國人、白人和黑人,甚或全世界的人,都是很喜歡看動漫的。《七龍珠》的作者——鳥山明先生過世,不只有日本人在哀悼,而是全世界,因為各地都有他的粉絲,幾乎所有社交媒體都發佈懷念他的貼文,不管是什麼國籍的人,只要看過《七龍珠》的人,都在哀悼他,所以你可以看到動漫的影響是全世界的。
很多人喜歡動漫,然而我們也看到動漫的影響不見得全都是美好,最明顯的就有暴力、色情等元素,不是只有成人漫畫才有色情,連《哆啦A夢》都有色情的成分,如靜香洗澡等畫面,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不單是孩子,連成人們都會被影響。現在動畫可以說是越來越露骨、暴力,以上所談及的,只是單純有關性和暴力的影響,但是還有其他的動畫,當中可能對於靈界方面的描繪,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跟聖經有很大的不同和衝突,當然很多漫畫是以異教或佛教為背景,加上佛教和日本神道教都是日本的背景文化,作者以這種形式去表達實在無可厚非。可是有時候,故事中描述撒旦跟人做朋友且賜予其力量,我們作為基督徒知道真有其事,若跟撒旦簽下某種撒旦教契約的話,是真的會得到某種超自然能力,所以如果動畫把它美化或是正當化,我們的認知難免會受到影響。我不是要來批鬥動漫,因為我也是動漫的愛好者,也喜歡看,但也會不禁地問,有沒有一些動漫作品,其內容是可以講述合神的心意及其價值觀,但是卻不像所謂的耶穌卡通般的無聊,或是情節在觀眾的預計之內。
所以我就想起製作一個動漫風格的作品,既要有動漫風格亦能突破固有框架,動漫該有的元素就要放進去,例如說光束、爆氣等大招式或是魔法陣等,當然也不是隨意設計,不是為了耍酷、耍帥,就放棄任何的思考,例如魔法陣這種比較令人詬病的東西,如何用得心安理得。像魔法陣裡面有一個所謂的大衛之心,它本身是一個猶太符號,裡面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符文,因為我們不去理解是什麼,所以就不用,便把裡面改成是耶穌與Alpha Omega的希臘文,然後耶穌基督的希臘簡寫XP等元素放進去,讓它成為一個具有基督教意義的動漫符號。
我們希望能夠創作一個作品,讓很多動漫的愛好者,其中包括一些基督徒,在他們的孩童時代,因著內容可能涉及色情和暴力,所以被告之不可以去接觸各類動漫,眼目只能專注在聖經閱讀上,但是我們希望可以做到,讓他從小被否定的一個內心深層區塊,能被感覺、更被肯定,甚至可以用來傳揚耶穌。我們見到很多的基督徒,在看了這作品後,都感動得流下淚,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從小被否定的一個部分被安撫、被肯定。
另外,在非基督徒的考慮上,我們是希望很多動漫的愛好者,即或他們可能不去教會,但是也許有機會看到這個談及耶穌的作品後,進而對耶穌產生好奇,這就回到我們剛剛所講的,他身旁是否有基督徒可以跟他進行信仰的對話,而不是只等待有一天,他自己有感動去教會,說不定他身旁有工作的夥伴是基督徒,而這位基督徒在工作上面,能否活出好見證就變得很重要了。其中一個關鍵,是這位基督徒在公司裡面,會否公開讓人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假若你不讓人家知道,那麼別人如何知道可以問你信仰之事?相反,若是今天有人知道你是基督徒,他至少在有疑問的時候可以問你,如果在平常生活中就有好見證,他就更覺得你是能解答問題的人。試問對方是一個「渣男」的話,根本就不會令人想要理解他所信的什麼,因此能夠產生信仰對話的空間是重要的。我不認為一部基督教的電影或是一首基督教的歌曲,就可以當下讓人信服,人是否相信是很仰賴聖靈的工作,聖靈往往透過我們平常跟人家的互動,來進行這個對話的工作。
為創作設定界線,讓創意安全地飛翔
董:你所說的令我很有感觸。第一就是今年四月的時候,我在巴西服事,然後才發現動漫在巴西是很普遍,從住的地方走出去,街頭巷尾都是在賣這些動漫公仔,我坐下來喝咖啡的那道牆上面,就是畫著日本動漫包括《七龍珠》的人物;第二是你不斷地強調,我們所做的這些事情背後,其實是需要有人來繼續進行對話,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只是一個工具,看到的都只是一套作品,可是不要忘記道成的肉身裡,最重要的一個福音的傳遞媒介就是我們這個有基督在我們裡面的人,若是沒有人跟進對話,或在他們身旁,讓他們覺得這個人的生命好像不太一樣,那麼我們做了再多的這些吸引人,又讓人有深思的工具,可能最後都不見得能夠領人歸主,這是你不斷強調跟進者的重要;第三個,就是《哪尼》這個音樂創作,我們會把它附在節目連結裡面,有興趣的話,很鼓勵大家去收聽,其實只是希望不再局限於想像,而是盼望聽眾能點進去那個連結去看、去聽,一聽的話,大概就可以明白是什麼感覺。我必須誠實地說,那不是我的喜好,當我聽的時候,會覺得是我兒子們會喜歡的音樂,因為我愛我的兒子,所以我也會想聽,然後跟他們有對話機會。
當這首歌公開播放的時候,相信一定有很多人給你很正面的回饋,但有否遇到什麼樣的挑戰,或是遇到自我懷疑,反問自己這樣做對嗎?在創作完成之後,有人向你發出挑戰嗎?內心裡面還有掙扎的東西?
Ray:就是從外界的反應來說,95%以上都是正面的,所以感謝主,比期待中的還好,基督教界對創意的包容度相對來說是很大的,而台灣對於基督教創意的包容度,似乎又比歐美還大一點。我個人認為歐美華人基督徒,對比歐美主流社會,是較為偏向保守。對於一些創意作品,保守派基督徒可能就會針對地說,為什麼要將耶穌弄成這樣,這是非常不符合聖經,不應該這樣做。可能你會懂我的意思,但是在台灣或者說華人的普遍社區,大家對這個事情真是友善,對我們也很好,還給我們很多的鼓勵。
那回到你的提問:是否也有人提出他的不喜歡?當然是有的,因為這個真的不是所有人的喜好,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看動漫,坦白說,我也不只是創作動漫歌,這是其中一個嘗試而已,因此我可以理解有的人就是不喜歡,但感謝主,大部分人是非常的鼓勵,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表示大家鼓勵基督徒跳出框架去創作,不過這個就會帶到接下來的疑慮,就是我們知道擁有創意、跳出框架來傳福音是好,但是疑慮就是在於此,做了這樣的一個嘗試,講難聽一點,是否也打開了潘朵拉的箱子?也就是說這種所謂的創意,它有沒有上限?會不會無限上綱,該不會有一天耶穌會否突然改變性別,就是為了要跟所謂跨性別的人傳福音。當然我們愛這類人,也想跟他們傳福音,可是如果某一天出現一種藝術作品,是耶穌成為變性人,然後你說這是道成肉身,若是如此,那界限又在哪裡?能說得通嗎?
所以我們在發揮創意的過程當中,如何去讓創意仍然在一個安全或說合乎聖經、中道的一個範圍內,這是需要考量。雖然講到藝術,創作人是不喜歡講範圍、框架和限制,可是同時這亦是一個重要的事情,假若完全沒有限制便隨意創作的話,結果就是什麼都可以做,然後就給它一個稱號叫「後現代的福音」,這種藝術創作都是可以的,但在同時間,有否可能造成一些信仰上的混淆?
讓我稍微再補充一點,就是我認為藝術家真的應該要去教會,藝術家如果不去教會的話,自然地我們就會缺少了這很好的一個資源,就是屬靈上面的支持跟資源,我也覺得教會如何去牧養這些藝術家也是很重要的環節,若是我們跟藝術家有好的關係,他們才會願意讓你進入到他們的創作世界裡面,要不然,他們覺得你都不懂我,那就做我自己的創作吧,保持各不相干,我不用你管。但是,如果今天我們牧者跟藝術家們有好的關係,就有機會進入到他們創作世界裡面,然後也許可以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框架,讓他們不會做一些被標示為異端的東西。這個問題是我的疑慮,也是我從這疑慮當中希望看到美好的未來。
董:既然聊到這裡,我其實想要繼續聊下去一點,我大概很難被歸類到有創意的人,當然你可以說每個人的創意,都展現在不同的層面,但是一般人的理解印象,都覺得我不是一個太有創意的人,也不會將我歸類成藝術人。所以我以下講的全都是即時的一些想法,可能是有問題的,或者是可以被挑戰的。
你剛才說到第一個是創意創作,我就想到其實創意跟創作和有限制是不衝突的,甚至很多時候是要在限制當中,創意才能夠更極致的發揮,一個沒有限制的創作空間,反而很難有什麼靈感,或是可以發揮出什麼新意,可是正因為有限制,比如說一個畫家要繪畫,他的限制就是畫布有多大,手上有哪一些資源、哪一些顏料,每一個顏料的特性,這些都是限制,所以創作本身就是創意跟限制,可能我們常常會覺得兩者是對立的,可是單純從一個思想的實驗來講,我覺得好像它不一定是對立,甚至很多時候是需要承認真實的限制,才會發展出創意來。
第二個就是講到真善美,可能過去我們會說,好像以前的時代很強調真,然後在這個時代很強調是善,這是不是好的?這是不是善的?然後越來越多人強調,不單是要真要善也要美,我想強調善跟美絕對不是否定真的重要,只是過去我們對真的強調,可能過度單一地強調邏輯的真,或者是科學方法能夠證明的真,以致會讓人覺得好像這樣的論述是冷冰冰的。可是如果真善美的基礎都是這世界關於這所有存在真實的樣貌,對基督徒而言,上帝是最終極的真實,上帝不單是最終極的存在,也是良善的,也是美好的,所以當我們今天在談真善美的時候,絕對不是任意地去定義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是美,就像人看到一個美的東西,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會說我定義這是美,而是有一種共鳴,是我感覺這是美的,所以並不是先有一套美的標準在我的裡面,按照我的定義它是美的,而是我看到一個東西,它讓我感覺到一個超越我的認知然後就被感動了。對不起,這只是我初步的一些想法,很好奇你的想法是什麼?
Ray:你的這個問題讓我想到,現在比較後現代主義的想法,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有沒有所謂的「絕對真實」(absolute truth) 或是「絕對道德」(absolute morality)?這個是我們在跟很多不信的人辯論的時候,常常會遇到的問題,我們跟非信徒常常爭拗的地方,就是在於對方認為沒有絕對真理,而我們認為有絕對真理,而對方也認為所謂的道德,其實是相對的,今天只要這個人覺得對,這個人覺得快樂,便會覺得這樣做就是對,甚或是好的且有幫助,那這就是對的了,這就是道德。
可是對我們有上帝信仰的人而言,我們既有一套神聖的道德標準,是不可撼動的,是從神而來,今天就算全世界人都說A是對,但神說B才是對。只是在藝術方面,能不能用同樣的一個方式來看,我覺得這是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因為美確實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也許現在媒體都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美,但我覺得媒體嘗試去給我們一個美的標準,它不一定是好的,因為會造成很多人自我形象的低落,所以我認為所謂絕對的美就是神,神就是那絕對的美、絕對的榮耀、絕對的聖潔,但是我們人類所能做的,就是嘗試以我們能力,去揣摩、述說、描繪出神絕對的美,我們都是有限的人,所能做到的都是非常片面和有限的,而且也深受我們自己所接觸的文化背景所影響。
因此有些人做出來的東西會比較像動漫;有些人也許做的東西會比較像傳統詩歌;有的人做的是古典音樂,或是不同類型風格的繪畫和戲劇等,但我們都是在嘗試描述那絕對的美,就是上帝本身。這是我們基督教藝術跟外面的藝術很不一樣的地方,因為基督教藝術是要朝著一個中心點去描繪,有關那絕對的真善美。而所謂外面的藝術,每一個人有自己的真善美,不同的道德觀、美麗。固然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很好看,可是就會有很分散的感覺,是百花齊放但卻是沒有一個中心點。我不是專家,只以個人的角度去分析。
基督教藝術的用處跟存在的意義
董:謝謝你願意跟我一起冒險,談一個我們沒有預備而且可能不見得今天能夠有答案的一個話題,這也讓我想到,或許以後在採訪的時候,可以專門找對這方面有研究的基督徒藝術家或是研究神學美學的人,可以把我們帶出的疑問,更多地向他們請教。
今天最後想要談的,就是當我們在溝通這次要談什麼的時候,你特別提到一個東西,就是基督教藝術的用處與存在的意義,你為什麼會有這想法?這背後一定有一個脈絡,是有些人覺得基督教藝術沒有用處和意義?還是說有些人覺得,根本不應該有基督教藝術跟藝術的區別,所有的藝術都是藝術,不應該被框架起來成為基督教藝術。這個議題背後的脈絡是什麼?這是我想問的。另外,你覺得基督教藝術的用處跟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Ray:當然最理想的狀況,就是我認為不應該有所謂基督教藝術跟非基督教藝術的區分,因為在理想中,所有真理皆是神的真理 (All truth is God’s truth),當然這句話本身也可能會被人誤解。假設耶穌來了,前幾年來了,耶穌做王的時候,世界和平的時候,那時候就沒有所謂基督教藝術,或是非基督教藝術,因為所有的藝術,都是用來頌讚上帝。但是現在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分水嶺,當然是因為所謂「世俗主義」(secularism)慢慢演變成主流,以至於藝術有這樣子的一個分歧。
我們也知道其實藝術很早的起源,特別是西方藝術,它們都是基督教的,跟基督教有很深的淵源,基督教藝術常常會被認為是比較差的,或者是低成本的,但是有的時候會令人覺得很怪異和尷尬,為什麼呢?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內容性,說教的意圖太重,就是想要透過一首詩歌,或是一部電影的最後,這個人一定要信主,主角們一定要怎樣,然後他一定要在基督信仰的書裡面找到答案,明顯地說教的意圖太重了,我自己也是會犯上這種錯,最近我才剛完成一個小說,這小說嚴格上來說並不算是小說,因為它說教意圖很重,所以我把它歸類成一個自學的教材。
一般來說基督教可能有的時候會很追求實用性,例如這個東西能不能夠在教會用?能不能用來傳福音?這部電影能不能在教會播放,讓人家信主?你說的美太虛無飄渺,人家看不懂。我們有的時候也許過度追求所謂的實用性,忽略了有些東西,它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實用,它的存在就是要諸天宣揚天父的榮耀,就是為了宣揚天父的榮耀而已,沒有什麼一定的實用性。當然另外一點,就是普遍華人的基督教對於藝術的重視度,因為講到實用性,有些東西也許它真的不實用,所以就不會太被重視,結果就是在資源的分配上,比較不會投放在這個區塊,可能會把資源放在其他可能比較實用的事物上,甚至有的時候,也許會投放在教會的硬體上面,因為它是看得到亦用得到,都是很實用的。
可是我覺得如果我們在基督教的藝術上面,大家可以認知到,可以有更多資源投資在裡面,人家就不再覺得基督教的藝術好像是劣質的低成本製作。坦白說,這只是憑我個人的經驗去講,是沒有數據基礎,所以希望有更好的專家可以證實這一點。假如基督教認知到藝術的重要性,從而願意去協助這些藝術家,不管是你給他們更好的資源、資金或是培育,這些不同的協助,皆能促使他們能夠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舉一個很實際的例子,就是很多的基督教的藝術家,迫不得已必須做外面的事情,可能要做另外一份工或是創作非基督教的音樂,這不是不好,其實我也支持這些人去外面闖蕩,去傳福音,作好見證的,但是很遺憾,不一定每一個人去到那邊,都能夠有好見證,有些人可能比較容易受外界影響。在這情況下,教會群體是否願意,去協助資助這些人?讓他們學習藝術,然後回饋教會,情況有點像投資,資助他們生活,讓他們日後能夠投入在教會的事奉。說起來是很容易,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去討論的地方,因為我們都知道藝術很重要,它就是一種教育的方式,亦有教育的用途,讓我接下來分享五個重點,為什麼我認為基督教的藝術有它的實用性和重要性。
因為我是創作歌曲的人,所以就只講歌曲,我所創作的主要不是敬拜讚美的詩歌,對很多的教會來說,就會覺得這些歌在主日不能用上,那為什麼還有這種歌呢?基本上我有五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藝術本身具有一些教育的功能,我們在聽講道的時候,聽完後,常在下個禮拜便忘了,我自己也是一位講道的人,所以也覺得這很難過,有關講道內容,大家時常都記不住。可是有的時候,透過播放一首歌曲或是一部電影,往往又會讓人留下更深的印象,例如我們小時候所唱的歌,到現在還是會唱;小時候所看的影視節目,現在基本上都還記得,所以基督教的藝術或是福音歌曲,它著實可以協助並且強化講道,彷如是音樂版的講道。
眾所周知,講道的重要目的就是聖經話語的應用,而我們所創作的這種歌曲,就是在談信仰在生活上的體現。剛剛說到我們對歌曲的記憶可以記得很好,如果有一些牧師可以在講道中使用這類的歌曲,或是這類的影片或畫面,來幫助協助他傳達內容信息,我覺得可以幫助會眾消化資訊性的內容。基督教藝術者可以把作品做某種分類,如關於苦難的、驕傲的、得勝的,就像我們聖詩歌集不也是有很多分類?我覺得這個也都可以幫助很多傳道人,有資源去強化他的講道。
另外一個原因,關於敬拜讚美主要的用途,主要是在聚會中領大家一起崇拜神,專注於神的屬性,但是信仰也是關於個人跟內心的歷程,所以如何用信仰來面對生活種種的處境,更是敬拜中很重要的表達方式,如果只有敬拜讚美而缺乏生活應用上的啟發,我覺得就比較難以幫助基督徒,讓他們知道這個信仰如何應用在生命裡面,還有每一天的生活。人還是會遇到困難,遇到生離死別,怎麼運用信仰來面對這些問題,基督教的藝術就可以做這個媒介和橋樑,透過這些藝術,人可以知道信仰原來可以面對這些狀況。
第三個原因,耶穌是一個講故事的專家,基督徒為什麼不能當講故事的專家?耶穌在傳道的時候,用上大量的語言、比喻,來幫助大家理解神國的奧秘,今天我們說要學耶穌,理所當然地我們也應在這方面跟耶穌借鏡學習,明白到敬拜讚美的用途,是用來敬拜上帝的,所以比較難以用故事的方式來述說,可是福音詩歌可以用故事的方式來譜寫的。當然電影或是小說亦是一種選擇。我們基督教裡面有一個優勢,就是教會裡面充滿了太多美麗的故事,每一個人生命某時段的篇章,都能成為可歌可泣和美麗的故事,這些都可以成為創作的靈感。基督教的藝術家們,真的可以在教會裡面多去找尋,在裡面會發覺,上帝在你我的身邊,已放進很多創作元素。
第四個原因,有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是沒有一定的答案,就像約伯遇到苦難的時候,他也沒有答案,上帝最後現身,祂也沒有對約伯說出,有關祂跟撒旦先前的協議,也沒有給他任何的交代,只是說你看到我創造的這一切嗎?你看到了?能回答出來嗎?上帝是用很溫柔的方式來問約伯。我們必須要承認,生命在某些時刻是沒有答案的,在沒有答案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所需要的不是這些自以為宗教觀很強的朋友,要他們來告訴你受苦的因由,我們不需要這些,我們需要的是陪伴。創作電影或是福音歌曲,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陪伴,歌曲不一定要說教,要在最後告訴你苦難就是這個原因,作品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認同和理解受眾的困難,甚至把你唱不出來,又說不出來的感受,透過唱與演的方式,來讓你感覺到被認同和陪伴。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當人找不到陪伴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去找能夠陪伴自己的東西,有的人是找毒品,有人是找酒,有人是找不好的朋友,或沉迷在色情裡面,最後流連在不好的價值觀中,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創作出好的藝術,不用給答案,但是作品又能夠像大衛的詩,內容就是抱怨神還要問祂苦況需持續多久,詩中也沒有答案,但是它們就是陪伴了很多古今的信徒們。所以創作這種歌曲很重要,如果我們不去用這些藝術的作品,人往往就會找別的東西來替代,也許裡面價值觀是不好,跟聖經的思想是互有衝突。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實用性,這是可以跟非基督徒接觸的一個很好之媒介。很多的非基督徒就是不想要踏進教會,或者聽到敬拜讚美的歌曲,就直接閉耳不聽,或是看到基督教的東西就不想接觸,如果我們能夠創作一些歌曲,不是所謂很教會性的,這對於沒有基督信仰背景的人,是更令人容易接受,而且他也可以從當中知道,我們所信的不是很飄渺,不是敬拜羔羊就是哈利路亞,對他們來說這些東西可以說是完全不懂,但是他如果可以看到我們的作品裡面,有所謂貼近世代的主題,例如面臨憂鬱、如何處理外遇、被背叛的痛苦和生離死別等,因為人活著都是在接觸這些東西,而我們如何提供信仰裡面應對的方法,對還沒有信耶穌的人來說,或許是一個更容易接觸的方法之一。當然我不會說一個人絕對不會透過敬拜讚美而得救,有好多的朋友也是被邀請到教會,詩歌一播放就哭出聲來,也是有很多這樣的見證,只是說有一些人他們可能需要這樣的方式,可能是很小眾的,但就是有這樣小眾的人。
董:謝謝Ray。不單談到基督教藝術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基督教藝術五個你覺得很重要又可以扮演的角色。第一個就是教化協助這個福音的傳達如講道;第二個談到是藝術也是一種福音的表達,特別在我們真實生活當中,面對真實處境當中的一種表達;第三個提到說故事,不論是透過詩歌敬拜耶穌,或是一些戲劇,其實都是在表達一個更美的故事;第四個你提到藝術也是能夠陪伴的,當我們能夠很真實地直接把我們心中在面對的,說不出來的話表達出來的時候,其實人是感覺到被同理、理解和陪伴的;第五個你提到,是一個創造對話的媒介,就是說透過這些藝術品,或許不單是基督徒會接觸到,非基督徒也會接觸到。這也讓我想到台灣有一位馮君藍牧師,他是一位很有名的攝影家,辦佈道會的話,非信徒不見得會來,但是改辦攝影展,來的人大部分都不是基督徒,可是透過他攝影所呈現的內容,著實開啟了許多的對話。
我覺得真的很被鼓勵,說實在,我們真的很需要華人教會界,有更多人來認真創作,特別看到信仰跟藝術的關係,像我最近在讀一本書叫做《Art and Faith A Theology of Making》,中文版還沒有推出,作者是富勒神學院的一位教授,他同時也是一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叫藤村真(Makoto Fujimura),我盼望我們華人能夠有這樣的人出來,也有更多這樣的創作,能夠看到藝術跟信仰之間更深刻的一個連結。今天訪問的最後,可否也請Ray很快用三句話來簡單表達,我們談了這麼多見證福音,到底福音是什麼?今天所談論的主題,你覺得福音有什麼話要說?
Ray:我認為福音就個人來講是神的故事:It’s the most powerful,beautiful and life transforming story that God is still writing,中文的意思就是說它是個最有能力,最有力量,然後最美麗,最能改變生命的一個真實故事。上帝還在持續透過教會繼續寫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我們值得用諸般的智慧,還有所有美善創意的方式來回應以及去述說的,因為神就是所有美善與創意的源頭。好萊塢許多感人的大作如《星球大戰》、《駭客任務》等,其中隱含基督教元素:救贖、挑戰不可能,或如「選民預言」、「死而復生」,這些打動人心的故事都源自於神的故事。
董:我好喜歡這個定義和理解,還有另外一個,就是當我們看到一個好故事的時候,我們其實也很希望,能夠在這個故事當中,福音也是我們被邀請走進上帝的故事裡的。
相關資源:
1.《使命門徒的職場生活》,董家驊主編
2.《哪尼》
3.《Art and Faith A Theology of Making》,Makoto Fujimura
文字記錄:譚栢霖弟兄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