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13 國際啟發亞太區總監小玉姊妹:如何建立「邀請款待」的文化來傳福音
嘉賓:小玉姊妹(國際啟發課程Alpha Course亞太區總監)
主持:董家驊牧師
二十年前蒙召入啟發
董:過去幾十年有好多的傳福音工具出現,像是「三福、四律」,到近年的「從懷疑到相信」和「幸福小組」。而其中一個歷久不衰的,就是Alpha啟發課程(Alpha Course)。Alpha啟發課程是1977年,在英國聖公會開始的傳福音策略,並且在90年代,經由當時接任的主任牧師 Nicky Gumble(甘力克牧師)推展到世界各地。自Alpha開始在世界各地推廣,三十多年已經過去了,近年Alpha課程也致力於處境化內容來服事不同文化、語言和年齡的族群。
今天我們邀請到亞太區Alpha啟發總監小玉姊妹和我們分享 Alpha課程處境化的目的與過程,相信她的分享在處境化傳福音上能帶給身處在日益多元社會的我們非常寶貴的洞見。小玉姊妹,可不可以請你先很簡單介紹自己?
玉:我原本是馬來西亞人,現在是新加坡人。我在啟發裡面事奉了二十年,是被上帝呼召,在祂一點一滴的帶領下走過來的。二十年前我在一個教會裡全職服事,有一天我跟三個牧者一起喝咖啡,討論我們應該做什麼來把福音傳出去給我們的鄰居,我們這裡叫做「community penetration」,融入社區。於是就說:「要不要我們就做月餅,分享上帝的愛,把福音傳出去。」三位牧者就看著我說:「你最有資格了,你來賣月餅吧!」從那時候我就開始賣月餅,賣了幾年,我只是賣給教會弟兄姐妹,他們拿月餅來祝福他們的朋友。我們的月餅跟一張傳福音的視頻光碟放在一起分享出去的。那個時候,我就接觸了很多星馬的牧者,他們不記得我名字,只記得叫我月餅小姐。後來有一天,他們問我要不要來看一下啟發大會,我就去參加了啟發大會,從那天開始就認識了啟發。
啟發課程:款待中建立友誼,款待中認識主
董:我自己對啟發大會有接觸是因為我在美國牧會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教會是用生命啟發課程來做主要的傳福音的工具,一年大概會辦兩次到三次,果效非常的好。可不可以請小玉簡單的介紹生命啟發課程 Alpha課程到底是什麼,以及從你的角度看,什麼是生命啟發課程?
玉:啟發是來自倫敦聖三一普頓堂的一個初栽培信徒的課程。在三十年前,甘力克牧師在帶動開辦華文啟發課程的時候,發覺很多慕道友對這個課程非常有興趣,他們進來教堂去探索生命的意義,問很多關於福音的問題。啟發就是一個福音工具,有系列性地分享基督的信仰,而且是在一個很輕鬆的環節來傳福音。很多時候說生命影響生命就是這樣開始的,我們以生命來去傳遞福音,接待我們的朋友。
剛剛接觸啟發的時候,我不是很認可這個工具,因為那個時候我在新加坡一個很大的教會,牧者在週日講道的時候,差不多有一百個人舉手回應說要決志信主。所以我聽到啟發還要用十一週的時間,學習這麼多小組討論的課程,我覺得很麻煩。但後來慢慢地,我自己在開發啟發課程,我就看到傳福音其實是一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的。這些來賓每一週來,十一週的時間是讓我們好好的跟他們建立這個關係,款待也是其中一個,讓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有那個歸屬感,所以我覺得啟發帶給那些新朋友最大的吸引力就是給他們一個歸屬感,讓他們覺得他們在這個小組裡面,他們是很被接納,很被愛的,這個是我覺得啟發非常棒的一點。
我第一次帶領啟發的時候,我是在一個理髮店開的,因為那個理髮店的主人是基督徒,他說:「我幫他們理髮,你就在我的理髮店開啟發課程就好了。」我真正看到生命的轉變是,有一對夫妻他們是非常失落,那個時候他們面對很大的挑戰, 他們參加了啟發,每一週慢慢地敞開他們的心,開始跟我們分享他們的生命狀況,我們也有機會為他們禱告,我們一起來吃飯,一起來聊天,一起來談談信仰。所以我們說啟發有一句話叫做「一起來吃飯聊天談信仰,這個就是啟發了。」
董:我一開始對啟發也沒有太正面的看法,但是後來接觸啟發後我看到一個很大的趨勢的改變,過去教會我們傳福音,很仰賴那一兩個會傳福音的人,很仰賴那一兩個會講道、會呼召的牧者,或者是一些教會的魅力領袖,很多弟兄姐妹覺得他們的工作只是把人帶來教會,好讓牧師跟他們講。可是在啟發的課程當中,我就看到你剛才講到幾個重點,第一個是它是一個十一次的課程,或者說是十一次的聚餐,所以那個感覺不是來上課,而是來聚餐的。第二個是在當中的hospitality(款待), 建立真實的關係。第三個隨著真實的關係也帶來一種歸屬的空間,使人漸漸地敞開自己。所以不像是填鴨式的教學,告訴別人說這是基督教信仰,現在要你決定是否接受,就算他上完啟發課,他沒有做決志禱告,他沒有接受,可是那個關係也是建立起來了。而且透過這個方式,的確幾乎讓每一個基督徒都看到,他在傳福音的事上,有遠超過只是把人帶來教會的責任跟恩賜,可以貢獻在當中。所以我也慢慢的開始去欣賞這樣一種有系統傳福音的過程,它不單單是工具本身,而是在這個當中互為是基督的身體,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可以參與在當中。
玉:你講的非常對,我們要帶來一個邀請的文化,我們可能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去傳福音,或者是他們可能很害羞,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請人來就好像我們請朋友來我家吃飯這樣子,所以啟發就是給每一個信徒,有機會去邀請人來一起吃飯,一起來交流,我覺得這個邀請的文化,就是很重要,我們才能夠真正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在其中,這是我自己看到,我非常興奮的一點。
突破瓶頸:賦權予人去帶領,重建邀請的熱情
董:過去這二、三十年,華人教會也經歷到很多不同的課程,我發現很多時候教會用一套課程用久了之後,會失去一開始起初的熱情興奮,到後來甚至變成一個重擔。我自己過去在北美牧會的時候我們教會用啟發課程也發生類似的狀況,前面幾年其實是非常熱情的,信主的比例,來到教會的比例紛紛上升,小組團契也因為啟發課程而紛紛的成立,可是在這過程當中,也遇到一些瓶頸。可不可以請你談一談,你在推動啟發課程來幫助不同的教會傳福音的這些年來,你看到哪一些潛在的瓶頸是需要被克服的?
玉:其中一個重要的瓶頸,就是有時候我們覺得帶領小組的一定要是很久的基督徒,或者很成熟的基督徒,其實在啟發裡面,我們建議的是,你不需要是一定要有神學背景的,來去帶領小組,因為我們要倍增,我們要更新我們的團隊,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在啟發裡面有一些人,他們是第一期,可能他們就是啟發的來賓,第二期他們是幫忙我們做助手的,預備一點食物或者是幫忙在小組裡面做助手,分享他們的見證,然後第三期他們可能就是帶領小組。我覺得我們需要賦予人這樣的能力去做這件事情,讓他們真的能夠去服事,因為每一個人都能夠服事其他人。
另外一個瓶頸關聯到啟發的邀請文化,這個就是其實很多教會也面臨的一個難處,他們都說很難請新朋友來,包括我自己,我是基督徒這麼多年了,基本上我身邊都沒有非基督徒朋友。兩年前我帶領了一個新的啟發課程,我就跟神說,我真的沒有朋友要邀請,上帝就提醒我:「幫你剪頭髮的還沒有信主,幫你弄指甲的還沒有信主。」我就邀請他們來。瓶頸很多時候是讓我們清楚的知道,如果你說周邊有慕道友,我們就可以跟他們分享信息,但是整體來看,事工的瓶頸就好像聖經馬太福音第九章37節所講的,耶穌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也因爲這點,找對人來推動這個事情是不容易的。啟發始終還是一個工具,我們希望能夠跟教會配合一起來做傳福音的工作。啟發只是一個起點,之後還有跟進的工作,雖然啟發有跟進的課程,但是我們也尊重很多教會,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課程來做跟進的工作。跟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常常提到的一個問題。
董:第一個瓶頸是基督徒不覺得自己能夠傳福音,包括在帶領啟發課程的時候,我們都覺得指定要某個樣子的基督徒才可以來帶。我覺得傳福音的使命是給每一個門徒的,我們如何透過一個裝備賦權的過程,甚至不一定是說參加什麼訓練,重點是這個人看到他有這個使命,並且看到他有被上帝給予的恩賜。
第二個其實是邀請的文化,這大概是天下傳道人都在面對的困境。我們信主的時候很熱情、很愛主、很愛傳福音,當獻身開始在教會全職事奉的時候,身旁越來越沒有基督徒的朋友,然後漸漸的,當我們自己沒有在傳福音的時候,我們好一點的就是,我們邀請弟兄姐妹,邀請他們的非基督徒朋友來,我們跟他們傳福音,可很多時候這不是一個教會的文化,所以怎麼樣重新去建立教會的款待的文化、邀請人的文化,也的確因為我們會覺得,要邀人來教會是困難的,可是要邀人來吃頓飯,其實是容易的,而且是有善意的。如果福音的一個核心精神是hospitality(款待),耶穌把自己敞開了,款待我們進入到祂的生命,也邀請我們敞開自己,接受祂的生命進到我們當中,這是一種互相款待,而這樣款待的過程是要冒險的,可是也是在這個冒險的當中,兩個生命連接在一起。
福音不是公式,要生命影響生命
董:我最近讀了一本香港年輕人寫的書,書名是港式中文,叫做《神學沒練習太耐?》,它裡面提到「當福音被簡化為公式,恩典就注定廉價,難以帶來生命的改變,當生命被簡化為數字,佈道就容易走向功利,無需真正接觸觸碰人的生命,因此若我們希望重新認識福音的好,體會恩典的昂貴之處,我們便需要先看見生命不是數字,福音不是公式。」的確,我們知道傳福音不只是一套公式,可是我們又需要有方法,來訓練人們怎麼傳福音,這當中你會怎麼建議,保持怎麼樣的平衡?
玉:我們常常聽不同的牧者講過,我們其實有第五個福音書,這第五個福音書就是我們自己。因為很多時候,非基督徒要看我們基督徒,學習怎麼樣成為基督徒,怎麼樣做基督徒,我們讀聖經,但是非基督徒他們一定不會碰那個聖經,因為他們不相信,但是他們看到的就是我們基督徒的生命是怎麼樣。我們的上帝是無條件的愛來愛我們,但是我們是不是以無條件的愛來愛我們周邊的人呢?生命去影響生命是很重要的一點,因此每當一個教會開始做啟發課程,我們都跟他們說你一定要經過培訓,因為我們希望能夠讓大家在小組的氛圍裡面感到是被歡迎的。
在這接待的過程中,我們帶領小組,就不是一般的查經班,最重要的是聆聽他們的分享,聆聽就是表示我愛你,因為我愛你,我願意聆聽你要說的話。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聆聽是很少的,很多非基督徒覺得,你說你愛我,但是你都不願意花時間聽我講話,你不願意聽我的心聲、我的挑戰。當我們真正去聆聽他們的心聲、他們的掙扎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如何去服事他們,如何去為他們禱告。有時候我們不是立刻就為他們禱告,但我們的關心是非常真實的,我們的生命也是非常真實的,他們看到真實的基督徒是因為我們跟隨的就是真實的基督,我們讓他們看到的是,聖靈的活水江河從裡面湧流出來(參約翰福音七章38節),讓他們看到基督徒也會遇到挑戰,但當我們面對挑戰,我們是怎麼樣有永恆的盼望、還有喜樂地學習信靠上帝。
董:這是很好的提醒,特別像是小玉在推動Alpha課程,我們來學的人把焦點都放在方法,可是也許真正的焦點是文化的改變,生命熱情的改變,我們是否真的愛我們身旁那些失散的人,我們是否真的想要花時間跟他們在一起,還是我們只是想要透過他們,來滿足我們當基督徒的責任、義務跟業績。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動力。如果只是要滿足我的業績,我只是帶著一種義務、職責的心態去請身旁的非基督徒來教會,我沒有熱情,人跟人的互動是很敏銳的,當我沒有熱情的時候,別人也可以感覺得到我沒有熱情,我們也許可以透過工具式的交換,你幫我一個忙,我幫你一個忙,然後彼此就不相干了。
可是小玉提到,很重要的是一種生命的熱情,你愛到一個地步,你願意去聆聽他。我們邀請這個人來到教會,希望他認識福音,不單單是要因為我是基督徒要他來教會,而是我愛他到一個地步,我願意敞開我的生命,在這十一週的當中,不單他花時間來到教會,我也花時間聆聽他的生命,而回到最根本的時候,這個時候工具就很有用了,工具等於是一個方法,給我們一個有系統的不至於這十一週都只是在吃喝玩樂,結束就什麼都沒了。
如果有了方法,失去了那種,起初對人的關懷跟熱情、對福音的熱情,它就真的變成一個工具。可是當你有了這樣的熱情,再配合這個方法,是非常有力的。
玉:有時候我們很不小心就陷入這個地步,傳福音好像是一個任務,我要為誰傳福音,這個誰信主了,我們就完成了這個項目。但是不應該是這樣,因為我們活的是福音的生活,因為我們接觸了上帝,我們跟上帝有深度的關係、親密的關係,我們也會有這種熱忱,我要迫不及待的把這個傳出去。
處境本土化,啟發課程更貼近福音
董:過去我在北美所認識的Alpha基本上是這樣的:舉辦一個派對,並邀請非基督徒朋友來,大家聊天過後就看Nicky Gumble的錄影,之後分組進行組長訓練,就是聽大家的回應,不主動去回答問題,創造一個能夠聆聽的、能夠對話的空間。對於很喜歡辯論的基督徒,要特別訓練他們不要太快進入一種辯論的模式。在一個聖靈之夜,大家會聚在一起過夜。不單單是我們理性上、情感上的連結,也包括我們學習接受聖靈的工作。請問這幾年Alpha有哪一些的改變,跟新的一些做法?
玉:你所分享的版本,我們用了二十五年。在2017年的時候,我們研發了一個新的版本,是一個視頻系列的課程,除了甘力克牧師在視頻裡面分享神學,我們還有街頭採訪,不同的見證分享,運用比較現代化的方式去呈現每一堂課,但是十五堂課的框架沒有改變。影片我們製作了全民版,也有吸引年輕人的青年版,對於十三歲到十八歲的課程,會有兩個年輕人作分享。
在2019年疫情之前我們就一直為這個事情禱告。美國的巴拿機構為我們做一個調研,全球每一年差不多有七十五萬人通過啟發有機會聽到上帝的信息,但是啟發還沒有到一個最高點,更深入地去推廣,他建議我們要考慮本土化我們的視頻。2019年開始,我們針對華人、印尼人,和印度人做三個不同的本土化視頻,因為亞太這三個人群的人口是三十二億,我們的機會非常大。因為資源不足,我們做了分配,印度版本有20%是本土化,印尼是40%本土化,我們把華人的視頻做了100%完全的更新叫「華人啟發」,就是完全是為華人製作的一個視頻,所有的見證人、街頭採訪、專家、神學教導都是華人的臉孔。
達成更新的關鍵:領袖的謙卑與不斷的禱告
董:讓我感動跟驚訝的是 2019年你們委託巴拿機構做了調研,然後開始研發新版本。我覺得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第一,你要花一大筆錢做一個調研;第二,這個調研某種程度是自我批判做得不夠、不好的地方,相當於花錢找人來批評自己;第三,你們不單單花錢做了研究,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你們還採取了行動,特別很有策略性地針對印尼、印度,跟華人做不同本土化的版本,是處境化的過程。
關於處境化、本土化的這個過程,我認為任何一個工具都有初步的成功,我們就為之感恩,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抓住初步的成功就不願意變,甚至覺得要原汁原味,一點都不能改。我們常常忽略了,第一,它有效的是在某個處境當中有效成功,而不同處境未必是一樣的;第二,即便在同一個處境,隨著時間的改變,那個處境也會有些改變,比如三十年前的倫敦與今天的倫敦處境也很不一樣。可是談到處境化是一個很掙扎的事情,我相信當你們要處境化Alpha教材,特別是華人版本百分之百重來,一定會有很多的聲音說不行,比如Nicky Gumble的幽默感是否不可替代、到底什麼是Alpha的核心,什麼是不可少的,什麼是不可改變的,什麼是可以改變的,這個過程是什麼?
玉:我們確實面臨很多的挑戰。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我非常感恩的是甘力克牧師,他非常謙卑,在整個的過程當中他非常支持我們,因為他了解我們面對的是很真實的問題。我們為華人傳福音時,他們常常都說這個是洋人的教而拒絕接受。過去我們給他們看視頻,他們看到的全部都是洋人,但這次我們給他們看的,全部都是以他們的語言、他們的文化來呈現的,而且在他們熟悉的周邊環境,用熟悉的人的面孔,呈現華人啟發的時候,給他們很大的觸動。甘力克牧師講,過去的三十年只是做研究的時間而已,現在才是真正開始我們要做的事工。雖然他的那一套教材三十年來很多人在用,也使差不多三十萬人通過參加啟發,認識福音,但是從他的角度,那只是研究而已,現在才是真正的工作,本土化讓我們的工具更快更廣更適當地傳福音。領袖的謙卑是這段過程中我非常欣賞的一點。
此外,製作視頻的當中,我們找到最棒的製作團隊。我們要以華人的方式,去傳遞福音的信息,所以我們在製作方面思考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看到上帝的奇妙作爲,在我們的禱告中,祂回應我們的禱告,因為祂知道我們的需要,一步一步的引領。
董:第一個是說領袖的謙卑,這是不容易的。當我們做的事工沒有被別人看見,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果效的時候,要謙卑很容易,但是當你做的事工在別人眼中是有果效的,而且持續了三十年,也就是Nicky Gumbel自己三十年長期的成功之後,還可以有一個謙卑的態度,這是很關鍵的。這一點都不抽象,因為包括過去從西方宣教跨文化,進入到華人社會當中,像戴德生宣教士,他真的謙卑下來學習穿著華人的衣服,華人的打扮,學習用華人的語言,華人的方式來溝通,做到這樣真的需要謙卑。任何的處境化,或許我們太快跳到工具跟成功的方法,可是如果沒有一個謙卑的心態,我們的處境化只是被包裝過後的一個東西,並不是真的謙卑。道成肉身是深入到你們的處境是什麼,我們有什麼可以更好的一起來探討,甚至教我們,怎麼樣在你們的文化當中來分享福音。
第二個禱告也是這一個過程的關鍵。世界華福中心在推動很多工作,我們可以有很多精彩的事工和好的聚集,但是沒有什麼是比靈性主導的過程更重要的,就像我們看到初代教會中有人說是聖靈行傳,聖靈的工作,我們都只能回過頭來去總結初代教會做對了什麼,可是在當中的初代教會,可能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計劃是什麼,就是聖靈一步一步的引領這個過程。
玉:對啟發而已,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禱告,聖靈帶領我們。我們經歷了很多神蹟奇事,上帝為我們停雨,為我們停風,也為我們起了太陽,我們都知道上帝在當中有祂奇妙的作為,所以非常感恩。
了解要服事的人群,並邀請他們參與更新
董:如果有其他推動傳福音工作的工具,或是宣教、植堂的事工,在這個Podcast中聽到了啟發課程處境化的過程,之後來向你請教,你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我們要服事的人群,他們的需要是什麼,因為我們做的所有的決定都是專注於我們服事的人群來定的,如果我們的工具沒有改革的話是會老化的。這也是為什麼2017年我們會推廣全民版的啟發,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一位老太太在教會遇見了Nicky Gumble,她說:「我要邀請我的侄兒來參加啟發課程。」我們就給了她一張傳單,她的侄兒看過後說:「這個不是我參加的,這個給我媽媽參加的。」所以甘力克牧師很驚訝於我們的啟發已經跟這個社會有代溝了,我們是沒有辦法去吸引這些年輕的人,雖然我們決定要專注於為年輕人傳福音,於是甘力克牧師就請了一個年輕人,讓他帶了二十名年輕人在一個房間,用了四天的時間去思考怎麼樣創新,因此就有了2017這一個新版本的全民版啟發課程。所以不要怕創新,要想針對的是什麼樣的人群,所以就禱告吧!
董:第一個就是要了解你服事的人群,看到他們的需要。這也讓我想到楊錫儒牧師,他在華人教會當中推動傳福音的工作很有果效,他有一次講道說:「基督徒傳福音,很多時候像是跟乞丐推銷LV包。」就是說你沒有看到他真實的需要,而是一直跟他講一個很遙遠的東西,跟他說這個有多好,要拿多少錢出來買這個東西。可是對於我們要服事的人的處境,我根本不了解、不理解。小玉也提到我們要了解我們所服事人群的需要。
第二個,我們甚至可以邀請這一些我們要服事的人,參與在我們創新的過程中,並不一定是我們這一群人為他們做一個東西,而是我們邀請他們成為我們的一份子,就好像甘力克牧師邀請年輕人幫助開發創新。我們也知道幾乎所有好的創新都不是從零開始,都是有一些傳統,然後在既有的東西之上更新。所以,為了我們服事人群的需要,創新並不是我們就要放掉舊有的方法,而是在那之上更新。
感謝小玉的分享。上帝使用一個人,使用一個團隊,或一群人,有的時候跟我們想像的很不一樣,我們總以為我們要有很多的資源,要有很厲害的技能,上帝才能使用,可是我在小玉跟他們整個團隊身上看到的是,資源不是我們原本以為有的,是在一步一步順服的當中,上帝開路讓我們看到,其實我們有一切的資源,包括個人的恩賜都是上帝給的。
相關資源:
《神學沒練習太耐?幻變尋找理解》,思路.豐
文字記錄:謝煒瑩姐妹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