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教會

華人教會分布全球各大洲,每個地區的華人教會都身在不同的處境和文化中,經歷不同的成長歷史,發展出不同的特色。華福文庫中「全球華人教會」的分類,收錄對各地華人教會的介紹,期盼從中看到華人教會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在普世宣教的工作上能互補成全。

教會是愛下一代,還是只是需要下一代的能力?談到跨代牧養,這尖銳的問題實在值得提問。義大利華人教會青年流失嚴重,沈利牧師認為語言隔閡和不適應教會傳統文化是箇中原因。談到補救方案,沈牧師直說:「他們需要真正愛他們的牧者」,而門訓正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鍵過程。網路崇拜在疫情之下興起,專業的器材、用心的「製作」真的能連結生命,造就門徒嗎?對於教會而言,疫情的出現似乎是一場考驗。當各地牧者領袖都面對著遠距離牧養的痛苦時,是什麼讓大家堅持下去?面對疲於奔命的生活、愈漸黑暗的時代,「捨掉可以捨掉的,抓住不能失去的。」這是沈牧師給華人教會的忠告。
上世紀70到90年代是韓國教會的黃金增長期,更一度擁有全球第二大宣教士差出國之稱,是不少華人教會爭相仿傚的對像。然而到了2000年以後,韓國教會卻漸漸步入了衰退期,不時傳出驚人的負面消息,也面對大量青年流失。過去隨經濟社會擴張而蓬勃發展的韓國教會,今天如何受同樣的因素而面臨各種危機?從前教會是文化輸出的地方,今天面對大環境的急速變化,會否讓教會面臨世俗化的局面呢?抑或,這是上帝所給予的全新契機?而在全球疫情之下,韓國教會又有怎樣的反思和回應呢?作為在韓國長大的第三代華僑,譚安維牧師將於我們綜觀韓國教會發展的概況,回顧過去、檢視今天。
疫情衝擊,教會元氣大傷。網絡崇拜、神學討論、轉型求存,成為了很多教會最迫切的關注點。然而,馬來西亞某宗派旗下的組織卻在此時此刻開展了一波跨宗派、跨宗教的賑災動員行動,成果超然。在人心惶恐、經濟蕭條的時代,神讓馬來西亞教會看見嶄新的福音契機。同時,城鄉教會的差異在此獨殊的處境之下更為突顯。鄉村教會在缺乏資源和對新時代工具的認知,如何面對未來?這一集,來自馬來西亞的邱君爾傳道將從社會層面和當今處境中,與我們一同探討反思何謂基督的「整全使命」。
對於「合一」,年長一輩可能希望透過群體相處中的共融來達成,而年青一代則可能希望不同的聲音和價值觀被聽見。當每個人都在群體和世代中嘗試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尋找自我身份認同的時候,代與代之間,是否真的有可能從共識中達成合一? 陳炳中牧師(阿班)作為1.5代的信徒,同時也牧養著美國華人教會1.5代族群,對於世代差異、身份認同有著深刻的反思。同時面對動盪多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教會該持守什麼?又該突破什麼?如果教會能預知2020年疫情爆發而有所預備,今天又會有什麼不同嗎?擁有生物學背景、同時是牧者又是Youtuber的阿班牧師,到底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
1960年代,6個教會家庭,32人從台灣移民到巴西建立教會,造就了「巴西六家莊」傳奇。走到今天廿一世紀,巴西華人教會已到了第四個新世代。這一集,作為移民後代的陳進宏牧師將與我們分享巴西華人教會的世代差異、疫情下當地教會的牧養與福音策略。網路崇拜、距離牧養和團契有利也有弊,上帝到底讓他們看見怎樣的宣教契機呢?上一代抱持著亞伯拉罕的信心離開本鄉本族開展新生活,如今新世代也同樣迎向無法預測的處境和挑戰,對於散居華人的身份和教會的意義,陳牧師將與我們分享他真誠的洞見和呼籲。
美國管理學教授Ronald Heifetz曾經說過:「人們抗拒改變,害怕的不是改變本身,而是恐懼失去熟識的事物。」疫情蔓延導致全國封城,不少教會在突然失去了習以為常的實體團契、聖餐和節期禮儀,感到方寸大亂。然而,在種種的「失去」中,卻意外重啟了家庭祭壇的大門,重現上下多代一同崇拜的美好畫面。在面對社會危機的過程中,謝木水院長從新加坡教會「政教養成」的角度出發,探討信徒獨立思考與基督徒群體生活的反思。他寄語信徒要摒棄二分化的思想、教會應以神學和群體利益為基礎而往前。
約翰‧斯托得(John R. W. Stott)強調雙重聆聽(Double listening)的概念──「聆聽聖言、聆聽世界」。《使命門徒》Podcast的誕生正是一個呼應和操練雙重聆聽的平台。 在這裡,您將會聽到跨代、跨界和跨文化的聲音。每一集,我們會與一位來自全球不同城市的華人基督徒領袖對話,一起探索當代關鍵的議題和挑戰。我們期待透過聆聽來認識不同的文化,透過了解彼此的差異,重新反思自身處境,並學習以多向的思維去看待事物,激蕩想法、前膽未來! 《使命門徒》是第一個關注全球華人教會趨勢的基督徒Podcast平台!馬上點撃第一集,了解《使命門徒》Podcast的開展和未來節目內容。世界華福中心候任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將帶領您與全球華人基督徒領袖展開真誠並激盪人心的對話。 放眼世界,洞悉時代;觀看上帝作為,回應福音整全使命!
幾乎所有在英國的華人教會,都存有多元文化與傳統的現象。多年來,華人群體在不同的移民潮中先後湧入英國,加上在本地出生和成長的華裔子弟,筆者服侍的倫敦中華基督教會,就好像一個迷你聯合國一樣。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教會裡弟兄姊妹懂得的語言竟然高達17種......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在後現代世界裡得到許多人認同,在年輕一輩中更是如此。雖然現代科技使人生活更舒適,但歷代危害人類的疾病、饑荒、貧窮、戰爭、不公義等問題仍然存在,甚至更為複雜。故在此後現代時期,人轉向超越的信仰體系尋求內心的平安......
差傳事工,無論教會大或小,都可以參與;差傳事工,無論教會大或小,也不是一家教會可以全做得來;福音傳遍地極,是各家教會各出己力,各盡本分,互相配搭以至履行主的大使命,滿足主的心意,完成神拯救的計劃。巴拿馬基督教華人教會處於中美洲一個地域很小,鮮為人知的國家......
作為一家幾十人的小教會,我們常常問:「我們能做甚麼?走出去差傳嗎? 我們沒有人員,缺乏資源,是不是能穩固及增加教會的人數就夠了?是不是讓家庭間的關係更密切,互助互愛,就不錯了?是不是讓海外青年人有個屬靈的家就很棒了?每個主日大家歡喜快樂一起敬拜,遇到問題打打電話,一起禱告,逢年過節聚聚聊聊,談心探討,還能做甚麼?」