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教會

華人教會分布全球各大洲,每個地區的華人教會都身在不同的處境和文化中,經歷不同的成長歷史,發展出不同的特色。華福文庫中「全球華人教會」的分類,收錄對各地華人教會的介紹,期盼從中看到華人教會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在普世宣教的工作上能互補成全。

王健安博士長年致力於研究領導力和兩代議題。其研究不僅是對加拿大教會現狀特性的觀察,許多洞見更揭示了值得全球華人教會關注的共性。如何以聆聽、了解、接納、尊重、鼓勵、陪伴來創造安全的對話空間?上下兩代亦師亦友,從上承傳寶貴屬靈財富,對下成全多元宣教模式,同心同行,共繼召命。來聽聽王博士怎麼說吧!
北歐、中歐與南歐的人口組成各有不同,這些華人在數十年移民前的經驗與模式怎樣影響今天的華人教會文化?傳道人在神學畢業後回到堂會常遇到怎樣的挑戰?當第二代的需要漸漸浮現時,歐洲華人教會該如何革新方能承載和傳承?華人如何保留自身傳統,又同時融入當地社會呢?在普世宣教上,歐洲華人教會有著什麼樣的角色? 為了珍惜和建立在歐洲華人中所培育的傳道人,李健長老也建立了「尼希米小組」事工,為這些牧師和傳道提供了一個「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生活」的群體經歷。傳道人的工作繁忙,事奉也難免有枯乾和疲憊的時候,「尼希米小組」如何讓人卸下忙碌和防備,建立互信的關係?當中的秘訣是什麼?讓我們來聽聽李健長老寶貴的經驗!
馬來西亞是融合了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和其他原住民族的多元社會,也是全世界最多宗教共存的國家之一。多樣性的種族、語言、宗教和文化共冶一爐,引發張力,讓「種族分離」成為了馬來西亞長久以來關注的議題。不少當地政治家提倡理性政治的觀點,也有宗教領袖嘗試進行公共對話,促進社會融合。然而,公共交流始終停留在學術和精英階層,無法進到廣大階層。 有鑒於此,馬來西亞神學院學生主任張俊明牧師嘗試從公共神學與靈性的角度切入,提出基督教對族群分離問題的觀點,嘗試彌補理性和情緒政治上的缺失。基督徒到底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回應種族共融的目標?又如何利用「由下而上」的觀念來促進族群和諧的長久遠景?馬來西亞的基督徒或教會在面對政治與宗教張力需要克服哪些瓶頸?公共神學觀點是否能為馬來西亞的實際狀況帶來新的出路,並最終實踐大使命?這一集,讓我們一同虛心聆聽、彼此學習。
法國疫情爆發初期,確診人數已迅速超越一千,許多教會在第一時間停止實體聚會。除了採取應變,巴黎基督教新焦點教會牧師孫柯楠牧師卻視之為教會學習「反脆弱能力」的大好機會。他認為教會既是生命體,定當能按照處境去應變與成長。面對危機,過早的判斷未必能體會上帝的心意,但未雨綢繆卻是必須。教會若能操練「反脆弱」的抗壓能力,隨機應變,不因環境受損,甚至受益,能力便更大了! 同時,孫牧師也將分享歐洲大陸華人教會在發展及管理上所面對的挑戰。他認為這必須回歸到領導力的課題。如何幫助弟兄姊妹建立系統性方式去思考和詮釋上帝的真理、與主的互動,也是建立領導力關鍵的一環,卻往往少被重視。訪談中,他也提到「改變一個群體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領袖,但過程是漫長的。」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一個領袖的建造,同時也需要群體的信任、同行與支持!
從龍的傳人到主的門徒,從無神論者到教會的牧者,從共產主義者到福音主義者── 他,是海外宣教士結出來的屬靈果子。自稱來自紅色國家、紅色家族的龍降恩牧師,是中國家庭教會85後的牧者,17歲在大學認識基督,被主寶血洗淨,及後在中國大陸牧會、念神學,再到香港和美國深造。 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三地在神學教育方面的差異與洞見。他透過學習反思和自身經驗的文化衝擊,指出東西方在神學、教會、信仰核心所面臨的危機。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影響底下,龍牧師觀察到世界各地年輕人的特質愈趨同化,社會衝擊、心理疾病與家庭缺失導致青年流失,已成為普世教會所面對的共同議題。 面對世代與社會的種種挑戰與危機,基督門徒該如何堅穩信仰、昂首面對? 「真正的神學家被塑造是因着生與死的考驗、印着火一樣的試煉,而不只是思辨和學術。」龍牧師在訪談中引用路德的提醒,寄予普世教會以生命跟隨基督,決心擺上一切!
當新時代快速變幻的科技與人事物都催促著我們進入「創新」潮流,「歷史」仿佛只是已逝之物,不值重提。然而,基督教信仰正正承載著長遠而重要的過去,與歷史無法切割!不只聖經中百分之九十的內容也關於歷史,回看過去,歷史給予教訓以外,也呈現了上帝對每個民族心意的大圖畫。歷史洪流中的每一道浪潮都在上帝的藍圖中進行。 這一集,中國家庭教會朱子閑傳道將為我們精要簡述中國教會百餘年的歷史。從看歷史的角度,回應華人教會「開創與固守」的兩極思想、青年流失和信仰傳承的問題。「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否能夠告訴我們答案?歷史,或許早已提供往前創新的基礎與線索?
疫情持續了超過一年,世界仿佛停擺了一般,教會和機構經歷了一連串的學習、應變、轉型。有些人對信仰、生命、教會核心價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也有些人隨著實體聚會的停止和生活衝擊而經歷信仰低潮,苦苦等待疫情的過去。成長在印尼的鄭超君執事卻認為,疫情是上帝給我們展示「如何作衪門徒」的大好機會。 在訪談中,她勇敢的反問:「如果我們願意為事業和娛樂冒一點風險,我們會否願意為信仰冒一點風險?」這一集,鄭超君執事將與我們簡介印尼華人教會的概況,同時一同在苦難中反思,到底我們可以如何在疫情生活中與非基督徒分別出來,活出門徒的身份,讓人在日常生活中看見基督!
1975年越共執政時期開展,基督教完全失去了法人地位,一年之間連最後一家神學院也被關閉了。然而,上帝的工作從未停歇,越南教會從當時5萬多信徒,奇蹟性翻倍到今天120萬人,神的作為讓人驚訝。然而,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形態變化,今天的越南教會卻出現了一個迷思:「每三個人決志只有一人留下在教會,而留下的三分之一人後來也失落了,到底為什麼?」 這一集,陳良棟牧師將與我們淺談越南教會的發展史。在面對當代信徒的流失,陳牧師認為:「洗禮只是一個開始而已!」門徒的生活形態應是持續的敬拜,才可成為有力見證,領人歸主!每個時代都有挑戰,讓我們一同細聽慢想,今天的越南華人教會該如何往前?
一代又一代,眼看世代變遷、科技超越、社會動蕩,可恨教會始終走在時代的尾端?要積極面對傳統堂會的不足和新世代流失的問題,或許教會該思考如何主動接住時代托付的棒! 作為神學教育者、香港新創教會的創辦人陳韋安博士以Be Water的概念為教會命名,象徵教會是如水流動而不被定型的。借此重思教會的意義,不在乎模式,而在乎本質。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在面對社會動蕩、關係撕裂、信徒流失、疫情隔離等問題之下,領袖該持守什麼素質繼續帶領教會呢?又該抱著什麼心態與新世代同行呢?而在面對多變的未來,教會如何不空談理論,成為流水,真正被上帝模造呢? 我們都盼望著,在新時代中,將有一群心靈強韌、高度靈活的新一代被興起!我們深信,眼前的挑戰終將成為神的器皿和祝福。讓我們一同聆聽、學習、期待!
緬甸── 歷史中被許許多多衝突、高壓和恐懼佔據的一個多民族國家。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各地人民起來示威反抗,軍政府武力鎮壓。面對這一波政變,生死攸關,局勢持續惡化,緬甸上百個民族卻呈現了前所未見的團結和意識形態上的覺醒。儘管歷史中緬甸受著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掣肘,信仰終究在這土地上茁壯萌芽。面對當前水深火熱的處境,緬甸的社會和教會抱有怎樣的看法?他們實際上如何應付?這一集,生於也長於緬甸的張青青傳道將與我們分享緬甸歷史、社會和宗教的綜觀,同時也細談緬甸政變後,教會的態度、應對和信仰的反思。當傷害自己同胞的軍隊天天在家門經過,甚至駐紮家裡,作為基督門徒,該怎樣面對?而同為基督身體的我們,又該如何為緬甸教會禱告?
全球華人散居各地、落地生根,卻彼此疏於連結互助,華人教會如是。1974年,為了聯繫眾海外華人教會合一推動福音差傳,上帝興起了「華福運動」。走到了今天,「華福運動」依然與時並進、與我有關嗎?這一集,我們邀請到連任兩屆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的陳世欽牧師前來訪談,他擁有約四十年在世界各地服事的經驗,將與我們鳥瞰全球華人教會的概況、細思慢想「使命」與「門徒」的一體兩面。在 “If everything is mission, nothing is mission”的迷思底下,到底「使命門徒」和傳統宣教士的角色如何被理解和取得平衡?而當提到對華人教會最迫切的關注,陳牧師引出了「領袖危機」的議題。這一集,從過去談到現在、從東談到西、從內在談到外在的生命素質,讓我們一同從中聆聽、反思、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