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思潮

想到未來你心中會浮現怎樣的畫面?有人可能想到人類與人工智能大戰;有人可能想到的是科技發達的太平盛世……。一方面我們無法掌握未來,一方面我們又會因著對未來的預期而影響當下的選擇和行動。這集邀請到吳國雄博士他研究的領域就是未來學,到底什麼是未來學?未來學和基督信仰之間的關係又為何?理解未來學又對我們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呢?我們一起來探討。
當我們談到社會液態化時,並非教會要去模仿社會的液態化,正如黃厚基博士所説的,我們有時會對創新成癮,覺得要新、要跟以前不一樣才是好的,但我們流動性的重點不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回到根本——神的話,並在真實信仰群體裡塑造,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認識上帝的恩典,在聖靈當中認識自己。
毛樂祈(毛叔)從自己的職場經驗出發,在對工作的倦怠中往神學院進修,他寫作「小老百姓神學」到「我的人生施工中」,都提出對資本主義和信仰生活的反思、關注與對話。透過「教會青年思考健身房」,他藉著閱讀和閱讀的人交流,將神學與生活交揉在一起。 在這集節目中,毛叔特別談了「慾望經濟學」這本書,對「使命門徒」的聽眾拋出一個詰問:經濟學/資本主義在塑造人類的慾望,這種慾望(愛)也帶來很多的「門徒」。我們在推動使命門徒的門徒,和「慾望」的門徒究竟不同之處在哪裡? 在我們的敬拜與事奉當中,又有哪些資本主義可能「滲透」的危機?快來聽這集訪談,檢視我們正在前行的路徑,要怎麼找到出路?
基督教神學傳統中有兩本非常重要的書。一是聖經,二是自然之書。不但在神的話語(文本中)認識神,也要人透過上帝所造的萬物「自然之書」來認識神。今天為大家訪問物理系的王道維老師,在他的分享中不僅從自然與物理現象來思考信仰,也談從「有用」、「無用」論中體驗上帝的恩典論。
Pat在投資銀行工作時一直有負擔要向同事傳福音,但一直苦無合適的方法,直到接觸Alpha course才經歷到傳福音、領人歸主的喜樂。Pat在本集節目中分享職場宣教的歷程,以及後來蒙召進入香港的啟發訓練中心,經歷15年事奉生涯的高光時刻。特別在疫情後,這種高接觸型的傳福音訓練如何藉著數位工具開展更寬闊的機會?疫情後教會面臨的數位焦慮/困境/機遇,面對教會的「全球化」、Mega church和微型教會在後疫情時代又如何掌握上帝為自己預備的角色?別錯過這集精彩的內容!
曾老師中學時曾著迷於物理與數學世界,驚嘆於上帝設計的邏輯和創造,因而大學選讀物理系。但遇自然科學老師們反基督的言論、及當時處境所遇到的苦難挫折而轉彎。與哲學相遇出於上帝的帶領,也藉著哲學領域的思辯,找回了對物理、音樂等秩序的熱情,繼而往神學領域發展。他認為神學應該和其他學科產生連結,才能回饋使神學院的教學具備更完整的世界觀:把信望愛的價值帶到唯物主義的世界中。在本集節目中,曾老師提出了各領域之間和神學的奇妙對話,也給想更進一步讀神學的聽眾們中肯而實際的建議,值得您聆聽思索咀嚼!
你一定聽過諸子百家有位墨子,但除了「兼愛」、「非攻」你還了解更多嗎?墨家學說和基督信仰竟有諸多相似之處?中國傳統和基督文化有對談的可能嗎?神學研究的價值為何?是形而上的神學「無用」,還是華人文化崇尚的「實用主義」的侷限?漢語神學建構重要嗎?未來又何去何從?本集加拿大維真神學院在讀生吳書翔弟兄將基於他的研究帶我們一一探索這些話題!
馬克思提倡「唯物主義」,尼采認為「上帝已死」,哲學與基督信仰水火不容?讀哲學就會被世俗的思想擄走,稍有不慎便引火上身? 哲學與聖經有什麼關聯?為什麼了解哲學思想和理解神學著作息息相關?歷世歷代的神學家其實都是優秀的「跨文化宣教士」,這又從何說起?生活無處不滲透著哲學,與其置身護教「攻防戰」,不如將哲學看作是基督信仰與形形色色的世界觀、價值觀、宗教觀溝通的橋樑。教會發聲不應只是真理的「獨白」,而是要知己知彼,看見影響著人類社會文化和公共空間的是什麼思想。哲學幫助神學活用一切知識,神學透過哲學與處境對話。來聽聽江牧師的分享吧!
青少年流失是全球華人教會所面對的共同挑戰,在美國亦然。跨代的差異、言語的隔閡、世界觀猛烈的衝擊,新一代的孩子活在資訊爆炸的世代,後現代思潮讓各種各樣的事情看來似是而非、尖銳的社會議題讓許多家庭關係撕裂。漸漸,兒女的心仿佛轉向了世界。 作為第一代移民的鄭立新牧師擁有20年牧養美國第二代年青人的經驗,他深深體會到:「如果我們不把精力放在下一代,我們便會完全失去他了。」世界觀如同暴風一樣猛烈的把新一代從真理中拔起,這一集,鄭牧師將與我們從「面對世界觀」的角度出發,談談信仰與真理如何主動出擊,迎戰世界尖銳的提問。而面對這些衝擊,在家教育又是否一個出路?家庭、教會、教育,如何能一同造就信仰的傳承?我們來謙卑聆聽。
一代又一代,眼看世代變遷、科技超越、社會動蕩,可恨教會始終走在時代的尾端?要積極面對傳統堂會的不足和新世代流失的問題,或許教會該思考如何主動接住時代托付的棒! 作為神學教育者、香港新創教會的創辦人陳韋安博士以Be Water的概念為教會命名,象徵教會是如水流動而不被定型的。借此重思教會的意義,不在乎模式,而在乎本質。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在面對社會動蕩、關係撕裂、信徒流失、疫情隔離等問題之下,領袖該持守什麼素質繼續帶領教會呢?又該抱著什麼心態與新世代同行呢?而在面對多變的未來,教會如何不空談理論,成為流水,真正被上帝模造呢? 我們都盼望著,在新時代中,將有一群心靈強韌、高度靈活的新一代被興起!我們深信,眼前的挑戰終將成為神的器皿和祝福。讓我們一同聆聽、學習、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