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卓聰傳道(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前總幹事/英國OM華人事工負責人)
華福運動誕生以先,一些香港堂會領袖已看見普世宣教運動和差派宣教士的重要性。儘管面對大部分堂會對宣教仍陌生、寥寥可數的華人差會仍在起步以及人手和經驗都缺乏的情況,仍無懼艱難發起了「全港宣教會議」。滕近輝牧師在首次的座談會中提出了可能合作辦理的五項工作1,奠定了日後成立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簡稱差聯),以推廣差傳使命、提供差傳教育與促進各差會及教會的合作2,也標誌著香港宣教運動在上世紀70年代正式開始!
港宣教運動過去半世紀走過的階段:
【開始期】
透過出版、文字和影音,將全球宣教資訊帶給香港教會。定期舉辦講座及聚會,推動教會關心宣教事工。非定期舉辦教牧宣教交流團,讓參加者認識工場的需要及屬靈情況。
【成長期】
80年代初,國際差會紛紛在港設立分會,積極招募華人參與全球未得之民的跨文化宣教。透過每年眾差會與差聯合辦「恩臨萬邦」聚會,不少參加者立志作長期跨文化宣教士或後勤支援同工,成績令人鼓舞。
90年代中,當工人相繼踏上征途,差會及教會領袖看見宣教士職前評估、跨文化職前培訓、宣教士關顧、第三文化孩子(或稱宣教士子女)服務等的重要,差聯不單啓動宣教士職前評估及職前培訓服務,也建立不同的合作平台,幫助工人跨越障礙、提升跨文化人際關係和加強輔導支援,減少宣教士的流失。透過工作坊、研究及講座等,提升堂會及差會對宣教士身心社靈的支援。
【成熟期】
要有效回應創啟工場及未得之民的挑戰,需要更多宣教士以帶職/雙職、營商及藝術等形式前往工場。差聯、神學院及差會合辦課程,讓有志宣教者以神學、處境和案例分析等,反思不同的實踐及建立適切華人的差傳策略。整體而言,教會對跨文化和服事未得之民的意識逐步提升,一些堂會及差會更展開本地跨文化事工,服事居港的泰國人、巴基斯坦人、尼泊爾人及印尼女傭等。
按差聯最新的香港宣教士統計簡報,2021年宣教士人數是654人,相對於2019年的624人,增加了30人,增幅約5%。此外,宣教士服事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 Group,UPG) 和未及之民(Unengaged Unreached People Group, UUPG) 的比例也是新高,為77.31%3,比 2019 年的68%增加9%,就是每四位宣教士有三位服事未得或未及之民。
可喜現象背後,香港宣教士平均年齡卻是歷年之冠,為52歲,而61歲以上的宣教士也佔四分之一4,繼續敲響老齡化危機的警鐘!無庸置疑,香港宣教運動步入老齡化已有頗長時間(參考圖一),不少講座與會議均指出老齡化削弱創新能力,叫事工變得保守、僵化及死氣沉沉,最終引致青黃不接和領導傳承等問題。若不扭轉形勢,差傳運動將步入衰退期,幾代人的付出和心血將付諸流水。宣教使命必須有新一代的接上與承擔,是跨代同行、齊心協力的共同遠景。此文章將從香港宣教運動的過去與發展去反思華人宣教運動的方向。
西方宣教運動與青年人
回顧西方宣教運動發展與青年人獻身可謂息息相關,如19世紀「學生自願運動」、20世紀「學生海外宣教運動」及「厄百納宣教大會」(Urbana Mission Conference)等。青年人為普世禾場注入動力和創意,就像青年使命團(YWAM)、世界福音動員會(OM)、學園傳道會(CRU)等,為普世宣教運動帶來變革,對福音傳遍天下帶來莫大貢獻。反觀香港宣教運動,因著傳統宣教觀以及對運用教會資源的保守觀念,推動青年宣教至今仍未能成為主流。
過去,香港教會多鼓勵青年人參與訪宣 ,藉此體驗簡樸生活,操練門徒生命,卻甚少有意向支持他們繼續參與短或中期宣教(約1-4年),認為他們處事不夠圓滑、靈命尚淺及委身不足,必須先完成神學訓練及累積牧會經驗,才能被堂會差派。此外,一些教會更擔心太多青年人參與短或中期宣教為堂會財政帶來壓力、肢體關係受影響等,而募集經費也不符合堂會傳統。最終,只有極少數青年人能排除萬難,成功出發。按差聯在2006年10月份就「宣教士老化及其帶來的挑戰報告」指出「香港300多位宣教士,只有2位是在30歲以下的年輕信徒(即0.7%)」,叫差傳界大為震驚!
須打破對青年宣教的偏見
早期,香港宣教運動著重發展海外華人事工,招募擁有神學訓練及牧會經驗的工人成為專職宣教士,往東亞、東南亞、歐洲和北美等地的海外華人社群,主攻同文化或近文化植堂。此外,西方傳教士的信心、委身和熱誠雖成為學習典範,然而教會對宣教先賢的尊崇,並宣教事工的嚴謹和認真,竟不知不覺成為頗高的屬靈標準,叫青年人望塵莫及。
90年代初,筆者所屬差會常被質疑竟為一班入世未深的小伙子「大搞宣教」,將一些所謂「短宣」包裝為孕育宣教士的搖籃,「玩泥沙」的宣教怎能登大雅之堂呢?香港OM首任總幹事陳平明姑娘對神的信心與堅持、樂天性情和對青年人的信任,叫一眾小子不再灰心,相信凡事都能的神必能引導他們踏上神所命定的事奉路5。蒙神恩惠,筆者在25歲就加入OM成為宣教士。在27年的宣教服事裡,神讓我參與前方、後方、培訓和行政等不同的事奉,叫我眼界大開,終身為宣教擺上。
香港青年宣教的轉捩點
2007 年,洪雪良牧師成為差聯總幹事,為推動青年宣教帶來轉變。他帶領差聯舉辦以青少年為對象的宣教聚會,並舉辦每三年一次大型的「差傳慶典」,喚起教會關注未得群體和青年投身宣教的需要。轉型後的第一次大型慶典是「恩臨萬邦2011青年宣教大會」(簡稱宣),約700人出席,其中143位立志投身差傳6,成績令人鼓舞。
滕張佳音師母在推動青年宣教更是不遺餘力。她在<勿把青年「拖」至中年才宣教>一文指出「我們處處「保護」青年人,不想他們碰釘子,其實我們可能對青年人沒信心,怕他們把事情弄壞了⋯⋯為何今天我們倒要剝削年青人的學習機會?在「終身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當給予年青人充裕的「階段性成長」空間。」7此外,滕師母更在2011-13年展開「香港青年宣教狀況研究」,並將分析、研究及不同差傳領袖所撰寫的綜合評論專文集結成書,在2015年出版《開展青宣新世代—2011-2013年香港青年宣教狀況研究》8,可謂用心良苦!
2017 年,筆者接任總幹事及以主辦單位負責人身分出席青宣,在第二晚的檢討會中深深感覺到營友對神的「飢餓」!他們渴望明白何謂差傳、如何辨明神的心意及澄清呼召⋯⋯或許香港社會的「突變」叫青年沮喪、失望與迷惘,而青宣卻讓他們重尋天國使命,建立事奉的生命9。然而,根據2010-19年香港宣教士統計簡報,青年宣教士(30歲以下)人數雖有明顯增幅,每百名宣教士卻只有4-6位青年宣教士,人數依然偏低,對長遠解決宣教運動老齡化危機沒甚麽幫助(參考圖一)。跟據「2021年香港宣教士統計簡報」資料,青年宣教士比例是2.69%9,是過去多年的低位,反映青年宣教動員可能受社會事件及疫情影響。
海嘯般的青年宣教動員
多年前,筆者在「培養青年宣教士」會議指出,要扭轉宣教士老齡化的現況與趨勢,必須要有「海嘯般」的青年人投身宣教,香港宣教運動才能有所突破。何為「海嘯般」的青年宣教動員?按過去資料指出,每年21-30歲新增青年宣教士平均為12人,若在每年12位青年宣教士中額外增添50位25歲青年宣教士,人數不單大幅增長,宣教士平均年齡更會下降2歲(至47歲)。假若宣教的主額外賜下100位25歲青年宣教士,宣教士平均年齡將下降4歲(至45歲)!將宣教運動年輕化絕對不是天方夜譚,眾差遣團體必須認定這是極重要和迫切的工作,培育並給予青年信徒一顯身手的機會,更關乎宣教運動的未來!10
禱告與宣教運動——耶穌提醒我們要先以禱告與祂同工!
耶穌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九37-38)為宣教及工人禱告極為重要,卻往往被忽略。歷史告訴我們每個宣教運動的出現,往往從禱告運動開始!
.18世紀的莫拉維亞弟兄會展開了一個連續不斷一天廿四小時的禱告鏈運動,深深地影響18-19世紀的 宣教事工。
.19世紀的乾草堆禱告運動,帶動「學生志願運動」和普世宣教發展。
.20世紀末的「為10/40之窗」禱告運動,帶動全球教會關注未得之民,興起工人走進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世界為耶穌作見證。
面對內外交困的處境,求主興起華人教會禱告的心,帶領教會認真為萬民及興起工人的需要禱告。禱告帶來盼望和轉機,正如宣信博士(AB Simpson)所說:「祈禱是神蹟中的神蹟,奇事中的奇事;兒子的手摸著父親的手臂,能搖動全宇宙裏的車輪。」此外,禱告也帶來得勝,就如以色列人與亞瑪力人爭戰,摩西在山上禱告,他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出十七11)。但為宣教禱告是長時間的擺上及支援,就像摩西在亞倫與戶珥同心協力扶持下,才能克服肉體的軟弱,繼續支持前線作戰的約書亞及以色列人。
“我們願意花兩年時間為下一代守望,並求主興起他們成為新一代宣教士嗎?”
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的反基督教運動為教會、傳教士和信徒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許多傳教士被殺或被驅逐。當時內地會總主任何斯德牧師(D.E. Hoste) 指出「中國西北仍然是有待完成的使命」, 他向西方教會發出兩年的禱告運動,祈求莊稼的主差派200位新同工進到最困難,又最需要福音的地方。直到1931 年底,神感動203位信徒從歐洲、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地,前往中國西北宣教。這些宣教士不單為中國教會留下佳美足印,也是近代宣教歷史上一個神蹟。在逆境和挑戰下,讓禱告再次成為宣教服事的「下一步」。
此外,宣教運動在平衡資源運用、拓展事工和培育新血的前提下,應暫時告別以事工導向的策略,改以禱告和培育下一代為主的策略,將有限資源投放更多在青年宣教上,給予他們勉導(mentoring)、屬靈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 及充足資源去調節宣教事工,讓他們選擇去鞏固現有事工或開拓全新事工如新媒體宣教,以靈活多變的方式去回應急速轉變的世代。面對策略改變以先,我們更需以禱告去承托事工的發展,以大局為重的心態下實踐跨代服事及同心協力的共同遠景。
社會急劇轉變與門前宣教的契機
從2014年起,香港社會出現巨大衝擊,深層矛盾的振動觸碰教會體制,產生張力和誤會,在缺乏溝通和互信下導致信徒流失。「2019香港教會普查」顯示,香港教會平均每周參加各類崇拜人數是268,822人,5年內減少了36,325 人,平均每年減幅是2.5%11。2019年的反送中修例事件帶來更大矛盾和衝突,許多人對前景失去信心,大量港人移居外地,包括不少信徒。移民潮導致奉獻減少、事奉人手不足,使嚴峻的領導傳承繼續惡化。在人才流失和資源減少的憂慮下,教會對宣教及推動青年宣教變得謹慎,甚至減少財政支持,使事工持續發展變得不明朗,也大大增加了解決日趨嚴重的宣教士老齡化危機之難度。青年宣教士是宣教的動力及未來,教會和差會必須調整策略和以青年宣教為發展重心。
帶著傷痛、失望和恐懼離開家園的港人,在陌生環境面對各種考驗和文化衝擊,處於不穩定和需要支援的狀態。他們或許需要多一點時間適應,在關懐、禱告和同行下繼續向前,當家庭及生活安頓下來後,才能更多思考天國使命。因此,流散港人基督徒在短期内未必會形成一股傳統觀點認為的宣教新勢力,但他們身處的社區有著多元語言群體,包括有來自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索馬里、土耳其的未得之民,其實,宣教的機會已近在眼前!因此,我們可以多鼓勵海外港人在職場和社區作「門前宣教事工」(mission on your doorstep),在不需再連根拔起下成為普世宣教的新力軍。或許,剛成立的港人教會能跳出框框,在反思下作出突破,與不同族群的教會合作,一起發展成為服侍社區多元種族的教會,或許這就是海外港人宣教的新趨勢!
總結
加緊動員青年、禱告守望、減少宣教士流失
面對宣教運動生命周期(life-cycle)的改變,華人宣教運動應避免青年宣教的缺席,作好人才培育的超前部署,給予他們最大的資源,鼓勵善用新方法及工具去衝破宣教的限制,為未得或未及之民的需要再努力,避免因老齡化引致宣教運動進入衰退期。此外,禱告是宣教運動重要一環,也是我們經常忽略的地方。在領導傳承及改朝換代的時刻,讓我們以禱告去求上主預備新一代工人,配合他們的需要去調配有限資源,為宣教的未來創造更多機會,使萬族萬民早日歸向神,以迎接基督耶穌的再來。
港人教會正與一代又一代的宣教士走過不同歲月,由呼召到出發,又由工場到退下火線的日子,這寶貴經驗能成為各地華人教會的借鏡,學習以人為本的宣教事工,避免犯下不應該的錯誤,減少宣教士的流失,並提升培育宣教人才的質與量,讓各地華人教會更能回應普世宣教運動的需要和挑戰。今天,宣教不應只停留在情感的動員呼召信徒不計代價去委身。在灰心或失意時,宣教士們最需要是適時的輔導和支援;有時,他們需要一個短暫假期或退修,讓我們不只關心他們的所行(doing),更要關心他們的所是(being),使宣教士能快樂和健康地持續成長。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24年刊,第二十至二十七頁。
註:
- 1.屈均遠著,《教會如何推動差傳事工》,香港:香港差傳事工聯會,(1977年),頁19 ↩︎
- 2.https://hkacm.net/about-2/ ↩︎
- 3.熊黃惠玲,<2021年香港宣教士統計簡報>,《往普天下去》 (2022年9-11月),頁24-26
https://hkacm1973blog.wordpress.com/2022/11/14/202211a7/ ↩︎ - 4.同上 ↩︎
- 5.劉卓聰,<新一代的約書亞>,《香港OM 25周年特刊》(2014年), 頁 5;https://www.omhk.org/download/publication/others/Calling_Booklet.pdf ↩︎
- 6.https://gtanymc.wordpress.com/about/gtan/ ↩︎
- 7.滕張佳音,<勿把青年「拖」至中年才宣教>,《大使命》雙月刊(2008年10月),
http://www.globalmissiology.org/gcci/Chinese/b5_publications/GCB/2008/Oct/P22.pdf ↩︎ - 8.於「建道信仰資源庫」下載《開展青宣新世代-2011-2013年香港青年宣教狀況研究》
https://resources.abs.edu/%E9%96%8B%E5%B1%95%E9%9D%92%E5%AE%A3%E6%96%B0%E4%B8%96%E4%BB%A3%EF%BC%9A2011-2013%E5%B9%B4%E9%A6%99%E6%B8%AF%E9%9D%92%E5%B9%B4%E5%AE%A3%E6%95
%99%E7%8B%80%E6%B3%81%E7%A0%94%E7%A9%B6/ ↩︎ - 9.熊黃惠玲,<2021年香港宣教士統計簡報>,《往普天下去》 (2022年9-11月),頁24-26;
https://hkacm1973blog.wordpress.com/2022/11/14/202211a7/ ↩︎ - 10.劉卓聰,<從「香港教會差遣宣教士統計簡報」說起>,《往普天下去》 (2022年7-9月),頁22;https://hkacm1973blog.wordpress.com/2020/07/01/202007a9/ ↩︎
- 11.胡志偉、劉梓濠,從「2019香港教會普查」看聚會人數,(2020年6月),https://hkchurch.wordpress.com/2020/06/11/本週評論:從「2019香港教會普查」看聚會人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