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

柳子駿牧師以「典範轉移」切入談世代的差異,從根本假設出發,創新教會運作方式,例如:容許年輕人發揮創意解決問題,並採用靈活的文化以吸引和留住新一代。在不同世代背景與需求差異中看見嬰兒潮世代偏好穩定,而Y、Z世代更重視變化與參與。對Z世代,應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給予挑戰性任務、清晰目標與即時回饋,並建立「Ownership」文化,讓年輕人感受到責任與權利共享。最後,子駿牧師提出以「問問題」取代說教,並強調世代傳承的重要性,讓教會延續使命並世代榮耀神。
世界各地華人教會的歷史長短不一,但現今在這些西方國家的華人教會所面臨的一個大哉問是:面對說英文、西語、義語、法語......等等的下一代,華人教會到底該如何理解和看待「華人」這文化、語言和身分的根?本集我們邀請到出身於香港,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黃志文牧師,分享身為雙重文化身分的祝福與掙扎,並從一個「接棒者」的角度,來反思華人教會的「傳承」。
從新加坡到英國、現在在西班牙,服事已二十五年的胡德明老師談起所見所思,最關注的還是海外華人教會信二代的未來。究竟「保留華傳統」和「屬靈敬虔」孰重孰輕、孰先孰後?那些「傳統」和「敬虔」中有哪些是相近或其實哪些是相異?跨代的差異的現象和背後思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能如何為之禱告,或起身改變?請收聽本集精彩又扎心的內容!
Isaac入行IT業十餘年,卻轉戰不通網絡、水電的東馬來西亞山區,跨文化服事原住民。他見證了跨文化的合一始於先踏出服侍的那一步,不是由高向低伸出援手,而是平起平坐並肩攜手。甘心降卑成為對方的樣式,委身同行,如基督道成肉身。他展示了塑造生命的門訓,乃是以為父的心腸陪伴青年人,以生活的點滴和最真實的喜怒哀樂教導。來聽聽Isaac的故事吧!
宣教士是種職業嗎?宣教只是靠1%的人衝鋒陷陣?吳牧師說門訓是帶出靈性、情緒、關係和使命的全人重塑,最終走向宣教。他的「門訓之旅」是帶著由廚師、魔術師、殯儀師等組成的短宣「師隊」,讓各人從自己專業獨特的角度與人連接,多元合一,全民皆兵,見證福音。一切職場皆禾場!來聽聽年近古稀宣教熱情卻絲毫不減的吳牧師分享他的經歷吧!
戴眼鏡已有五十年,彷彿初次以真正的視覺看世界。陳世欽牧師雀躍地對醫生說:「太寶貴了,這真是從來沒有過的感覺!」最近動了白內障手術的他,左眼重獲美麗視野、右眼維持多年扭曲的視線,兩眼重疊的世界、適應與調整的艱辛過程,讓他再次省思從基督裡重生的屬靈意義,和在世生活操練的重要性。這一集,由重獲真視野談起,陳牧師將分享「門徒生活操練」的關鍵與秘訣。 而卸任在即,回顧在世界華福中心十年的事奉歷程,陳牧師盡訴心聲、傾囊相授。談到初次接棒時「自找」苦惱的那時的他、談到擔當總幹事長年四出奔走卻還能應付大量講道的個人心得。也談到他對華人傳承如此艱辛的觀察與分析。最後,是作為傳承者的一場謙卑的告白,並給予接棒者最真誠的忠告。這一集,即將交接的兩代華福總幹事,彼此交心對談,把最真實的自己呈現。從對談中,讓我們感受兩代同行,彼此互勉的美好!
當新時代快速變幻的科技與人事物都催促著我們進入「創新」潮流,「歷史」仿佛只是已逝之物,不值重提。然而,基督教信仰正正承載著長遠而重要的過去,與歷史無法切割!不只聖經中百分之九十的內容也關於歷史,回看過去,歷史給予教訓以外,也呈現了上帝對每個民族心意的大圖畫。歷史洪流中的每一道浪潮都在上帝的藍圖中進行。 這一集,中國家庭教會朱子閑傳道將為我們精要簡述中國教會百餘年的歷史。從看歷史的角度,回應華人教會「開創與固守」的兩極思想、青年流失和信仰傳承的問題。「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否能夠告訴我們答案?歷史,或許早已提供往前創新的基礎與線索?
你知道臺灣中西部每千人中只有三人認識救主耶穌嗎?這些年來,神奇妙地為海外短宣隊打開進入鄉村及校園傳福音的門,直接向最容易接受福音的中、小學生傳福音。只要用愛心與他們相處、傳講耶穌,一週後,約75%以上的人願決志信主,尤其這十年正是以英文教學傳福音的千載難逢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