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教會

華人教會分布全球各大洲,每個地區的華人教會都身在不同的處境和文化中,經歷不同的成長歷史,發展出不同的特色。華福文庫中「全球華人教會」的分類,收錄對各地華人教會的介紹,期盼從中看到華人教會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在普世宣教的工作上能互補成全。

法國疫情爆發初期,確診人數已迅速超越一千,許多教會在第一時間停止實體聚會。除了採取應變,巴黎基督教新焦點教會牧師孫柯楠牧師卻視之為教會學習「反脆弱能力」的大好機會。他認為教會既是生命體,定當能按照處境去應變與成長。面對危機,過早的判斷未必能體會上帝的心意,但未雨綢繆卻是必須。教會若能操練「反脆弱」的抗壓能力,隨機應變,不因環境受損,甚至受益,能力便更大了! 同時,孫牧師也將分享歐洲大陸華人教會在發展及管理上所面對的挑戰。他認為這必須回歸到領導力的課題。如何幫助弟兄姊妹建立系統性方式去思考和詮釋上帝的真理、與主的互動,也是建立領導力關鍵的一環,卻往往少被重視。訪談中,他也提到「改變一個群體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領袖,但過程是漫長的。」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一個領袖的建造,同時也需要群體的信任、同行與支持!
從龍的傳人到主的門徒,從無神論者到教會的牧者,從共產主義者到福音主義者── 他,是海外宣教士結出來的屬靈果子。自稱來自紅色國家、紅色家族的龍降恩牧師,是中國家庭教會85後的牧者,17歲在大學認識基督,被主寶血洗淨,及後在中國大陸牧會、念神學,再到香港和美國深造。 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三地在神學教育方面的差異與洞見。他透過學習反思和自身經驗的文化衝擊,指出東西方在神學、教會、信仰核心所面臨的危機。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影響底下,龍牧師觀察到世界各地年輕人的特質愈趨同化,社會衝擊、心理疾病與家庭缺失導致青年流失,已成為普世教會所面對的共同議題。 面對世代與社會的種種挑戰與危機,基督門徒該如何堅穩信仰、昂首面對? 「真正的神學家被塑造是因着生與死的考驗、印着火一樣的試煉,而不只是思辨和學術。」龍牧師在訪談中引用路德的提醒,寄予普世教會以生命跟隨基督,決心擺上一切!
當新時代快速變幻的科技與人事物都催促著我們進入「創新」潮流,「歷史」仿佛只是已逝之物,不值重提。然而,基督教信仰正正承載著長遠而重要的過去,與歷史無法切割!不只聖經中百分之九十的內容也關於歷史,回看過去,歷史給予教訓以外,也呈現了上帝對每個民族心意的大圖畫。歷史洪流中的每一道浪潮都在上帝的藍圖中進行。 這一集,中國家庭教會朱子閑傳道將為我們精要簡述中國教會百餘年的歷史。從看歷史的角度,回應華人教會「開創與固守」的兩極思想、青年流失和信仰傳承的問題。「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否能夠告訴我們答案?歷史,或許早已提供往前創新的基礎與線索?
疫情持續了超過一年,世界仿佛停擺了一般,教會和機構經歷了一連串的學習、應變、轉型。有些人對信仰、生命、教會核心價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也有些人隨著實體聚會的停止和生活衝擊而經歷信仰低潮,苦苦等待疫情的過去。成長在印尼的鄭超君執事卻認為,疫情是上帝給我們展示「如何作衪門徒」的大好機會。 在訪談中,她勇敢的反問:「如果我們願意為事業和娛樂冒一點風險,我們會否願意為信仰冒一點風險?」這一集,鄭超君執事將與我們簡介印尼華人教會的概況,同時一同在苦難中反思,到底我們可以如何在疫情生活中與非基督徒分別出來,活出門徒的身份,讓人在日常生活中看見基督!
1975年越共執政時期開展,基督教完全失去了法人地位,一年之間連最後一家神學院也被關閉了。然而,上帝的工作從未停歇,越南教會從當時5萬多信徒,奇蹟性翻倍到今天120萬人,神的作為讓人驚訝。然而,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形態變化,今天的越南教會卻出現了一個迷思:「每三個人決志只有一人留下在教會,而留下的三分之一人後來也失落了,到底為什麼?」 這一集,陳良棟牧師將與我們淺談越南教會的發展史。在面對當代信徒的流失,陳牧師認為:「洗禮只是一個開始而已!」門徒的生活形態應是持續的敬拜,才可成為有力見證,領人歸主!每個時代都有挑戰,讓我們一同細聽慢想,今天的越南華人教會該如何往前?
一代又一代,眼看世代變遷、科技超越、社會動蕩,可恨教會始終走在時代的尾端?要積極面對傳統堂會的不足和新世代流失的問題,或許教會該思考如何主動接住時代托付的棒! 作為神學教育者、香港新創教會的創辦人陳韋安博士以Be Water的概念為教會命名,象徵教會是如水流動而不被定型的。借此重思教會的意義,不在乎模式,而在乎本質。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在面對社會動蕩、關係撕裂、信徒流失、疫情隔離等問題之下,領袖該持守什麼素質繼續帶領教會呢?又該抱著什麼心態與新世代同行呢?而在面對多變的未來,教會如何不空談理論,成為流水,真正被上帝模造呢? 我們都盼望著,在新時代中,將有一群心靈強韌、高度靈活的新一代被興起!我們深信,眼前的挑戰終將成為神的器皿和祝福。讓我們一同聆聽、學習、期待!
緬甸── 歷史中被許許多多衝突、高壓和恐懼佔據的一個多民族國家。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各地人民起來示威反抗,軍政府武力鎮壓。面對這一波政變,生死攸關,局勢持續惡化,緬甸上百個民族卻呈現了前所未見的團結和意識形態上的覺醒。儘管歷史中緬甸受著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掣肘,信仰終究在這土地上茁壯萌芽。面對當前水深火熱的處境,緬甸的社會和教會抱有怎樣的看法?他們實際上如何應付?這一集,生於也長於緬甸的張青青傳道將與我們分享緬甸歷史、社會和宗教的綜觀,同時也細談緬甸政變後,教會的態度、應對和信仰的反思。當傷害自己同胞的軍隊天天在家門經過,甚至駐紮家裡,作為基督門徒,該怎樣面對?而同為基督身體的我們,又該如何為緬甸教會禱告?
全球華人散居各地、落地生根,卻彼此疏於連結互助,華人教會如是。1974年,為了聯繫眾海外華人教會合一推動福音差傳,上帝興起了「華福運動」。走到了今天,「華福運動」依然與時並進、與我有關嗎?這一集,我們邀請到連任兩屆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的陳世欽牧師前來訪談,他擁有約四十年在世界各地服事的經驗,將與我們鳥瞰全球華人教會的概況、細思慢想「使命」與「門徒」的一體兩面。在 “If everything is mission, nothing is mission”的迷思底下,到底「使命門徒」和傳統宣教士的角色如何被理解和取得平衡?而當提到對華人教會最迫切的關注,陳牧師引出了「領袖危機」的議題。這一集,從過去談到現在、從東談到西、從內在談到外在的生命素質,讓我們一同從中聆聽、反思、學習。
教會是愛下一代,還是只是需要下一代的能力?談到跨代牧養,這尖銳的問題實在值得提問。義大利華人教會青年流失嚴重,沈利牧師認為語言隔閡和不適應教會傳統文化是箇中原因。談到補救方案,沈牧師直說:「他們需要真正愛他們的牧者」,而門訓正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鍵過程。網路崇拜在疫情之下興起,專業的器材、用心的「製作」真的能連結生命,造就門徒嗎?對於教會而言,疫情的出現似乎是一場考驗。當各地牧者領袖都面對著遠距離牧養的痛苦時,是什麼讓大家堅持下去?面對疲於奔命的生活、愈漸黑暗的時代,「捨掉可以捨掉的,抓住不能失去的。」這是沈牧師給華人教會的忠告。
上世紀70到90年代是韓國教會的黃金增長期,更一度擁有全球第二大宣教士差出國之稱,是不少華人教會爭相仿傚的對像。然而到了2000年以後,韓國教會卻漸漸步入了衰退期,不時傳出驚人的負面消息,也面對大量青年流失。過去隨經濟社會擴張而蓬勃發展的韓國教會,今天如何受同樣的因素而面臨各種危機?從前教會是文化輸出的地方,今天面對大環境的急速變化,會否讓教會面臨世俗化的局面呢?抑或,這是上帝所給予的全新契機?而在全球疫情之下,韓國教會又有怎樣的反思和回應呢?作為在韓國長大的第三代華僑,譚安維牧師將於我們綜觀韓國教會發展的概況,回顧過去、檢視今天。
疫情衝擊,教會元氣大傷。網絡崇拜、神學討論、轉型求存,成為了很多教會最迫切的關注點。然而,馬來西亞某宗派旗下的組織卻在此時此刻開展了一波跨宗派、跨宗教的賑災動員行動,成果超然。在人心惶恐、經濟蕭條的時代,神讓馬來西亞教會看見嶄新的福音契機。同時,城鄉教會的差異在此獨殊的處境之下更為突顯。鄉村教會在缺乏資源和對新時代工具的認知,如何面對未來?這一集,來自馬來西亞的邱君爾傳道將從社會層面和當今處境中,與我們一同探討反思何謂基督的「整全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