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創意

談到「泡茶」,你會想到什麼呢?是茶葉淡淡的飄香,還是熱茶入口的溫順口感?是老年人的閒情逸致,還是歷史悠長的茶道文化?活水茶堂創辦人少龍傳道卻認為,「泡茶」可以開啟對話的空間,讓人自然而然開始各種議題與生命的深度對談。從無到有,一個空間、一杯泡茶、一個邀請,成全了週六的茶聚,也建立了福音聚會的場所。「活水茶堂」便是這樣的一個所在。
從狗仔記者到青年牧者的春麗,將從他個人歸主的經歷,一路分享到他如何經歷媒體人和基督徒身份之間的衝突與整合,再帶著我們認識各種各樣在發展和運用媒體事工時尤其關鍵的課題: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階級扁平化的網路世界如何產生連結?矢志成為外邦人使徒的保羅又何以成為現代網路媒體事工的榜樣?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教會為什麼更應強調正直(integrity)的品格,在線上下線表裡如一?在網路事工中,資源會重新分配,我們的心態該有怎樣的調整?新世代中,人們幾乎定居在網路世界中,新媒體到底可以為傳福音帶來什麼新的想像呢?
談到街舞 (Street Dance),人們往往聯想起美國黑人文化,甚至暗黑的幫派文化。然而隨著網路、娛樂、影音平台的發展,街舞開始普及,年輕一代更致力結合敬拜和信仰的元素,發起舞蹈宣教的事工。這一集訪談的對象是年輕又有活力的方逸熙弟兄 (Eric)。他從大學時代開始學習街舞,其後到韓國交流時被燃起對舞蹈宣教的火,回來後更加入了舞蹈機構D.O.G Power (Dancers of God),與一群同樣帶職事奉的年輕同伴一起到外地短宣,也到教會、監獄、中小學表演和舉辦工作坊,傳揚基督信仰。 舞蹈和信仰有何關係?藝術宣教到底是什麼?街舞文化與基督信仰相違背嗎?兩者怎樣融合?舞蹈如何引入信仰?任何人都可以用舞蹈來敬拜嗎?用藝術做宣教更有果效嗎?以舞蹈作為事奉能養活自己?上帝創造的兒女擁有各種各樣的恩賜,這一集讓我們一窺舞蹈、信仰、宣教之關的奧妙之處!
談到基督徒漫畫家,不難想到他。從18歲受感獻身給上帝,23歲開始事奉,從出生地馬來西亞走到新加坡、韓國、臺灣、柬埔寨進修和服事,目前在德國投入宣教工作,他是蔡頌輝牧師──歐洲校園事工宣教士,也是一名漫畫牧師。 談到宣教,大部份人會想到第三世界、佛教、伊斯蘭教國家,歐洲的需要往往被忽略。這一集,蔡頌輝牧師將與我們淺談德國禾場的現況和需要。同時,他將娓娓道來他的漫畫創作歷程。在忙碌的事奉中,他是如何獲取無盡的靈感維持高產量的創作?漫畫創作如何有效轉達基督信仰?他又是怎樣把漫畫融入即時講道?藝術作為媒界來呈現真理信仰到底是否有成效?神把藝術恩賜賜給了不同弟兄姊妹,教會該如何具體支持和培養他們來服侍?讓我們帶著好奇和開放的心,聆聽學習!
當新時代快速變幻的科技與人事物都催促著我們進入「創新」潮流,「歷史」仿佛只是已逝之物,不值重提。然而,基督教信仰正正承載著長遠而重要的過去,與歷史無法切割!不只聖經中百分之九十的內容也關於歷史,回看過去,歷史給予教訓以外,也呈現了上帝對每個民族心意的大圖畫。歷史洪流中的每一道浪潮都在上帝的藍圖中進行。 這一集,中國家庭教會朱子閑傳道將為我們精要簡述中國教會百餘年的歷史。從看歷史的角度,回應華人教會「開創與固守」的兩極思想、青年流失和信仰傳承的問題。「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否能夠告訴我們答案?歷史,或許早已提供往前創新的基礎與線索?
一代又一代,眼看世代變遷、科技超越、社會動蕩,可恨教會始終走在時代的尾端?要積極面對傳統堂會的不足和新世代流失的問題,或許教會該思考如何主動接住時代托付的棒! 作為神學教育者、香港新創教會的創辦人陳韋安博士以Be Water的概念為教會命名,象徵教會是如水流動而不被定型的。借此重思教會的意義,不在乎模式,而在乎本質。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在面對社會動蕩、關係撕裂、信徒流失、疫情隔離等問題之下,領袖該持守什麼素質繼續帶領教會呢?又該抱著什麼心態與新世代同行呢?而在面對多變的未來,教會如何不空談理論,成為流水,真正被上帝模造呢? 我們都盼望著,在新時代中,將有一群心靈強韌、高度靈活的新一代被興起!我們深信,眼前的挑戰終將成為神的器皿和祝福。讓我們一同聆聽、學習、期待!
談到科技和創新,一般人不會很容易聯想到基督信仰。可是細想之下,全宇宙最偉大的創造者肯定非耶和華我們的上帝莫屬!神按照衪的形象造人,讓人充滿了創造的天賦和渴望。既是電子科技領航者、創投家又是牧師的陳信生牧師,到底是怎樣從宣教中被啟發創業,再成為成功的創投家?我們很高興邀請他在這一集與我們談談天說說地。他將會以獨有的角度和生命經歷來談談新媒體與科技應用、華人群體合作與溝通、創新與失敗、說故事的文化等等。這一集,讓我們脫下自己的腦袋和固有的思維,嘗試跟著信生牧師跨度極大的角度想事情、看信仰,說不定會有另類的啟發?!
對於「合一」,年長一輩可能希望透過群體相處中的共融來達成,而年青一代則可能希望不同的聲音和價值觀被聽見。當每個人都在群體和世代中嘗試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尋找自我身份認同的時候,代與代之間,是否真的有可能從共識中達成合一? 陳炳中牧師(阿班)作為1.5代的信徒,同時也牧養著美國華人教會1.5代族群,對於世代差異、身份認同有著深刻的反思。同時面對動盪多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教會該持守什麼?又該突破什麼?如果教會能預知2020年疫情爆發而有所預備,今天又會有什麼不同嗎?擁有生物學背景、同時是牧者又是Youtuber的阿班牧師,到底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
Y世代群體——他們在1976年後出生, 活於少受社會風浪衝擊的環境中,有著獨特的素質,一方面滿有活力與聰敏,容易吸收新事物,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強,滿有理想,對電子科技掌握得特別快;另一方面也因為自信心強,他們處理人與事較性急,甚至傲慢,當工作未能滿足他們追求的生活形態......
在宗教受限制的地區宣教,我們一般稱之為「創啟地區宣教」。顧名思義,在這些地區宣教,必須具備極佳的「創意」。不但宣教士,就連差會、教會及神學院也須具備這種「創意」,建立「立體鐵三角」,才可以屹立不倒地成為黑暗世界的明亮燈臺。可惜在過去的一些日子,我們看到的多是差會與宣教士的無限創意,卻鮮見教會及神學院的配合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