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福音

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已經過去,疫情對我們個人以及教會群體的衝擊,引發了我們對教會存在方式和使命的許多反思。這些反思不應該隨著疫情的結束而被忘記,反而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繼續前行。這集,我們邀請到在馬來西亞神學院(STM)教授教牧學的黃偉仁牧師,請他和我們分享他在疫情期間以及疫情之後的反思,以及他為何開始重視「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這一概念。究竟「使命教會」是什麼?它又如何挑戰、改變並更新我們今日教會的牧養與宣教呢?具體的實踐又是什麼?
過去幾年,全球極端氣候頻頻出現,氣候與生態危機已不再是理論,而是我們真實在經歷的現況。關懷上帝所創造的地球,也是教會所領受的整全使命之一!本集邀請到長期在基督教生態保育組織「磐石加拿大」(A Rocha Canada)及「磐石國際」(A Rocha International) 服事的趙汝圖傳道,來談一談關懷生態與作主門徒之間的關聯,以及作為基督的門徒,如何在生活和教會中具體實踐生態關顧。
過去三十多年,各地的華人教會均可見五旬節/靈恩運動(Pentecostal/Charismatic Movement)的顯著發展,但也因為對聖靈恩賜的理解或實踐產生意見分歧,而陷入對立乃至分裂。本集我們邀請到神召會背景、台灣政治大學的葉先秦老師來和我們介紹近代五旬節/靈恩運動的發展,當代靈恩傳統的神學建構,以及它對整個基督的教會帶來何種張力、刺激和貢獻,同時指出傳統「三波說」的侷限和問題。
「貧窮」對你來說,是怎樣的樣貌和概念?今天在世界許多大城市絢麗的表面之下,不同形式的貧窮人與我們的距離其實並不遠、只是我們是否願意去正視它。本集我們邀請到在香港成長,移民美國後讀完神學,又回到香港服事基層人士,香港禧福會的會長劉達芳博士來和我們分享,她是怎麼被呼召走入基層人群中,以及過程中上帝如何讓她看見基層人士的尊嚴和價值。
基督教神學傳統中有兩本非常重要的書。一是聖經,二是自然之書。不但在神的話語(文本中)認識神,也要人透過上帝所造的萬物「自然之書」來認識神。今天為大家訪問物理系的王道維老師,在他的分享中不僅從自然與物理現象來思考信仰,也談從「有用」、「無用」論中體驗上帝的恩典論。
譚子舜牧師從社工與音樂背景出發,再取得崇拜學博士學位,過去10多年在香港最大的教會─播道會恩福堂服事。本集節目中他深入淺出的分享關於教會崇拜的許多面向─特別在「聖餐」和「聖道」(講道與讀經)兩方面,他舉出了許多生動又發人深省的例子。並由此出發,看疫情後的教會崇拜,究竟如何在環境的限制中,仍然思索出討神喜悅的崇拜方式?最近幾年,譚牧師也深為著教會中下一代的流失憂心,因而開始了臉書與IG專頁"Pastor off-stage"。在社群媒體的經營與牧養年輕世代方面,譚牧師也有獨到的見解─建立更真實、不懼揭露軟弱 ,更能成全僕人牧養的服事。
傳福音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個策略。教會要完成大使命,傳福音是必然的行動,若是希望有果效地傳福音得人,就要把握「有服務才有福音」的策略原則。教會服侍者應該把握服務為福音鋪路的理念,讓福音可以有效地擴展。主耶穌一生沒有建立一家教會,祂的一生可以用三句話來形容:傳道、教導、醫治......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在後現代世界裡得到許多人認同,在年輕一輩中更是如此。雖然現代科技使人生活更舒適,但歷代危害人類的疾病、饑荒、貧窮、戰爭、不公義等問題仍然存在,甚至更為複雜。故在此後現代時期,人轉向超越的信仰體系尋求內心的平安......
隨著〈南京條約〉的簽訂後,中國各地雖然被逼對西方列強陸續開放,但傳教士的工作仍屬困難。文化和語言差異,再加上財政緊絀,有能力辦學和醫療的差會實屬不多。另外,大多數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均受敬虔主義、奮興運動、海外宣教運動影響和鼓動,強調信徒的重生得救的經驗,重生了的才可以進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