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宣教

七十多年前華人教會在大馬雨後春筍般成長,具備多元、得天獨厚的宣教基因,確實孕育了許多同文化、近文化和跨文化的宣教士。雖然近在咫尺的宣教資源有限,服事的群體卻可以超越疆界。教會需要回到初期教會領受大使命的現場經歷更新,才能重燃宣教的火熱。華人教會的宣教運動不能停滯不前,求聖靈更新,教會要付上代價去見證那復活之主的福音。
面對宣教運動生命周期(life-cycle)的改變,華人宣教運動應避免青年宣教的缺席,作好人才培育的超前部署,給予他們最大的資源,鼓勵善用新方法及工具去衝破宣教的限制,為未得或未及之民的需要再努力,避免因老齡化引致宣教運動進入衰退期。港人教會與一代又一代的宣教士走過不同歲月,由呼召到出發,又由工場到退下火線的日子,這寶貴經驗能成為各地華人教會的借鏡,學習以人為本的宣教事工,讓各地華人教會更能回應普世宣教運動的需要和挑戰。
後疫情時代大家都更留心「家門口的跨文化宣教」。在新加坡,本地跨文化活動是相當自然的。這樣的實境對差派「長宣」有什麼優勢和劣勢?對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又有什麼啟發?本集節目訪談新加坡神學院盧家正博士,他從生物醫學領域到讀神學牧會、再繼續跨文化宣教學研究,從亞洲到美洲來回的生命歷程,分享處境化神學與東南亞宣教的真實案例。
全球化移動為宣教帶來新的機會,世界各國都有許多不同地區的移工。在台灣來自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的移工,從1990年代開放截至2022年已經有70萬人。本地的跨文化宣教工作,許多教會都有嘗試,但規模有限。本集節目中宣教士美汎分享了她如何開始接觸泰國宣教事工、蒙召的歷程、語言學習不可取代的價值,以及她在本地跨文化工作中面對的掙扎與挑戰,值得您聆聽分享!
年輕信徒如何在不同的處境下回應主?堂會面對本地工作與跨文化宣教,是否注定只能要二選一?師母的分享令我們看到,今日世界無一處絕對安全,不如將生命交託神手中任祂差遣!在地的信徒培育、神學院中的宣教學教育,與差派宣教士前往遠方,都能參與在「讓全體教會一起回應大使命」。讓我們一齊向標竿直跑!
宣教士是種職業嗎?宣教只是靠1%的人衝鋒陷陣?吳牧師說門訓是帶出靈性、情緒、關係和使命的全人重塑,最終走向宣教。他的「門訓之旅」是帶著由廚師、魔術師、殯儀師等組成的短宣「師隊」,讓各人從自己專業獨特的角度與人連接,多元合一,全民皆兵,見證福音。一切職場皆禾場!來聽聽年近古稀宣教熱情卻絲毫不減的吳牧師分享他的經歷吧!
此處所謂的「多元教會」是指在語言、文字、民族上是多元性質的教會。余有幸在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會全職事奉有七年半的歲月,如今雖已退休回臺灣,但在那些年的時日裡,我們夫婦已與長執及眾肢體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如今回憶起來心中仍常湧出感恩與懷念之情......
提到普世萬民的宣教使命,主耶穌曾向門徒清楚應許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二十四14)因此,今日的教會不只要留心主來的日子近了,更要看見主正掌管人類歷史,並主導普世發展的趨勢與世界各國社會變遷的走向;同時祂也是掌管普世萬民救恩歷史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