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96 台灣淡水靈糧福音中心宣教士陳心Katie:反思當代青年復興運動
嘉賓:陳心 Katie(台灣淡水靈糧福音中心宣教士)
主持: 董家驊牧師
陳心宣教士信仰背景
董:台灣教會過去二十年青年事工經歷高峰,近年卻陷入瓶頸和困境。今日我們邀請來自英國的宣教士Katie,現服務於淡水靈糧福音中心,她二十多年前來台見證參與當時的青年工作高峰,並從局內外的角度反思當代青年福音工作停滯原因。我和Katie今年初次見面,才驚訝地發現她是我大學時代不同團契朋友的配偶。現在請Katie簡介她的旅程及從英國來台的經歷。
陳:我父母是很火熱的基督徒,當我五歲時,他們受聖靈感動而離開家鄉去開拓教會。我們搬到一個煤礦業的村莊,爸爸在那裡開拓教會,媽媽則照顧我和我的三個兄弟姐妹。那裡的人不太接受福音,但靠著聖靈的幫助,許多家庭仍得以得救。
我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經常感受到神的同在和供應。當我五、六歲時,我就渴望受洗,雖然父母認為我太小,但最後我在教會台上解釋了我想要受洗的原因和感動,父母就接受了。我從小就能說方言,常常在敬拜時使用。即使在青少年時期遠離神,喝酒抽菸,但回家路上我還是會敬拜神,並流淚感謝神的真實。
神開路並且願意為神而去
陳:當我十六歲的時候做了一個決定,我對神說,在我十八歲高中畢業的時候,我要去一年的壯遊。在英國,有許多人會計畫一年的時間做一些服務或者出國當背包客。我告訴上帝,如果祂也想讓我更認識祂,我想把我的Gap Year給祂。後來,神帶領我到菲律賓服事流浪住在街頭的小孩,並呼召我,我的未來是在亞洲服事。但當時我並不想成為宣教士,想說全心全意地服事神也不一定要成為宣教士。
但神一直帶領著我,比如叫我學中文,我就告訴祂我正在讀英文文學系,如果祂要我學,就必須幫我安排。接著在我開學的前兩週,我收到學校的通知,校方重新安排了英文文學系一年級和二年級1/3的學分,提供了外語學習的選課,其中第一個外語就是中文,於是我開始學中文。上帝的帶領非常明顯,按部就班,當我大學畢業後,祂告訴我來台灣,我就來了。我不知道我會在台灣待多久,但因為神說來,我就來了,並繼續我的研究所學業。上帝一直在我的生命中帶領著我。
落腳台灣委身禱告殿異象
董 : 所以你來了之後,又發生什麼事呢?我知道你現在是在淡水靈糧福音中心擔任牧養的工作
陳:我來台灣時加入了台北靈糧堂,感受到聖靈工作的強烈,特別是有很多渴望神的年輕人,另外傑森牧師、腓力牧師一直參與牧養工作。神透過我的禱告跟我說我來這裡是為了學習如何在華人世界建造教會,神說 :「不是要妳為我做什麼事,而是妳要學習如何建造華人教會。」這個過程讓我放心,並被邀請在淡水開拓一個福音小組。我們每天早上在淡水河邊禱告,神也透過祂的話讓我們體會到祂的心意,祂要讓台灣成為興起、裝備、差派宣教士的一個地方,半年後,我們建立了多個福音小組。
當「IHOP愛希望」來台時,他們呼召有沒有人想建禱告殿,我和兩位姊妹被感動了,馬上表達願意。一年後「IHOP愛希望」再次來台,我和室友也同樣被感動,於是我們把家裡客廳變成禱告殿,讓淡江和淡水地區的學生來尋求神。但是,起初因學生個性不成熟、受傷害或其他不屬神的事情,導致很多衝突,也有人不再參加。當我碩士快要畢業時,已經沒有學生留下,只剩我和室友不知道如何繼續下去。
之後我去了緬甸田野調查,而我的室友開始上班。她想放棄建立禱告殿的異象,因為沒有學生使用它,每個月還要付上幾千元的費用。當時我在緬甸,室友在台灣,我們決定禁食禱告,向神詢問為什麼要我們建立禱告殿,是否可以放下這個異象。當我在緬甸敬拜禱告時,神強烈地告訴我要看路加福音第十章,祂要設立七十二位門徒,差派他們雙人成雙,到各城各地方去宣告神的國度已經來臨,拿起平安的權柄讓人得到醫治。
這是神的宣教計劃,就是妳去與我同行,順服我的帶領,我會為妳預備、給妳權柄,神的國會臨到妳所去的地方。神和我分享台灣是一個差派宣教士運動的參與者,禱告會是支持神宣教的工作,並要我參與其中,這個二十四小時敬拜禱告的運動要和宣教運動相互搭配,不能關閉這個禱告殿。
我回到台灣後跟室友分享,我們決定繼續堅持。很快地,有人突然找到我,邀請我進到教會工作並協助預備建立教會,這很符合我之前在河邊禱告時的異象。當我接受這份工作後,開始幾乎每天都有年輕人得救,他們都對神非常渴慕,每週都會聚集在禱告殿小組聚會,一起學習、服事、帶領新朋友來。藉著聖靈這樣的工作,這讓我們看到神的工作是多麼強大,祂要做的事情祂會去成就。
認識整全福音是青年事工的關鍵
董:整個過程中,看見你們其實只是順服了神的帶領,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計畫和資源去推動任何事情。當我們順服,他就會一步步地引領我們。我想繼續和你聊兩個話題,第一個是青年事工,第二個則是宣教。
我和你先生是1999年在大學時認識的,是同一屆的同學。畢業後的2003年,台灣掀起了一股年輕人的信仰熱潮,我在校園團契,而你先生在台北靈糧堂。當時我們都感受到很多年輕人紛紛歸主,對上帝非常熱情。我在2005年去美國繼續學業,但仍然持續關注台灣的狀況,那股浪潮持續了至少十年,從2000年到2010年這段時間,每個教會和年輕人都在增長,只是程度不同。當年的教會增長成為了今天台灣教會的榜樣,但是在過去五年中,很多投身年輕人事工復興的牧者發現年輕人正在流失,而且不只現在這代年輕人,包括現在四十歲左右的我們一起追求的同儕慢慢地離開教會。現在不是談如何做好年輕人的事工,而是需要知道發生了什麼情況。整體而言,台灣的青年事工有很多好的經驗值得分享,但也有一些危機需要關注。作為一位青年事工推動者,妳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陳:當我來台灣時,加入了一個大型教會,那裡的向心力很強,讓我很有參與的勇氣。在加入其他團隊或參加特會時,也會感到歸屬感。然而,台灣有很多年輕人有傷痛,可能因為家庭關係不佳,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愛。有些孩子其實很受父母愛,但卻感受不到,常常感到委屈和被誤解。當這些年輕人進入教會,體驗到天父的愛,他們會被感動,因為他們知道那是真正的愛。所以我們在不同的聚會和傳福音時,常常會強調天父的愛或夢想等,這是福音的一部分,不過也需要提醒人們跟隨耶穌需要面對付出、苦難、逼迫、屬靈爭戰和家庭阻礙等,甚至會面臨職場上的挑戰。我們必須堅守信仰,即使面臨升遷機會等等情況。
如果我相信跟隨耶穌的動力是因為神愛我,跟隨耶穌的困難也會變得容易。如果我不知道跟隨的是耶穌,沒有經歷過祂的恩典和愛,也不知道除了祂之外沒有其他路可以到達神國,那麼我的生命就沒有意義、未來、盼望。對我來說,福音是堅信在內心,我已經認識到自己是罪人並跟隨耶穌,神的恩典讓我確定了救恩的真諦,我的生命建立在這啟示之上,但很多人可能不明白這個啟示。如果我們不清楚救恩,得救的回應可能不是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罪人,需要被拯救。相反地,我們可能會說:我是一個好人,神也是好神,我們很適合在一起。如果他們沒有看到自己也是罪人,在自己的受傷和破碎中,也有犯罪得罪別人的地方,需要被饒恕。如果這個啟示沒有進入他們的心中,福音的大能可能會在他們身上受到阻礙。
如果我們沒有深刻體悟到耶穌的救恩,沒有每天需要耶穌拯救的迫切感,沒有活在這樣的啟示中,當我們進入職場後,我們會開始想討好老闆、建立歸屬感,漸漸地把工作放在心中的主要位置。當我們結婚後,我們也會把家庭看得很重要,這些並不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原本以為進入職場後仍然可以榮耀神,可是最終卻被環境同化,因為我們內心那份願意完全分別為聖的信仰,被逼迫和攻擊,我們失去了相信神一定會為我們伸冤的信心和勇氣。這樣的過程會影響到年輕人堅持跟隨耶穌的決心。
董:聽起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曾經這麼火熱,但是現在這麼多人流失,可能的一個關鍵就是我們並沒有深刻的認識福音是什麼。
陳:有一種很大的誘惑是,在傳福音時只是簡單地說神非常愛你,對方因為感受到神的愛,很容易被感動而接受耶穌,並作出決志禱告。但如果福音的真理沒有在內心深入扎根,這種啟示是不持久的,未來很難堅持下去。
董:這現象就像個擺錘,早期在台灣傳福音時,會在各地看到柱子上貼著「你是罪人」、「上帝愛我」、「信耶穌得永生」這樣的標語。讓人感覺很像律法主義,福音一點都不像是好消息。現今福音似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強調強調上帝愛你、祝福你、要成全和醫治你,忽略耶穌帶來的十字架救贖和我們都是罪人的事實。當不明白這點,我們會把上帝當作阿拉丁神燈,只期望祂成全我們的夢想和命定。卻忽略了上帝對國度的心意,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命定,而是願意放下自我中心,走在上帝指示的道路上。這道路透過福音明確呈現,是經歷十字架、捨己跟隨耶穌的路。若內心的世界觀沒有真正的轉變,我們可能只是表面上相信,或只在某段時間充滿熱情。就像耶穌的比喻,如果我們根基不夠深,太陽一曬就枯萎了。
從追求自我實現到回應神的心意
陳:如果我們未能完整解釋福音,只傳遞了部分訊息,那麼接受福音的啟示也將是不完整的。這對現今做為基督徒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傾向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往往害怕公開講述真理,因為可能會遭受抵擋。然而,聖經也告訴我們,當我們真正站立為福音而辯護時,我們必然會受到逼迫。只宣揚上帝的慈愛和大能,大家都能接受。但當提到罪和未認識耶穌的結局時,容易引起困難和攻擊。我們都渴望受喜愛、友好相處、得美好讚譽。然而,傳講真正福音時,可能引起對方的不適和生氣,帶來負面情緒,這是不想看到的。所以我們要很小心,需要更多的智慧,靈巧像蛇溫柔像鴿子。
當我不再為自己而活,而是耶穌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後,藉此去自我實現與成就,才更容易看到神的心意。舉例來說,當我領受異象去宣教時,是我察覺神對這裡有很深的愛,在聖經上說,因為不認識耶穌的名,沒有人可以到父那裡去,這是唯一的道路。當我想到這裡的人還不認識耶穌而沒有盼望,結局就是死亡,我心裡就哀傷。如果我不去,就會感到未完成神的計畫,讓自己感到遺憾。但其實有時候,我們的服事動力只停留在自我建造和個人異像的感動上,追求自己的夢想和成就。過去我也曾有這樣的想法。當我開始跟隨耶穌時,我希望我的生命有意義,並為神服務來展現自己的能力,這牽涉到我自己的成就。
我生命開始真正的改變是在這十年,當我在開拓教會,為年輕人服務時,經歷了許多逼迫、挫折、背叛和傷害,還有許多失望和破碎。如果只為了自己,我早就不會堅持下來。我們面對了許多挑戰,但也有許多見證。在這個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麼,只要有耶穌,我就擁有一切所需。祂是我最珍貴的寶藏,我關心的事物。能親近祂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榮幸,其他東西可有可無。
當我們生命進入這樣的情況,才能真正把耶穌視為至寶,珍惜我們與神的關係大過於我們在職場上的成就,讓神說的話完成和成就在我生命裡面。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幫助人認識耶穌並與祂建立這樣的關係,以及如何讓真理的核心深入人心。
用專注的順服和跟隨回應神的愛
董:我想到另外兩個層面:一個是我們是否被自己的愛所驅動或被上帝的愛所融化,兩者有很大不同。第二個是我和我兩個兒子的互動,其中一個兒子最近在學校表現得很好,但其實我真正在意的不是兒子在學校的表現和被稱讚,我更享受的是我們之間的關係,這也讓我想起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我們能做的一切都在順服和跟隨上帝中。
我們不能以先知的事工成敗來評斷他們是否忠心,比如說:先知約拿,他的事工是很有成就的,他去尼尼微宣講悔改的訊息,讓全城都歸主,但是他是非常不開心的。先知耶利米,上帝呼召他,他很忠心的去宣講上帝的心意,最後是不太好的下場。我們應該回到最基本的問題,是因為愛自己的表現所趨動,還是被上帝的愛所融化,使我們願意全然獻上自己,不論結果如何,最終都在上帝的手中。
陳:最近幾年我全職上班又得照顧小孩,很多人都覺得我辛苦過度。不過我覺得這和個人態度有關。我有時會感到自憐,為什麼我要這麼辛苦?為什麼其他基督徒可以過著自己的生活,而我要承擔這樣的代價?但另一方面,我會再次把自己奉獻給神,我能與神一同承擔苦楚,共同參與事奉,這是我極大的榮幸。儘管可能被輕視或不被尊重,我感謝神給我與祂同工的機會。聖經上說:「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只有和耶穌相愛的關係才能成為一種保護,幫助我們可以不斷的跟隨、服事耶穌,與耶穌一同受苦其實都是榮幸。
突破青年事工危機:給予信任、尊重、機會
董:你認為目前台灣教會在面對青年事工的危機時,還有其他因素造成的困境嗎?我們該如何繼續向前邁進?
陳:我看到一個大的差異就是我們對年輕人的看法。我在英國長大,十六歲時和朋友自駕去倫敦參加活動,父母完全信任我,不干涉我的自由。他們和老師、牧者一樣視我為成年人,不再覺得他們比我懂得多,願意傾聽我的分享,因為他們相信在我裡面的神給予了獨特而有價值的認識和啟示,這是「尊榮的文化」。所以我現在快四十歲,在教會服事時,我可以放下面子,承認年輕人在神的啟示和恩膏方面超越了我,即使他們只有二十幾歲。我可以從他們的論述中學習,同時他們也可以從我的行為中受益。他們擁有神所賦予的恩賜,當我看到這一點時,我會尊重和肯定他們,他們也會認識到我的能力。
但在這樣的尊榮文化就會和台灣傳統的華人文化會有一些衝突,我在教會看到,雖然一些年輕人擁有豐富的恩賜、能力、善良和勇氣。然而,他們卻看自己很小,為自己的能力感到壓力。因為在家庭、學校和其他環境中,他們總是看到自己的不足。他們被教導要順從,不要太自信和有想法,因為他們還有很多不懂的事情,只要聽從就不會犯錯。在家庭和教會中,順從長輩和牧者當然是好的,但對年輕人而言,我們需要在謙卑的同時學著接受挑戰。
另一方面,復興的關鍵可能在年輕人身上,而不是在我身上。也許他們的佈道可以帶來復興的突破,而不是我的講道能做到。因此,我意識到自己在不同年齡群體中可能有不同的恩賜。當我看到某個人展現出神賜予他們的能力時,我會尊榮和讚美他們,願意聆聽他們的想法。例如,當他們分享新朋友在教會感到不適應時,我不會感到冒犯或認為對方一無所知,相反地,我會覺得對方的洞察力超越了我的察覺。因為我沒有這樣的佈道恩賜,所以我樂意傾聽。當年輕人感到被尊重和重視時,在一個互相尊重的關係中,他們的內心也會回應並表達他們自己不懂的地方。
董:從你的分享聽到三個重點:第一、信任,並給予年輕人學習的機會,明白他們並不完美,就像我們自己在成長中也需要學習一樣。第二、尊重,不是超越尊重上帝或過分讚揚,而是在平等對待中,我們既能教導年輕人,也需要向他們學習。年輕人也需要向年長者請益,但他們同樣能夠教導我們一些事情。第三、給予機會,很多成功的領袖都是在年輕時得到機會並經歷失敗。我們不能期望年輕人零失敗,一帆風順地成為佈道家、牧者或領袖。他們需要我們的支持和幫助,在失敗中不喪志,並重新站起來。我們應該學習為下一代創造這樣的空間。
華人父母常常因為關心孩子的安全而做出很多禁止的事情。例如,當我第一次看到大兒子在七歲時自己煎蛋,我覺得很危險,但當他成功後,他充滿了自信。現在,他喜歡早上幫弟弟煎蛋,彼此都很開心。同樣地,在適當的風險管控中,我們是否能夠更常對年輕人說”Yes”,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而不是因為擔心而成為阻礙。
陳:十八歲時我參加了一個半年的菲律賓短宣,有一次團隊突然讓我在隔天的教會活動中準備一個講道。當時我不知道要講什麼,感到恐懼而一直哭泣。但在聖靈的啟示下,我找到了需要引用的聖經經文。儘管我上台時仍有很多恐懼,但開始分享聖靈給我的信息後,很多人被感動,來到講台前代禱和被觸摸。我很驚訝地發現,對於十八歲的我來說,我的生命是有能力的,原來神是會使用我的生命。在菲律賓的半年中,我在佈道會上分享福音,甚至被邀請到一萬人的佈道會當講員。雖然我內心有擔憂,但實際上這不是我自己的能力,而是基督在我裡面成就這工作。這告訴每個基督徒,特別是年輕人,當我們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時,其實是神要在我們身上成就的工作,我們需要在信心中學習信靠神。神第一次呼召我到菲律賓時,就經歷過祂的供應,所以當祂告訴我不要借學貸時,我就有勇氣信靠祂。四年大學期間,神供應了我所有的學費和生活費,沒有負債。神呼召我去台灣時,我毫不猶豫地接受,因為我已經經歷過神的供應和保護
讓孩子有冒險經歷可以幫助他們更深入認識神,並培養完全信靠神的能力,否則他們可能只會把信心建立在人身上,當人失敗時,可能就會失去對神的信心。避免讓孩子冒險和嘗試失敗會阻礙他們的信仰成長,因為信心是需要逐漸累積的。
若是父母、牧者們把教會裡面的年輕人保護的很好,他們就沒有冒險突破和回應神的機會,他們的信心就很軟弱,所以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沒有足夠的信心去堅持自己的信仰。
宣教動員要跨越對未知的恐懼
董:淡江教會莊育銘牧師建議我來找您討論我們青年事工面臨的困難。在討論後,我發現兩個重要點:首先,我們需清楚傳達福音,讓其滲透深入青年生活;第二,我們需學習信任並給予年輕人機會。
近年來,台灣對於宣教的關注和推動有所增加,包括台灣教會有意前往宣教,過去也曾受到國外宣教士的支持和祝福。現在或許是開始更積極推動宣教事工的時候,但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口號多、行動少。我們舉辦了很多動員聚會,卻很少有實際且踏實的走出去的行動。我相信宣教是上帝對教會的心意,上帝透過教會來到我們中間,祂的兒子就是宣教士。事實上華人教會對宣教充滿熱情,尤其在全球各地。但整體而言,華人教會在宣教方面才在開始認識宣教的起步階段。有些教會舉辦宣教年會或聚會,但宣教的負擔只落在少數人身上,大多數教會缺乏實質參與。
在目前台灣的教會想要走宣教路的時候,從妳的觀察是怎麼看台灣宣教未來的推動?從妳自己的背景觀察和英國的宣教歷史,妳可以給我們什麼提醒?
陳:我曾經分享多年前在緬甸神向我啟示,祂要帶領台灣,讓台灣的下一代成為走向世界各地宣教的世代。當神在我面前說出這句話時,我第一個反應是神祢要加油,我認為祂要讓台灣人像路加福音第四章所描述的那樣,毫不畏懼地去宣教。這確實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需要跨越思維上的障礙。
台灣文化強調安全第一,尤其在談及宣教時,牧者常感到責任在於保護那些有宣教心動的人,確保他們的安全才讓其出去。這種趨勢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在宣教過程中發生意外,可能會引發法律訴訟或受到家人的質問和指責。在現今複雜的世界中,安全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考量。然而,宣教本質上是無法確保安全的,因為它代表著願意為信仰甘願殉道的意義。在使徒行傳第一章:「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見證人」在原文中是 “martyrdom” ,它和「殉道者」其實是同一個詞,它意味著願意為耶穌作見證人,甘願為祂殉道,這就是我的見證:我相信耶穌是值得我為之而死的。事實上,我已經不再害怕死亡,因為本來的我已經在靈性上死了。現在,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最近這兩三年,我常問聽眾一個問題:「你是否期待死亡?」在疫情期間,大家對疫情和死亡感到極大的恐懼。然而,這與我們的信仰是相衝突的。作為基督徒,我們怎能害怕死亡呢?因為我們已經在屬靈上死去,再也不會真正死去。死亡意味著與耶穌在一起,進入永恆,活到永遠。那麼我們還有什麼可害怕的呢?事實上,很多人不相信這一點。當我們面對生命時,我們都想珍惜它。教會也希望保護和珍視宣教士的生命。然而,神不寶貝人的生命,這樣說起來或許有些殘酷,而且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的生命已經被神看重,祂差派耶穌來拯救我們,使我們得救和重生。因此,祂不需要再特別珍視我們在地上的時間,因為我們已經擁有永生。對神而言,祂關注的不是我們在地上活多久,而是我們生命在永恆中的價值。
使徒行傳中,我們看到許多門徒遭受迫害,但聖靈並沒有告訴他們逃避或躲起來尋求安全。相反地,聖靈提醒他們去傳揚耶穌的福音,因為他們已經得救並擁有新的生命。在這個世界上,外面的環境可能是不安全的,但在基督裡,無論身在何處,都是安全的。那些尚未認識耶穌且未得救的人才是不安全的,他們需要被看重和被救贖。因為對福音的認識不完整,我們仍然害怕死亡,這影響了我們對福音的思考態度。我們過於看重自己想要保護的人,但神並不以這些顧慮來思考事情。宣教士的安全只有神能確保和供應,教會可以扮演角色。如果教會無法確保保護和供應,導致無法派遣宣教士,那麼內心燃燒著的火焰將會熄滅。我們常告訴人等待,讓他們先接受裝備和預備,但過了很久,他們的熱情可能已經消失。他們可能已經結婚、有家庭,但內心深處卻感到不滿,因為他們沒有回應神的呼召。
宣教士的養成需要牧者有屬靈的眼光
陳:我上星期和一位神學院的長輩討論,他給我一個很好的提醒,他說教會的制度化和組織化可以有其好處,但當這種模式阻礙了聖靈的工作時,就不好了。如果所有決策和神的心意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其他人的聲音被忽視,那就有問題了。
來台兩年前,我帶著神的呼召和復興的熱情到上海傳福音一年,但卻沒有明顯的效果,且自己當時陷入軟弱、罪性和跌倒。這讓我不敢相信自己能回應神的呼召,確保能跟隨耶穌。因此,我找了教會的四位牧者討論這件事。如果他們都擔心我還不夠成熟,建議等待一段時間,我會尊重他們的意見。然而,感謝神,這些牧者沒有這樣建議。他們承認我有不成熟的地方和需要學習的事,可是妳自己選了謙卑,知道自己其實什麼都不是,願意回應和順服神。我們也看到在妳身上有這樣的呼召,雖然我們在台灣沒有教會,但是我們願意差派妳到神呼召妳去的地方,並且我們會為妳禱告、守望,我們會在我們可以的範圍裡支持妳,直到妳找到神在那個地方要讓妳參與的事情,他們就是這樣的差派我出去,為我禱告,打電話關心我,一直到我很確定我要委身在我現在的教會,他們才慢慢的放下對我的擔心。
如果當時他們對我說我做不到,需要更多裝備,我的熱情早晚就會消逝。然而,當我來到台灣,神透過環境裝備自己。我一次又一次放下自我,委身在神的身上,神淨化我的生命,如同經歷一個非神學院的神學院。神告訴我,要我像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去。當時我一無所有,還未認識我的先生,也沒有同工,我只是一個人。然而,我對神說「YES」,因為神已預備好我。我真正看到教會和家庭,從我們教會差派的宣教士他們都是從對神說「YES」開始的。在教會好像說「YES」像是要抵擋、違背牧者的意思,許多年輕人正面臨這樣的環境。儘管在教會中我們沒有權力,但難道我們不能說「YES」嗎?如果不說,似乎是消弭聖靈在我們心中的感動。
有些人被呼召去唸神學院,接受豐富的神學裝備,因為他們在宣教中可能需要擔任相應的角色。然而,並非每個人都需要去神學院,有些人可能會有其他的安排去傳福音。我認為重要的是對神的呼召保持信心,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回應呼召並去宣教。我認為在台灣目前缺乏這樣的空間。我並不想對我們的屬靈長輩或牧者提出批評,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小型教會的負責牧者,我深知作為領袖非常困難,需要在人與神之間負責。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為那些有決策能力的人禱告,讓他們領受來自神的信心,願意開拓這樣的空間,願意讓年輕人或其他年齡層的人去宣教。當然,年輕人更容易受到感動,但我們需要一些機制來避免不合適的人參與宣教,同時允許聖靈在人身上的感動帶領他們,這樣才能看到運動在教會中持續發生。
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自己也不覺得我全然都懂,所以我也很小心地在講這些情況,可是如何讓教會組織化和屬靈運動這兩件事情共同存在,是很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組織化的制度與宣教開拓需搭配合宜成就上帝旨意
董:你提出了許多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方向。許多華人教會在宣教事工上已經展現出組織化的好處。過去在差派宣教士時,我們可能過於忽略了他們的生命需要,導致在工場中無人照顧、無人關心,使他們感到孤單無助。有了這些經驗之後,我們或許會朝著另一個方向思考,為他們提供回國後的支援,安排退休保險和居住地等問題。這種方式可能並非絕對的對或錯,而是在努力建立健康完整的制度的同時,仍給上帝空間運行。
但弔詭之處在於,當我們按照上帝的旨意開展工作時,隨著上帝的成就,組織也逐漸形成。因為人數增加,組織化就變得不可避免,就像夫妻在建立家庭後需要分工一樣。所以組織化似乎是無法避免的,但問題在於如何讓組織不阻礙上帝的工作。組織應該服務於上帝的工作,是為了回應上帝的行動,而不是最終限制了上帝的行動。
最近我與生命河靈糧堂的劉彤牧師聊天時,他說生命河靈糧堂每隔幾年就要重新調整組織架構,因為經過幾年的發展就會發現舊的組織架構已經無法跟上我們現在的狀態,那些上帝要現在我們這個群體要做的事情,所以就需要更新。當然我不是說每個教會都需要這樣做,不過這是一個很深的提醒,避免讓組織限制上帝的作為,特別是在宣教運動中。舉例來說,在英國的宣教運動中,它不是由牧者們開會決定英國成為19世紀的宣教強國,相反地,是從上而下地推動。上帝興起各種各樣的人的同時,也興起教會領袖,例如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和戴德生(Hudson Taylor)。在他們回應上帝的呼召時,他們突然看到更大的圖畫,原來上帝興起教會、興起宣教運動是有祂的美意。教會的興旺並沒有試圖控制宣教運動,宣教運動的領袖也不反對教會。相反,他們的同工合作非常美好。因為他們兩者都不是為自己而存在。
陳:教會中牧養恩賜的人扮演重要角色,但他們可能會在不同的領域發揮作用。他們可以在教會內牧養人,但一些使徒或傳福音的人可能需要更大的空間去開拓新事工。這並不是對錯問題,而是反應了教會中不同角色所需的模式和空間。近十年來,台灣一直在探討成為使徒型教會的議題,雖然目前尚未完全實現,但至少人們知道要朝這個方向發展。我認為我們應該為這些有決策能力的人禱告,他們需要智慧,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並擴大視野。
董:再次感謝Katie豐富的分享,我們從她的宣教歷程到青年事工,再談到福音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學習尊重和信任下一代,成全他們。在宣教中,平衡組織和運動的步調也非常重要。這平衡的關鍵就是放下自我中心。世代之間都不互相輕看。
在教會中,有些人被呼召建立並牧養教會,他們不輕視宣教的人。同樣地,那些有宣教負擔且渴望走出去的人也不以自我為中心輕視教會的牧養。當我們都與上帝保持一致,相信祂美好的計畫,就像我們回顧19世紀的英國,那真是太美妙了!在同一時期,許多不同的宣教士和教會領袖一同努力,在世界各地的教會,包括華人教會,也都渴望經歷上帝的工作。
文字記錄:李學嫻姊妹
文字編輯:劉學安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